2003年5月28日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文章来源:区党政办  更新时间:2024-02-21 16:43    浏览数:-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保护视力色:

江海区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文件之一



——2003528日在江门市江海区

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冯立坚


各位代表:

我代表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四年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的四年是继往开来、克服困难、开拓奋进的四年。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工作全局,紧紧抓住发展是第一要务,积极实施五大战略,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克服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为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年来,我区国民经济经受住城信社金融风险和骨干企业生产严重下滑的影响,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优化提高。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7.81亿元,四年年均增长6.47%;三大产业比重由1998年的13.62:53.66:32.72调整为12.72:45.03:42.25;财政总收入接近翻一番,达2.4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331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四年年均增长10.73%;固定资产投资5.09亿元,四年年均增长14.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2亿元,四年年均增长10.66%。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90%以上。

四年来,我区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优化工业结构,产业调整取得新突破

工业产业迈向多元化,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实施多业并举、凸现特色、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的策略,通过集团带动和整机带动,加快行业集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初步形成摩托车、电子材料、五金家电、化工包装材料、电机制造等五大行业,摆脱了工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的被动局面,增强了全区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发展特色经济初见成效,积极争取市政府“园中园”产业扶持政策,初步建成中裕工业园、江晟机电工业园、化工包装材料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成功创建广东省电子材料专业区,电子材料业成为我区新兴支柱产业。积极开展“抓质量、创名牌、建中心、办特色、强规模、上水平”活动,全区已有30多家企业取得了国内外产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着力扩大经济规模,引导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80家,总量实现翻一番。园区经济初具规模,四年来,共引入工业项目271个,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科技推动”战略取得新成绩。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为依托,以政府为引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投入机制。四年来,全区共投入技改资金2.48亿元,完成技改项目32个。建立了科技贴息制度,引导和扶持企业建立8个“产学研”基地和9个企业研发中心。传统产业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下获得长足发展。以“5e为重点的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初步实现了政务信息和经贸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电子政府建设全面铺开,行政中心各部门之间的专网联接已完成网线铺设。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生产和管理以及电子商务在骨干企业中被广泛采用。

二、狠抓强镇富民战略,镇级经济快速发展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通过大量调减低值农作物种植面积,农业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产业集中。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培育出蔬菜、花卉、水果、水产四大优势产业。建成首期300亩省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培育出6家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融入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达91%,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2.5%。农田水利建设成绩显著,四年累计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基本完成南冲水闸重建的主体工程,全面加固和改造西江大堤外海堤段,完成麻园河疏浚整治工程。

强镇富民成效显著。坚定不移地落实强镇富民政策,实行镇级财政管理新体制,充分调动镇级发展经济的积极性,镇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四年接近翻一番,年均递增18.18%,镇级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村级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目标,以镇村工业小区和自建厂房为依托,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初步形成了“一镇一业”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外海小家电、礼乐电机和纺织化纤、头化工包装材料和北玻璃深加工特色明显,行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

三、积极发展服务业,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大力发展饮食业,江海路北饮食街得到巩固和壮大,礼乐田园饮食悄然兴起,江南路风味美食街不断发展,外海沿江河海鲜饮食街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积极发展商贸业,汽车、摩托车、不锈钢、玻璃等行业贸易不断壮大,建成江南塘鱼批发市场和江南路灯光夜市。组织骨干企业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积极参与各类商贸洽谈会和交易会,拓展产品市场。建成江海路商铺12万平方米,为进一步发展江海路商业街奠定了基础。以文昌花园、文盛花园和银泉花园开发为代表的房地产业稳中趋旺。整合外海茶寺、陈少白故居、五大祠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探索发展城郊休闲旅游。建筑业通过整合发展,建安产值四年年均增长15%。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不断发展。

四、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迈上新台阶

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制订和完善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和工作机制,成立投资“马上办”和项目办理中心,为投资者降低投资门槛和提供全程的跟踪服务。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拓展园区招商、行业招商、委托招商和小分队招商。强化招商载体建设,工业园区已发展到38个,其中超100亩的达22个。积极探索工业园建设市场化道路,以市场化模式开发的江海创业工业园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落实厂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四年全区新建厂房达60万平方米。坚持内外资招商并重,四年来,共引入外资项目105个,引入了建滔、荣信、诺华等一批投资额超1千万美元的项目,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1.74亿美元,年均增长19.82%;引入了江晟、申强、正昊等一批投资额超5000万元的民资企业,实际利用民资累计13.6亿元,年均增长49.09%。外资民资已成为推动我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外贸出口高速增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带料境外加工贸易的形式实现经营国际化。实施挂钩帮扶出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自营出口稳步发展。2002年外贸出口总值达1.79亿美元,四年实现翻两番,年均递增41.85%

五、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中心区城市框架初步成型。四年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过7亿元。行政小区不断完善,部门过河办公进程加快。改造和建成江海路、东海路、金瓯路、五邑路等主干道路,实现镇、村道路硬底化,新增道路通车里程47.3公里。完成麻园片和礼东片水网改造以及中东片水网工程。工业园区电信、供电、供排水等设施不断完善,基本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城市环境日益优化。以城市的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为目标,对江南辖区的临街楼宇实施“穿衣戴帽”工程,大面积、大范围整治辖区“六乱”,完成江南路亮化工程和蓬江南岸北段石堤化工程,积极配合市政府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对白水带北段实施“显山露水”工程。实行见缝插绿,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建成江海绿化广场,完成主干道绿色通道和工业园区绿化建设,提升了区域的城市品位。

镇村环境得到改善。全面推行“江海杯”村庄环境建设达标活动,已有21条村实现“江海杯”达标。重视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六、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各项改革成效显著

顺利完成机构改革。区级行政编制精简23%,部门中层干部领导职位全面实行竞争上岗,事业单位改革全面铺开。积极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审批和核准事项20项,机关办事效率得到提高,政府职能逐步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

公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公有企业转制面达96%,区直基本完成公有企业产权改革,镇、村两级触动产权改革的比率达60%。挂靠企业脱钩取得明显进展。初步建立起公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系。

各项配套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四年全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率、失业保险参保率均完成市下达的任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推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初步形成,试行部门预算和专项资金集中支付,实施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机关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全面实行村级会计电算化,推行村账镇管。农村社会改革逐步铺开,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基本完成。教育“一费制”顺利实施,教育改革积极铺开,合并了6所“麻雀学校”。社区改革全面完成,18个居委会已调整合并为12个新型社区居委会。

七、沉着应对金融风险,化解历史债务取得阶段性成果

积极、沉着、稳妥地应对和解决由于城信社高息揽存和不良贷款造成的金融支付风险,按照上级政府的统一部署,适时对金融资产进行保全,采取向中央政府再贷款的办法解决城信社的支付风险。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积极开展资产追收处置和盘活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确保公有资产不流失。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协调清退集体企业集资款,确保了社会稳定。通过积极协调各方关系,梳理历史债务,减轻历史包袱。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机关办事效率明显提高

加强效能建设,实行政府主要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确保了政府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推行政务公开,简化办事程序,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建立机关作风考评制度,开展千人评政府活动。成立了企业投诉中心,切实纠正行业和部门的不正之风,机关部门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机关作风明显好转。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强化干部廉洁自律教育。实行政府投资工程、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制度,从制度和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成效明显。加大对公务员队伍的培训力度,进一步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公务员队伍素质得到提高。

九、坚持两个文明并重,民主法制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关心群众生活,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2002年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达到10866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586元,四年年均增长分别为3.6%5.55%,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坚持和完善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的制度,自觉接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依法理顺农村管理体制,完成第一届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扎实推进。“四五”普法稳步进行。人民调解和信访工作常抓不懈。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确保了社会稳定。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四年来,共创建区级以上文明单位和文明村64个。社区文化丰富多彩。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和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创建优质学校,社会办学取得突破,全面完成“改薄建规”工作。连续四年完成市下达的计划生育指标任务。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卫生、民兵、武装、外事、侨务、宗教、老龄、残联、保密、档案、地方志等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


过去四年是我区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四年。四年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第一,必须坚持狠抓发展第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依托,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敢于正视困难,善于化解矛盾,把改革、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立足于自身的实际和现有的外部环境,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和困难。第二,必须强化“工业立区”的主导地位,不断改善发展环境,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和现代化。第三,必须坚持内外资并重,大力发展外资民资经济,用好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资源来加快发展步伐。第四,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坚持艰苦创业、团结拼搏、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狠抓各项目标的推进和工作的落实。第五,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进步,是区委正确领导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市垂直管理部门支持、帮助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进取、克服困难、团结拼博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社会各界人士和驻我区人民子弟兵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江海区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四年的工作也使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经济规模小,经济运行质量仍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体制性和资源性的因素制约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任务艰巨;公务员队伍思想观念和机关服务意识还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公务员素质有待提高;建设债务还比较重,金融风险的隐患仍然存在。面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逐步予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展望和2003年工作安排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今后五年是我区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为我区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利用国际资本和融入世界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江门市区城市环境优化带来的产业承载力增强,为有效地承接国际资本投资以及港澳台和珠三角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了基础;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制造业基地的成型以及日渐成形的区域交通枢纽为产业资本的扩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市委、市政府调整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权限后,制约我区发展的体制性和资源性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为我区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干部群众锐意进取,团结拼搏,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作风和干劲成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新跨越,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区第六次党代会作出的战略部署,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围绕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深入实施工业立区、规划带动、科技推动、内外资拉动、强镇富民五大战略,增创区位、产业、体制、人才、环境优势,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富裕文明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力争五年翻一番;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质量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增加,电子信息、摩托车、电机、五金家电、化工包装材料五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以中心区为依托的物流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得到发展;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配合建成江中、江珠、江鹤二期高速公路和珠三角城际轻轨铁路江门支线,珠三角西部区域交通枢纽初步形成,江海中心城区基本成型;教育和科技水平上新台阶,全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003年是贯彻十六大精神,实现“十五”时期各项目标的重要一年。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工业增加值与去年持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外贸出口增长10%,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0%,利用民资增长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6以内,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增长4%,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4%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必须着力做好如下工作:

一、强化“工业立区”的主导地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以新型工业化为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立区战略,强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制定和落实工业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快工业产业的发展步伐。充分利用好市园中园产业扶持政策,通过集团带动和整机带动,发挥“榕树效应”,以优势企业为依托,延长产业链,吸引上下游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和同业集聚,壮大行业规模,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重点扶持具有一定行业优势和行业规模的摩托车制造业、电子信息材料制造业、电机制造业、化工包装材料制造业、五金家电制造业、玻璃深加工业和纺织化纤业。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以资本和技术为纽带,通过兼并同业、资产重组、股份化等形式,做大做强优势企业。以加快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为依托,积极扶持一批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企业,扩大经济规模,争取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100家以上。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一是充分利用我区被确定为广东省电子材料专业区的优势,发展壮大电子材料制造业,进一步提高电子材料制造业在全区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同时,积极发展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二是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食品、五金、化工等传统产业。进一步落实技改贴息资金,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申报专利。三是大力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企业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和生产,开展电子商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推进抓质量创名牌活动,提升工业产业素质。强化企业的质量和品牌意识,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采用国际通行标准进行生产,确保产品质量。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质量认证和商标注册工作。鼓励和支持企业创名牌,加大对优势产品的推广和宣传,以良好的服务和信誉提升产品知名度,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加快行业协会组建步伐,今年力争成立腊味加工等行业协会,发挥行业组织协调生产、沟通信息和行业监督的作用。

二、大力发展外资民资经济,拓展第三产业新亮点

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内外资并重、三大产业并举、全民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招商策略。积极开展中介招商、网上招商和驻点招商,重点抓好园区招商、行业招商。广开门路,加强与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和投资机构的联系,争取吸引超1000万美元的大型项目落户我区,力争全年实现外商直接投资超6000万美元,利用内外资总额超10亿元,并争取在商贸、房地产和农业招商上取得新突破。要加强资金投向的引导,把招商引资与产业优化升级、壮大支柱产业和企业改革相结合。继续推行目标管理,切实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层层分解招商引资目标。强化激励机制,进一步修订、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加强招商队伍培训,配强招商队伍。落实招商经费,完善招商网络和信息库建设,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利用我区集体土地资源相对充裕、区域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等优势,加大吸引民间投资的力度。切实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投资创业环境。放开市场准入条件,凡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规定以及加入WTO后对内外开放的行业和投资领域,都对民资开放,实行内外资同等待遇。规范和降低部门收费,切实减轻投资成本。全年利用民资力争增长15%,民资企业户数新增10%。引导民营企业创新经营机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鼓励民营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资本型扩张,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积极引导民营资本重点投向我区主导发展的特色产业。

大力拓展外贸出口。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扩大一般贸易出口,提高加工贸易水平,发展自营出口。鼓励企业扩大产品出口,力争外贸出口总值超2亿美元,同比增长10%以上。积极扶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申办进出口经营权。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拓展出口领域,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进“走出去”战略,鼓励优势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建立境外生产、销售和服务网络,参与国际竞争。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一是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以江海区中心城区和五邑路等骨干道路为依托,加快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规划建设。加快江海路、东海路、江礼路、麻园商业街商贸业的发展,积极引导优势商贸流通企业采用现代连锁经营、代理经营、分销经营等现代新型营销方式扩大经营规模,逐步提升商贸流通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社区服务业,丰富社区商业网点。二是激活房地产市场。利用我区近年城市建设的环境优势,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启动府东小区和府西小区开发建设。三是做大饮食业。完成外海西江沿江河海鲜饮食街首期工程的建设,扶持江海路北段饮食街、礼乐田园饮食带的发展壮大,进一步规范经营,改善饮食环境,力争引入星级酒店,提升饮食业档次和水平。四是综合开发旅游资源,拓展旅游业。继续抓好茶寺、外海五大祠、陈少白故居和礼乐田园风光等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引导城郊休闲旅游业发展。

三、落实农村社会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切实推进农村社会改革,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以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目标,从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五制”入手,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一是推进农村政制改革。加强农村政权建设,逐步合并“麻雀村”,整合农村资源,降低村级自治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二是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引导和规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合理流转,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三是全面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加强集体资产管理,提高村级经济发展和抗风险能力,力争全区50%的村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造。四是实行新的镇级财政管理体制。五是建立农村物业投融资发展机制。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要资金和民间资本引导到物业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上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

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继续推进产业化经营,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型农业,继续扶持蔬菜、花卉、水产、水果四大农业产业。成立水产和花卉流通行业协会,促进农产品流通。继续调减低值低效农作物种植面积,集中土地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加快1000亩省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500亩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的建设。培育农产品品牌,扩大农产品出口。要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南冲水闸重建工程和水利安全达标项目,确保通过市的水利安全达标验收。启动小海河头电排站重建工程。以农村工业化为目标,加强镇村工业园规划建设,积极实施农用地转为工业用地,为工业化提供资源条件。以创建礼乐工业园为依托,通过土地置换,解决边远村工业用地。把工业园建设与农村城市化结合起来,加强工业园配套设施和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工业化,鼓励农民实现非农就业,引导农民向城市新区集中,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积极推进农村“五个一”工程,力争9条村实现“江海杯”达标。

四、深化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继续深化公有企业改革。坚持以“股、租、破、卖”等形式推进公有企业改革,全面实现公有企业转制。加大力度推进以产权为核心的企业改革,鼓励和吸引外资、民资以参股、收(并)购等形式参与企业的改革,力争触动产权改革达70%以上。利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基本完成挂靠企业脱钩。不断完善公有资产管理和监督机制,妥善处理转制企业的资产和债务,加强公有资产运营,实现公有资产保值增值。切实做好转制企业职工安置工作,为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投入机制。鼓励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与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基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中小型科技企业,积极支持企业申报市级以上民营科技企业和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科技分配机制,鼓励和支持以资本、知识产权、技术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努力吸引中、高级优秀科技和管理人才来我区工作。

大力推进和完善各项配套改革。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社、政事、政企三分开的行政管理体制,巩固改革成果。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和公开招考录用公务员制度,逐步优化公务员队伍的年龄、知识结构,强化对公务员的考核、考评和培训,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机构改革。充分利用好市调整下放的区级行政审批权,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行政审批制度,简政提速,切实提高行政效能,为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政务环境。推进环卫管理体制改革,加快镇级环卫社会化进程。

五、强化财政税收管理,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

拓宽财源税基,严格依法治税。大力发展税源经济,抓好税源大户培育。积极调整税源结构,拓展第三产业税源。强化税收征管,要根据市调整市区财政管理体制的实际,积极协调好各征管机构,加强与征管对象的沟通,认真组织税收入库。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大力清缴企业欠税,推进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建账制度,支持税务部门依法打击和查处偷、逃、抗税行为。

完善财政管理制度,优化支出结构。根据市调整市区财政管理体制的新情况,按照有利于调动区、镇两级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调整和完善镇级财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区与镇级之间的事权和财权,调动各级培财、生财、理财的积极性,壮大区、镇两级政府财力。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行部门预算,强化政府采购工作,探索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会计电算化和村账镇管,全面实施镇级财政管理信息化,提高各级理财水平。加强财政和审计监督,严肃财经纪律,确保依法理财。抓好开源节流,确保财政预算收支平衡。加大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投入力度,稳步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

继续做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城信社信贷资产的追收、盘活和处置力度,努力实现有效资产的增值,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减轻财政压力和债务负担。继续协调有关单位清退集资款,维护社会稳定。

六、加快载体建设步伐,提高产业发展承载力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抓住江门市区行政区域调整的机遇,积极协助市规划部门,加快江海区区域规划以及各镇、村的规划修编,重点抓好江海中心城区的规划建设,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道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向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与二、三产业发展最密切的项目。抓好金瓯路西段、礼睦路、江睦路首期的建设。积极配合市建设东海路延伸至南环路工程以及江中、江珠、江鹤二期高速公路。完成民政福利中心和国防大厦工程,完善行政小区配套设施建设。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为工业发展提供载体。加快江海创业工业园的开发建设进度,力争年内启动,年内投入,年内见效。做好礼乐工业园的规划,加快开发步伐。积极争取市园中园政策支持,启动外海小家电工业园建设,抓好中裕、江晟、化工包装材料和玻璃深加工工业园配套设施建设,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加大镇、村工业园区开发力度,进一步提升规模和档次。狠抓厂房建设,加大商铺建设力度,为招商引资提供载体支撑。

加强城乡综合整治,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水平。积极推进“村改居”工作,符合条件的行政村要力争完成改制工作。改造主干道路绿色通道,继续开展工业园区绿化建设,提升绿化档次和水平。大力整治礼义路、新中路等道路,拆除违章和临时建筑。配合市完成江海路二期整治工程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继续盘活空置楼房物业。加强污染源的整治,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落实珠江水环境整治任务。

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改善人民生活

进一步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关心困难群众生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做到两个“确保”,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成市下达的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任务。推进企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区直公务员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构建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60%以上。认真做好社会救助和解困工作,进一步落实“低保”政策,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关注特困群体,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

千方百计扩大劳动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区劳动力资源网络和劳动力职业介绍所,为失业人员提供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落实国家和省、市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失业人员,支持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扩大就业渠道,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开展多形式的劳动就业培训,提高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积极筹划和开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工作,增强农民务工经商的能力,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非农就业。

八、加强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的制度,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政协履行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人民团体参政议政的意见,完善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机制。抓好“四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镇务、村务公开制度。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认真做好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确保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强化安全生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狠抓事故隐患的整治,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文明城区形象。深入贯彻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继续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努力提高市民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开展社会诚信教育,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继续高标准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窗口、文明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文化市场整治,大力发展健康高尚的文化娱乐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高度重视医疗和卫生防疫工作,突出抓好“非典”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把“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提高到新水平。

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确保完成计划生育的各项指标任务。继续加强殡葬管理,全区实现无墓化。加快“麻雀学校”的合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强社区建设管理,提高社区文明程度。认真做好外事、侨务、民兵、武装、宗教、老龄、残联、档案、保密、地方志等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九、强化政府职能建设,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将着力点放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落实综合考评制度,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通过考核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机关作风的进一步好转。切实落实政府工作考核目标,狠抓各项决策和部署的落实。坚持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调研,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深化政务公开,推进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简化办事程序,降低行政成本,全面推行办事承诺制,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公务员廉政制度建设,坚持勤政廉政,干净干事,纠正行业和部门的不正之风。从决策和执行环节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努力从制度和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关心公务员的工作和待遇,调动公务员队伍的积极性,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各位代表,展望前程,我们豪情满怀;面对新的历史重任,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区委的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与时俱进、团结拼搏、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建设富裕文明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江海区人大七届一次会议秘书处        2003528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