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是江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东大门,中江、佛江、江珠3条高速公路横贯区内,广珠城轨、深茂铁路穿境而过,华南地区最大的内河智慧港口江门高新港建成运营,邻近全省第四大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珠西综合交通枢纽,与广州、澳门、东莞、佛山等城市形成1小时生活圈,与深圳、香港形成2小时生活圈。
一、全力以赴推进“双统筹”夺取“双胜利”
一是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5.32亿元、增长9.9%,两年平均增长6.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4.69亿元、增长18.6%,两年平均增长11.6%;固定资产投资175.91亿元、下降8.0%,两年平均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34亿元、增长11.5%,两年平均增长2.3%;外贸进出口311.2亿元、增长26.9%,两年平均增长11.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75亿元、增长3.0%,两年平均增长4.1%。
二是产业发展量质齐升。工业经济持续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37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40亿元,增长29.3%;高端装备制造、前沿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战略性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0%以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达70.5%、54.7%、40.5%,增速分别为19.4%、27.4%、27.3%。江海产业转移工业园在省产业园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中,位列珠三角核心区第2;国家级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申报创建工作全面铺开,安全应急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三是发展后劲蓄势勃发。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成功引进超亿元项目38个,总投资超200亿元;推动芯联电集成电路(30亿元)、天倬模具及智能家居(20亿元)、奔强特种电路(10亿元)、思摩尔新材料(10亿元)等重大产业项目成功落户。新招引项目平均固定资产投资超800万元/亩,年创税40万元/亩以上,容积率达3.0以上,均处于全省中高水平。推动四批共82个重点项目集中动工(投产),总投资超285亿元;65家企业实现增资扩产,预计全年工业投资增长11.8%,技改投资增长7.4%。强化土地要素保障,争取1462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同比增长55%;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323.9亩,盘活闲置土地123.7亩,任务完成率分别达189.3%、167.9%。
四是疫情防控交出合格答卷。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扎实做好联防联控,严把外防输入关口,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全年无本土疫情,核酸检测、疫苗接种高效安全有序,全人群全程接种覆盖率全市领先。
二、持续增强区域创新引领能力
一是创新主体加速集聚。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4.5%、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522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2%,均位居全市第一。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明显,科技型小微企业达1210家,在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454家,9家企业被火炬中心认定为瞪羚企业。承办全国首个地级市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1.9件,位居全市首位。人才引育力度加大,新增博士后5人、硕博士和高层次人才超150人,外海纸制品协会成功申报市“乡村工匠”技能大师工作室,40人获评全省首批“乡村工匠”,发放各类人才项目补助、补贴超1000万元。
二是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成立“两中心一基地”,引进航天科工集团华南创新中心、数字广州软件等项目12个。全区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增至364家,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100%全覆盖。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增至19家,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承办全国首个地级市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1.9件,位居全市首位。人才引育力度加大,新增博士后5人、硕博士和高层次人才超150人,外海纸制品协会成功申报市“乡村工匠”技能大师工作室,40人获评全省首批“乡村工匠”,发放各类人才项目补助、补贴超1000万元。
二是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成立“两中心一基地”,引进航天科工集团华南创新中心、数字广州软件等项目12个。全区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增至364家,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100%全覆盖。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增至19家,数量位居全市前列;6.9万平方米的高新创智城B座、5.7万平方米的电子信息产业港等科技载体建成投入使用,投资超20亿元的网驿•江门智造科技港动工建设。出台江门“侨梦苑”核心区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完成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精准对接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需求,成功引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项目7个。
三、大力推进平衡协调发展
一是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城市品质提升工作连续三年在“市考”中排名第一。实施交通大会战项目28个,年度完成投资超17亿元。五邑路主线贯通,南山路(金瓯路—云沁路)、金星路(金瓯路—清澜路)、连海路(金瓯路—五邑路)等城市主干道建成通车。中江高速改扩建工程(江海段)顺利动工,深茂铁路江海段建设开局良好。完成竹苑里、新南里等6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7500多户。万达广场满铺开业,下沙公园、纸厂公园、都市农业生态公园、乡村绿廊等项目建成开放,累计建设碧道41公里,提前4年完成省下达任务。
二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成立乡村振兴局,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连续3年代表江门市参加乡村振兴“省考”并获粤西片区第二名,获评为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5条省级连片示范村环境实现整体提升,成功打造“乡村英南1980”等特色精品村。加快“三品一标”农产品培育和认证,新增1个“粤字号”农业品牌,培育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高标准创建市级葡萄现代产业园,向民村成功入选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荣誉称号。
三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深化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工作,空气质量为近5年来最好水平,水环境市考断面达标率、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率均达100%。全面完成排水管网缺陷改造,新增污水管网37.7公里;全市率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河湖治理管护,开启“云上巡河”新模式,河湖长制年度考核全市第一。完成智慧环卫指挥平台建设,实现全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建设全覆盖。
四、坚持不懈增进民生福祉
一是民生保障有力有效。财政民生投入14.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3.7%。落实援企稳岗措施,强化重点就业群体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城镇新增就业和再就业近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3%以下,就业目标责任制考核连续两年获得全市优秀等次;企业职工养老金连续17年上调。加强“一老一小”重点人群服务,出台全市首个保护未成年人的从业限制制度,礼乐街道威东村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持续深化“社工+”战略,实现村(社区)家庭综合性社工服务全覆盖。
二是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扩大,景贤初中、高新一幼等学校建成启用,新增各学段优质公办学位3480个;新成立江海区实验教育集团等4个教育集团,覆盖24所中小学、幼儿园;成功申报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获市教育质量管理一等奖和教育教研质量提升一等奖;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全区中小学实现公益普惠课后服务全覆盖。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获评“广东省健康促进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1个,卫生镇、村覆盖率100%。高水平三甲医院建设加速推进,首创“公园里”的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釜山、下沙、茶庵三个分中心建成开放。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面建成区、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共有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省特级文化站2个、省一级文化站1个、自助图书馆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2个。
三是社会治理持续加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工作成效突出,获民政部充分肯定。全区实现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全覆盖,英南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率先完成全域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作并全市推广。扎实推进更高水平平安江海建设,全面运行“粤平安”群众信访诉求矛盾纠纷化解综合服务应用系统,积极实施“信访超市+外送服务”,“1+3+63+N”信访超市体系全面投入运行。社会治安大局保持稳定,八类严重刑事犯罪案件立案同比下降14.3%,电信网络诈骗刑事案件立案同比下降12.9%。高标准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面完成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全区消防队站建设实现全覆盖。在2020年度全市食品安全、质量工作考核中获评最高等级A级。实现区、街两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五星级示范创建全覆盖。连续35年被市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江海区隶属广东省江门市,在江门市东南部,是中心城区之一。地处珠江三角洲西缘、江门市东南部,东北隔西江与中山市古镇相望,南接新会区睦洲镇,西依江门水道与新会区会城镇分界,北靠蓬江南岸与蓬江区为邻。
交通四通八达,毗邻香港、澳门,水路距澳门53海里,距香港96海里,有高速豪华客轮航班往返港澳,单程只需2小时。附近有广州、深圳、珠海、澳门等机场。高新区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江中、江鹤、江珠三条高速公路交汇于区内,广中江高速北延线贯穿境内。广珠城际轻轨穿境而过,并在区内设有三个站点,深茂铁路穿境而过,与广珠铁路江门南站距离不足1千米。区内有江门港澳客运码头、中外运货运港口和江门高新港。
辖区濒临南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常吹西南季风,冬季以东北季风为主。全年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夏长冬短,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常青。日平均气温21.8℃~23.2℃,年降雨量1600~2700毫米之间。
辖区总面积109平方千米,其中以三角洲平原为主,面积97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9%;丘陵次之,面积1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1%。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平坦,白水带风景区、鸡山、牛山、外海一带为海拔50~130米的丘陵、台地。区内最高点牛山,海拔171米。东南一带为西江堆积的三角洲平原,平坦开阔,平均海拔3米左右。
流经区内的主要河流有西江干流江海段、礼乐河和小海河。外海、礼乐地域河涌呈网状分布。辖区有丰富的建筑用石矿藏,种类为细粒花岗岩、混合花岗岩。其中细粒花岗岩分布于外海季山,混合花岗岩在白水带风景区一带。礼乐一带蕴藏有沼气,分布面积1平方公里左右,埋藏于地表5米以下,储量3.5万立方米,化学成分以甲烷为主。野生植物资源有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3类,以白水带风景区丘陵地带最具代表性。
江海区是江门市辖县级建制区,与江门高新区合署办公。2021年,下辖外海、礼乐和江南3个街道,设社区居民委员会26个、村民委员会36个。全区年末户籍总人口18.05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2.6‰,死亡率6.6‰,自然增长率6.0‰。年末户籍人口的主要构成男性占48.4%,女性占51.6%;17岁以下人口占19.6%,18-34岁人口占23.1%,35-59岁人口占39.3%,60岁以上人口占18.0%。
明、清时期,今江海区域地归新会县潮连司辖。民国期间,除江南一带一度属江门省辖市地域外,其他地区仍为新会县治。新中国成立后,江南、滘头、滘北、外海先后划归江门市。
1984年7月9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江门市城区,为县级建制。因为所辖区域主要在市区,涉及的是城市工作,所以叫城区。东与江门市郊区的外海、环市区为邻,隔西江与郊区的潮连区相望;南连新会县礼乐区;西、北与郊区的环市区接壤。总面积21.3平方千米。下辖堤东、仓后、沙仔尾、北街、江南5个街道,街道设办事处,为区政府派出机构,下设居民委员会50个。
1985年3月12日,江门市城区人民政府成立,驻址江门市堤西路17号,部分单位借用江门市自来水厂(江门市建设路48号)作为临时办公地。
1986年12月,江门市城区人民政府迁址江门市环市二路17号。
1987年,城区下辖5个街道不变,居民委员会调整为57个。
1993年,居民委员会调整为73个。
1994年2月5日,江门市区范围扩大,江门市城区、郊区辖地调整。原属江门市郊区的外海镇、环市镇滘头管理区和滘北管理区、原属新会市的礼乐镇划归江门市城区,原属江门市城区的堤东街道、仓后街道、沙仔尾街道、北街街道划归江门市郊区,江南街道隶属不变。调整后,江门市城区下辖外海镇、礼乐镇、江南街道。总面积107.4平方千米。
1994年8月10日,江门市城区更名为江门市江海区。
1995年5月,经广东省民政厅批准,外海镇的滘头、滘北管理区升格为滘头、滘北街道,分别设置办事处,为区政府派出机构。至此,江海区下辖外海、礼乐2个镇和江南、滘头、滘北3个街道,共42个管理区、13个居民委员会、282个村民委员会。
1998年1月7日,江海区人民政府迁址江门市东海路338号。
1999年4月,撤销管理区,改设村民委员会。是年末,全区共有55条行政村、20个社区。
2004年8月25日,经广东省民政厅批准,外海镇、礼乐镇建置改制,由镇改为街道,设立办事处,并开展“村改居”工作。是年末,江海区下辖外海、礼乐、江南、滘头、滘北5个街道,共29个社区、34条行政村。
2013年6月,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合署办公。
2014年,江海区下辖外海、礼乐、江南、滘头、滘北5个街道。总面积109.16平方千米。全区共有23个社区、36条行政村。
2015年7月,经江门市人民政府同意,江南、滘头和滘北3个街道合并为江南街道。变更后,江海区下辖外海、礼乐、江南3个街道。设社区居民委员会26个、村民委员会36个。
临江炮台遗址 位于外海镇沙兰村三官庙前,面临西江,是沿江北上要冲。背山临江,水石兀突。内近庙处,用花岗岩垒台为月形,环匝三级,开有炮孔,宋代建哨以守。旧有古榕六株,均生长数百年久,又名六榕台。已废。
清兰炮台遗址 位于外海镇清兰寺左,临西江面向潮连,与临江炮台成犄角之势。已废。
南山“光风艇津”遗址 位于外海镇南山村南大岗,山丘岩石横排阴刻“光风艇津”四字,石刻长2.1米,高0.8米,下款“伍子豪书”。伍子豪为清末民初南山乡人,为纪念其先辈伍云与陈白沙的友情,特在昔日伍云与陈献章往来时泊艇之处的巨石上刻字。伍云,字光宇,外海人,陈白沙弟子,少陈白沙七岁,与陈白沙交往甚密。自有一艇名“光风艇”,常从白沙游于岭南大江,置琴艇中,遇月夜水天一色,赋诗仰天而啸,陈白沙扣舷歌而和之。此处尚存海侵地貌海蚀穴痕迹。
昭武将军庙遗址 位于外海镇南山村大山岗南麓。原庙座西北向东南,面宽深进各为3开间,单檐布瓦硬山式顶,建筑面积20平方米,建于清代中叶,是南山伍姓乡民为纪念其族人昭武将军伍维统而建。庙内有昭武将军画像,庙门花岗岩板阴刻楹联:“绩纪平倭昭垂武烈,恩潭保境赫濯英灵”。该庙于1966年拆毁,2000年在原址重建,面宽深进改为2开间,单檐布瓦硬山式顶,庙内面积30平方米。伍维统,外海南山村人。明代嘉靖(1522~1566年)年间,在抗倭海战中牺牲,朝廷追赠昭武将军,乡人建祠纪念。
奎阁遗址 位于外海镇直冲东边桥。奎阁为清代陈族开村所建。楼高2层,高13米,占地30平方米,一楼入门即见关帝神像,二楼开有直径1米的圆窗,楼内安奎星神像,右手持文笔,直指外海最高的云沁山顶。该阁于1970年拆毁。
扶风阁遗址 清同治元年(1862年)礼乐乡人在南堡翻锹围兴建扶风阁。又称其为“名阁”,高五层,绿琉璃布瓦,顶立琉璃圆球,“文革”期间拆毁。尚留六角形地基遗址。
丹砂井遗址 在外海云龙里。丹砂井又名百岁井,井附近古木浓荫蔽日。陈少白归故里曾重修该井并建亭立碑,题名为丹砂井。已无存。
中共四邑地委机关旧址 滘头顺天里144号,清末建筑,硬山式结构。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地委书记叶毓年(叶季壮)和地委机关转移至此掩蔽。6月,转移至澳门新桥。
古建筑
茶庵寺 又名六祖寺,位于外海镇西面五马归槽山麓。明万历三年至十三年(1575~1585年),由乡人陈吾德倡建。该寺为坐西南向东北两进院落,宽12.3米、深19米,总面积234平方米。第一进深5米,单檐布瓦硬山顶,绿琉璃剪边,两边为厢房。寺门上方嵌砌花岗岩石匾,长1.8米,宽0.8米,下款“甘天宠敬”,阴刻“茶庵”二字,寺门两旁花岗石阴刻“无树悟真诠证三乘法,种茶遗旧迹开一洞天”的对联,清代光绪六年(1880年)重修时嵌镶。第一、二进之间两边为轩廊,中间空地建水池。轩廊为卷棚顶,共五步架,宽3.7米、深5.4米;第二进正殿,单檐布瓦硬山顶,绿琉璃剪边,面宽、进深各3开间,硬山搁檩,柱网只有4根花岗岩内柱,柱径0.26米,柱础、柱高共6.1米;柱础边长0.45米、高0.63米。地面至脊檩高8米,穿斗式梁架。相传唐僧一行张遂于唐神龙年间(705~707年)游经外海五马归槽山,结庵小住,名曰茶庵。日间种茶,夜间观测天象,绘制星图。寺前有“无叶井”,井口直径0.4米,深约2米,花岗岩石砌制。相传为僧一行所凿。井水味甘清澈,冬日不竭,井旁绿树成荫,但落叶从不堕入井中,故当地人习称之“无叶井”。因该寺祀奉南宗六祖慧能,又名六祖寺。寺庵历大小修缮10次,其中规模较大的5次,分别为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光绪六年(1880年)、民国17年(1928年)、1960年和1982~1985年。在最后一次重修时扩大寺址范围,辟为茶庵公园。
水月宫 座落外海镇麻园白水带风景区,庙宇建筑。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为麻园乡人马天宝、马玉麟父子倡建。宽4.6米、深3米。封火山墙,八步架,绿琉璃剪边结构。宫内有石岩,岩侧为神龛,供奉观世音神像。宫门花岗岩石匾横刻阴文“水月宫”,上落款“道光戊申敬建”,下款“光绪戊子重建”,宫门竖刻阴文对联“灵宇显麻溪,洞开昭代;仙踪现莲座,岩肖普陀”。宫外有檐廊,长4.6米、宽2.6米,七步架,卷棚顶,绿琉璃剪边。水月宫左边10米处建有水月宫凉亭,长、宽各5.5米,立花岗石内柱、檐柱各4根。亭结构九步架,台梁式,卷棚顶。原有匾额与木刻对联,于1968年被毁。亭下青云桥,花岗石砌建,长3.2米、宽1.6米,桥中段石栏板外侧阴刻行书“青云”字样。桥下溪涧旁有石刻多处,保存较好的摩崖石刻有“麻溪第一泉”。
南溪桥 座落在礼乐镇东红村叶兴里,东南、西北走向,为单拱桥。桥长12.7米,宽2.5米,跨拱4.8米,花岗石砌筑起拱,桥拱上方中侧刻阴刻楷书“南溪桥”,字长、宽各0.3米,栏板与望柱连接,15阶级,建于清代康熙十五年(1676年)。2004年4月,列为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跨龙桥 座落在礼乐镇跨龙村南胜里牌坊前。为单拱石桥,南北走向。红砂岩彻筑起拱,桥长13.8米、宽3.8米。跨拱5米,桥拱上方中侧阴刻楷书“跨龙桥”,字长、宽各30厘米。上落均为13阶级。建于清代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2004年4月列为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正桥 座落在礼乐镇威西村迎龙里。为单拱石桥,东北、西南走向,桥长14.6米、宽3.2米,红砂岩砌筑起拱,跨度4.9米。桥拱上方中侧阴刻楷书“中正桥”,字长、宽各0.22米。上落均为15阶级,花岗石砌筑。栏板原为红砂石结构,2002年10月重修改为水泥构件。2004年4月,列为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外海五大祠 位于外海镇杏林路,座落赤泥山下。以“始祖朝列大夫祠”为主体,“泉石祖祠”在其右,“桃溪祖祠”、“定息祖祠”、“筠轩祖祠”以次而左。清代咸丰(1851~1861年)年间,外海陈氏族人为祀其祖陈莘隐及桃溪、定息、筠轩、泉石而建。五大祠共占地面积4100平方米,建筑为单檐布瓦硬山顶、篮琉璃瓦剪边,台梁与穿斗相结合的梁架结构。1989年,港澳乡亲出资修葺始祖祠,复原铁栏栅,修建天井围墙,种植罗汉松、玉兰花、米仔兰树木。2000年9月,列为江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前湾马公祠 座落在今外海镇麻二金紫学校内,为清代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占地面积345平方米。面宽3间,台梁式木构架。第一进厅11架梁,第二进厅13架梁,勾檐滴水,绿琉璃剪边。2004年4月,列为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耀台马公祠 位于外海镇麻二高第里,东南向,为清代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占地面积208平方米,面宽3间,台梁式木构架,第一进厅11架梁,第二进厅13架梁,勾檐滴水,绿琉璃剪边。2004年4月,列为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小朱明洞牌坊 座落茶庵寺前50米处,高6.5米、宽1.7米,花岗岩石砌建,4柱3间冲天式。牌坊两旁各有抱鼓石,横额阴刻“小朱明洞”四字,上款“光绪七年仲冬”,下款“陈澧书”。牌坊横额背面阴刻“佛镜”二字,落款“辛巳三月,饶继蕙”。
麻溪牌坊 座落白水带民族信仰区南门,花岗石石柱阴刻有对联“山石岩中笑天竹,白水泉下悟吾心”(佚名)。两柱冲天式,牌坊横额花岗石南北两面行书阴刻“麻溪”二字。
龙母庙牌坊 座落白水带龙母庙侧,两柱花岗石建造,布瓦歇山顶,横额行书阴刻“龙门”二字。
宗族祠堂 区内多处建有姓氏宗堂,皆各姓乡民祭祖之所。清末民初约有130多间,外海陈族居多,占85%以上。1951年后,部分配给村民居住,有的改为学校、工厂、幼儿园、老人活动场所。2004年全区有祠堂36间,其中保存完好28间。
名人故居
陈少白故居 包括“亚字楼”故居院落、白园、念桥、白桥等建筑群体。位于外海镇南华里下路1号,坐西向东,长43米,宽28米,占地面积1204平方米,属封闭式院落。座落故居正门左侧,长8.4米,宽7米,楼高两层,为混凝土、青砖混合结构,亚字楼是陈少白在家乡的主要居所,二楼房间还保留陈少白使用过的酸枝木大床。二楼前有小阳台,可俯览白园风光。亚字楼右傍为狭长二层楼房建筑,长35米,宽4米,有檐廊。亚字楼后是一座仿古平房建筑,宽、深各3开间,硬山顶,四柱,硬山搁檩,面宽约18米,进深5米。
该故居是陈少白父亲陈子桥所建,民国16年(1927年)和民国21年,陈少白曾主持重修。1950~1985年,故居由当地政府管理,曾改作外海敬老院、卫生院。1986年,政府将故居交还陈少白后人。1991年,外海镇政府拨出专款,依故居原貌重修。1995年7月,经市政府审定为“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始,交由江门市文化局管理。1998年4月23日,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9月23日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园 白园位于外海镇南华里下路1号,面积约1500平方米,建于民国16~21年(1927~1932年)。园内早期以竹、葵为材料建造一日本式别墅,后用砖木改建。该园与陈少白故居仅隔一小河,建有白桥相连。园内有“沙萝坪”,昔年陈少白闲居乡里时多在此,或种菜栽花,或练太极拳。园内建有“粥锅亭”,以及1座长方形、用青砖砌筑的平房,面积约200平方米;平房的天面平台中段筑有“瞻云亭”,长4米、宽2米,4柱卷棚顶。
念桥 与白桥相距约30米,东西向,混凝土结构,长6.6米,宽4.2米,桥两旁有栏板,栏高0.8米。桥中两旁栏板外面均有阴文“念桥”2字,每字边长0.3米,上款“纪念子桥先生”,下款“辛末秋白园主人”,均为陈少白所书。桥是陈少白为方便乡人往来,于民国19年(1930年)自费建造,并以该桥纪念其父陈子桥,故名“念桥”。1987年,因修筑通往外海大桥公路的需要,此桥被拆毁。
白桥 位于外海镇南华里陈少白故居门前,是陈少白于民国23年自费建造。桥为混凝土结构,东西向,长9.5米,宽2米,两边各有9道栏板,栏高0.8米,桥中两旁栏板外面有阴文“白桥”二字,每字约边长0.27米,上款“二十三年春”,下款“白园”,均为陈少白所书。
陈荣衮故居 位于外海镇平安里8巷7号,建筑面积248.2平方米,是一幛座北朝南、外海清代旧式建筑,双隅结构,后墙体稍呈钝角,一厅四房,并设有行廊、从廊、天井、书馆、阁后楼,花岗石门框有趟拢,方砖地、木门窗。陈荣衮,清末教育家。光绪十六年(1890年),陈荣衮离开家乡,先后在广州、澳门、香港等地设馆教学,旧居由族人管理。今墙体开裂,无人居住。
墓葬
滘头东汉墓 位于滘头街道市心里。1980年3月,居民挖井时发现。经清理,墓室随葬陶器32件,一类为屋、仓、井、灶、猪、鸡、狗、牛、羊等模型陶器,均无釉彩;一类为罐、壶、瓶、鼎等冥间陶器,表面有青黄釉和各种刻划饰纹。经确认为东汉时期墓葬。
六世祖马敏卿墓 马氏起源于陕西省扶风县,始祖马直北随宋高宗赵构于建炎(1127~1130年)年间南渡以后入岭南为官。居古冈州城南东亭。明代建文四年(1402年)第六世马敏卿移居外海麻园下朗,是为麻园马姓始祖。该墓位于外海镇麻园土名大坟头蛇山,南向,始葬于元代,清代嘉庆十七年(1812年)重修,灰砂夯土和青砖构筑,以花岗石剪边,拜庭为半圆形,占地面积80平方米,碑文为楷书阴刻。2004年4月,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墓室 1992年10月8日在外海牛眼山工程施工中发现。墓室距地表4米,分左右两座,为夫妻分穴墓。女主墓卷顶砖室结构,朱砂灰浆凝结围绕墓身,用松香脂灌入与土层相隔。墓室长2米,樟木板棺,厚8~10厘米。出土时女墓主头发清晰可见。出土铜镜1面。经确认为明代墓室。
陈少白墓 该墓位于外海镇茶庵寺后的五马归槽山山腰,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133平方米,建于民国24年(1935年)初,由当年广东省建设厅第四科技正李炳垣设计。墓由主体与拜庭组成。主体为穹窿顶,高3米,直径2.5米。拜庭为半圆形。主体与拜庭以12级台阶相连,台阶两旁砌石栏板,栏板外空地分别植有两棵南洋杉。主体、拜庭、台阶等全用上乘的花岗岩砌建。墓前镶嵌一块直立的花胶青石墓碑,碑高1.6米,宽0.9米,厚0.1米,阴刻着当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书的“陈少白先生之墓”字样,每字边长0.2米,落款“林森题”。
陈 兆 伦
陈兆伦,江海区外海镇沙津横人,1966年7月出生。1979年,在市中心体校接受海模训练。1984年,至广东省航海模型队受训,并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学习船舶设计与船模制作。1985年10月,于杭州参加全国航海模型锦标赛,以23秒(141.4分)的成绩获取F3-E级项目第3名。翌年10月,在成都举行的全国航海模型锦标赛中,以24秒(145.18分)的成绩取得F3-V级项目第3名。1987年1月,赴厦门参加全国优秀航海模型选手赛,在F3-V级项目中,以21.5秒(145.7分)的成绩打破全国纪录并获得冠军。同年6月,随国家队参加在德国什布米林市举行的第五届世界航海模型锦标赛,以22秒(145.6分)和19.8秒(146.04分)的成绩,两次刷新瑞典运动员卡尔森保持4年之久的F3-V级29.8秒(144.04分)的世界纪录并取得世界冠军。世界航海模型协会主席卡林尔称赞其操纵航模“跟电脑计算一样精确”。同年10月,在广东省肇庆市举行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航海模型比赛中,再以18.5秒(146.30分)的成绩打破F3-V级项目世界纪录,并获得冠军;以21.3秒(145.74分)的成绩再次打破F3-E级项目世界纪录,获得亚军。同年被评为广东省十佳运动员、国际级运动健将。
1988年,参加在深圳举行的“省港杯”航海模型对抗赛,获FSR级项目第一名。次年,参与在天津举行的第六届世界航海模型锦标赛,分别获F3-V级、F3-E级亚军,打破F3-E级项目的世界纪录。同年,陈兆伦再度获广东省十佳运动员称号,并获省政府授予的一等功。
少白故居——陈少白故居
陈少白故居位于江门市江海区外海镇南华里,由中国民主革命先驱陈少白自行设计。故居分两处,一桥(白桥)相隔。桥的一边是“白园”,另一边是一座 “三合院”式的居所。始建于1929年,1931年落成。自陈少白逝世后,其家人多旅居外地,楼宇日久失修。1991年春,外海镇政府(现外海街道)对 “白园”和园内的“莎萝坪”、“粥锅亭”、“瞻云台”等建筑,以及“三合院”和院内的“亚字楼”等都进行了修复,并在故居内设立“陈少白事迹陈列馆”,陈 列大量名人字画及历史文物,使故居还其原貌,焕发青春。
羽林春秋——礼东主灌河
江海区礼乐街道礼东主灌河沿岸遍种落羽杉,树高林密,环境优美,交通顺畅,具有“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田园风光的现代生态旅游景 观。全长4公里的主干河,将礼东分为东西两边,支长30公里,使礼东呈现河直、路直、基直、林带直的田园林网化新貌,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观光。早在 1995年,礼东主灌河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人与大自然的最佳结合”。主灌河生态林带由3万多株杉树和少量蒲葵组成,株距不足0.5米,株高平均超 过10米,组成了一道天然绿色屏障,抗击台风、龙卷风和暴潮的侵袭,保障当地农业生产。主灌河沿线,蔬菜新鲜,水产丰富,花木奇异,水果飘香,被我省评为 “省级农业生态示范区”。主灌河旁边,有丰泽园、桂花园、杨桃园、顺水楼、荷花世界、吉田美食等10多家田园美食企业连绵十里,成行成市,到这里旅游饮食 的市民络绎不绝。
五祠泽香——外海陈氏五大祠
外海陈氏五大祠是外海陈氏宗亲的祖祠,建于赤岭山下,朝列莘隐陈公祠(始祖)、泉石祠(4世)、桃溪祠(5世)、定息祠(6世)、筠轩祠(3 世),统称五大祠。五大祠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五大祠堂紧密相连,横列成排,面积约4100平方米。2000年9月25日,五大祠被市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级 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4月27日,五大祠由江海区政府移交给外海镇管理(现为外海街道)。外海街道计划将五大祠内的朝列大夫祠作为陈氏的纪念馆;将桃 溪祠建为外海发展史展馆;定息祠建为民俗风情馆;筠轩祠作为外海文化展览馆;泉石祠建为爱国主义教育展馆。
江南雅韵——江南文化广场
江南文化广场位于东海路与江海路交叉口东侧,是江海区重要的文体设施建设项目之一。广场规划用地面积3.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 该工程主要包括表演舞台、健身广场、活动场地、休闲步道及广场四周环路等,并配套路灯、园林景观、停车场、公厕、化妆间等设施。工程于2005年11月 28日正式开工,2006年春节前完成并投入使用。现在已成为江海区居民文体活动、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也是群众自娱自乐、歌舞曲艺荟萃场所。
釜山明珠——釜山公园
釜山公园位于美丽的蓬江河东南岸,倚邻秀美的白水带风景区,从江门大桥至白水带公园入口处,规划面积为10.34公顷,是集生态、 景观和休闲于一体的滨江公园。釜山公园建筑格调为开放式的休闲性公园,由釜山景观瀑布、景观平台、中心广场、航模基地、滨江大道及“七大星月”等组成。内 设园林小景、滨江走廊、亲水平台、喷泉步道、景观廊、休息廊、花架等,配备了高级的音响和路灯灯饰,成为市民理想的休闲活动中心。
微信
微博
江海政务微信
本站版权所有:江门高新区管理委员会 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
主办: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备案序号:粤ICP备05085609号
粤公网安备:44070402440715 网站标识码:44070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