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海街道2023年工作情况及2024年工作谋划的报告
文章来源:本网    时间:2024-09-02 17:34    浏览数:-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复苏的一年,也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起步之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区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外海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真抓实干、担当作为,不断巩固拓展稳中向好发展态势,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跃升。

  过去一年,我们严明党纪、改进作风,坚持思想从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

  过去一年,我们攻坚克难、众志成城,扛住经济下行压力和复杂形势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多项经济指标总量全市坐三望二,增速位于全市前列。

  过去一年,我们凝心聚力、苦干实干,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全年实现村集体收入3.72亿元,100%村(含村改居)收入超300万元,超60%村(含村改居)收入超千万元,其中直冲村探索成立全区首个强村富民公司,首创“全民慈善”模式和“村民共富基金”,助力实现村集体收入名列全市前列。

  过去一年,我们勇立潮头、争先创优,在打造亮点示范上取得新突破,石鹤利社区获评“2023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直冲村正申报“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直冲、麻三、东南村被选树为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外海街道获评“广东省信访工作示范乡镇(街道)”,跨区域打造外海-古镇照明电器行业纠纷联合调解室受到央媒关注。

  过去一年,我们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引进了一批潜力大、后劲足的优质项目为高质量发展蓄能增势。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更高站位抓思想建设,在强化理论武装上实现更高标准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领全街道上下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一是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第一议题”抓学习,“第一政治要件”抓落实,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扎实推进主题教育见行见效。紧紧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街道领导班子以上率下引领全街道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推动主题教育成果惠及群众。

  (二)以更大力度抓镇域经济,在护航高质量发展上彰显更强担当

  坚持把发展镇域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不断推进产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将外海经济大盘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年内完成安全应急产业园区一期项目土地平整767亩,助力天倬泽塔等优质项目落户园内。高端装备制造业、前沿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产值同比增长达16.6%和7%,产业发展势头不断向好。新兴绿色光源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7.9%,拉动全体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3.1个百分点。企业发展量质齐升,规上工业企业数达389家,全年推动月度升规32家、年度升规5家,工业企业升规数量在全市街镇排名首位。励福环保、万木新材料共2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高企数突破600家大关。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年内实现街道引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6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顺利完成区全年自主招商任务指标。整合储备招商引资项目信息129条,其中中粘、满山红、同创等14条优质线索成功落地,全年实现总投资超300亿元的38个项目落户外海。重点项目持续推进,由街道牵头的15个重点项目全年累计完成投资32.1亿元,投资完成率103.8%。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沿西江消费经济带”建设有序推进,海逸帆船酒店正式对外试业,“烟火集市”管理进一步规范。科技自立自强上新水平,R&D经费支出占GDP总量约6.89%,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8倍。方程健康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优巨、励福获评江门市重点实验室,粤湾云谷获评国家级孵化器,科研人才平台数量位居全市首位。

  (三)以更高标准抓“百千万工程”,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上体现更多成果

  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强化区、街道、村三级联动,着力把短板变为潜力板,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迈进。乡村特色产业培育壮大阿具食品、益膳食品2家预制菜企业年营收突破2000万元大关,其中益膳年营收同比2022年实现接近翻两番,益膳预制菜扩建项目成功纳入全市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及新兴特色农业发展项目储备库,广大饲料成功创建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并纳入2023年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公示名单。留用地高效统筹利用。修订三资管理办法,拟定《关于加快推进安全应急产业配套园区建设的若干措施》,探索以“村集体+社会资本”“国资+代建返租”等合作开发模式,扭转留用地开发模式单一局面。低效厂房焕发生机。率先完成全年2个村级工业园和2家企业升级改造任务,又一科创、川粤水泵等4个“工改工”项目有序推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落实《江海区“千企帮千镇 万企兴万村”行动提升方案》,发动34家企业与17个村(含村改居)结对。充分发挥政协“三级协商平台”桥梁作用,组织辖区内22家业主单位自行组织集资130万元实施明辉路道路扩宽及人行道改造工程,形成本土企业与地方携手共建的鲜明示范。

  (四)以更大格局抓生态建设,在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绿美外海上擦亮更优成色

  紧紧围绕绿美广东提出的目标任务,全力推进绿美乡村建设,将外海打造成为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擦亮绿美外海底色。累计抚育森林264亩,建设“四小园”64个,实现“五边”“四旁”栽花种树。对广中江高速南山出入口南侧边坡进行整治复绿,种植绿化约3000平方米改善石鹤利地质灾害点环境,利用专项债资金建设市政道路的同时种植秋枫、风铃、簕杜鹃等大小苗木。村庄品质明显提升。推进外海街道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水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落地,推动麻三安定里等8条机耕路建设,完成墟镇、七西等9个村(社区)“三线”整治,石鹤利公厕申请创建市“星级公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雨污分流、暗渠化收集率100%。污水治理成效突出。推动全街道铺设污水管道130千米,5年内新建污水管超17千米,清理淤泥超6万立方米;完善金溪片、麻园片、南山村、东南村及龙溪河支河(石咀河、中路河)沿岸村庄的截污管网。打赢蓝天保卫战。围绕2023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任务,对50个村级工业园区和51个露天焚烧点开展全覆盖地毯式专项整治。年内完成淘汰“散乱污”企业10家,开展升级改造企业19家。

  (五)以更实举措抓民生福祉,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水平上展现更厚情怀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责任扛在肩上,切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所需,织就坚实细密的民生保障网,用实打实的举措改善民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实验小学二期教学楼投入使用,江门高新区第一小学完成封顶。成功争取将外海中学升级改造项目纳入2023年新增国债项目。积极争取“会达(陈达)慈善教育金”支持,向来自外海街道各中小学的123名优秀毕业生发放奖学金、助学金共13.71万元。民生保障持续强化。扎实推进“双百工程”,全年开展社区活动、志愿活动等86场,服务社区居民5086人次,全覆盖完成服务对象建档,顺利完成“两个100%全覆盖”迎检工作。建筑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中心医院新院区顺利建设,区人民医院住院综合大楼按时动工。贯彻“慈善冠名+居家养老”理念,持续推进3家长者食堂制度化、公益化、多元化、品牌化建设,其中邻里食堂是全区首家由养老机构独立运营的长者食堂,通过创新“1+N”助餐模式破解辖区老年人长期用餐难题。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推行“延时服务”“周末不打烊”服务模式,切实解决群众预约难、办事难的问题。积极宣传推进“跨域通办”“视频办”,充分发挥“粤省事”“粤商通”“粤智助”“侨都之窗”等自助终端服务功能,拓宽多形式政务服务渠道。文体旅深度融合。举办“童心向党,书香龙溪”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分享会、“村BA”篮球赛、端午龙舟巡游等文体活动,文体生活日益丰富。李氏猪脚姜、外海花生饼成功申报江门市第十批非遗项目,麻二佛家拳、外海生恭鲤鱼、刘氏铜木等3人成功申报市第八批市非遗项目传承人,外海太虚拳、李氏猪脚姜等7人成功申报区第五批非遗项目传承人,文化底蕴日益浓厚。

  (六)以更紧态势抓社会治理,在推进新时代平安外海建设上作出更大贡献

  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进“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外海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综治效能进一步提升。推进“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全区率先建立镇街一级综治中心,选取麻三村试点建立村级“综治协调指挥中心”,“信访超市+外送服务”成效显著并获省“粤平安”专班推广。应急管理能力全面加强。安全检查质量实现“双提升”,全年巡查数量和发现隐患数同比分别增长81%和51%。完成出租屋消防安全、“三小场所”大整治,实现2个场所建卡立册动态管理全覆盖,出租屋火灾同比下降40%。三防工作扎实到位,完成西江渗水点的填补、石鹤利地质灾害点的整治以及3个应急避难场所的升级改造,森林防火工作得到区领导肯定,全年未出现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情况。

  (七)以更硬作风抓党的建设,在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上坚持更严基调

  深刻理解关于“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重要论述,始终保持刀刃向内的坚定,把全的要求、严的基调、治的理念落实到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构建之中。坚持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落实“一把手”带头讲党风廉政专题党课,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参加违纪违法典型案例专题学习。推动机关工作人员廉政教育全覆盖,组织街道全体人员451人参加“清风考堂”测试,合格率100%。基层党建基础夯实。党建阵地做大建强,年内新增两新党组织18家,组建了全区首个电商行业流动党员党支部(粤湾云谷)和安全应急产业配套项目党支部(长生科技园),成立全区首个“小哥学院”,建设4个“红色驿站”,支持3家企业建成市“侨都先锋”两新党建示范点,占比全区75%。党建工作出新出彩,聚焦新就业群体多、流动党员多两大特点,以幸福邻里汇为轴心,以红色驿站为辐射点,首创“外卖小哥议事会”“新心向党志愿服务队”等模式凝聚新力量,打造粤湾云谷等2个流动党员“服务站”和“学习教育站”,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学”,做法被广东党建报道。党建引领力量突显,通过光电产业链党委引领作用,实现链上企业与江海供电局等区直单位政企结对共建,做实做好企业服务;组织人大代表参与立法意见座谈,上百条意见建议直达全国人大,墟镇社区书记建言献策实例获央媒报道。干部队伍建设有力。完善考核管理机制,修订《外海街道公务员平时考核办法》,创新“阶梯式考核法”,被选为全区唯一一个街道公务员积分管理联系点。树牢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导向。加强村(社区)“两委”干部管理,实现村干部年龄学历“一降一升”。

  二、2024年工作谋划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年。新的一年,外海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细化落实市委“1+6+3”工作安排和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深化落实区委“1+5+3”工作举措和区委十届六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安排,全力将“外海制造”打造为全市镇级经济发展标杆、将外海街道打造成为全市工业强镇标杆,擦亮“少白故里、高新外海”特色品牌,为江海区争先进位、高质量发展贡献外海力量。

  (一)聚焦“百千万工程”这一核心,凝心聚力推动经济稳健发展

  完善街道招商体系建设。通过镇街机构改革重构招商队伍,将街道经济发展办按统计和招商两大主责“一分为二”分线开展工作,推动“招商专人专责”落地落实。借助投融资机构招商触觉,深入探索与投融资机构共同招商的模式,引入市一级招商合伙人,加强联系投融资机构共享招商线索,争取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外海。以区驻深圳办事处为重要抓手,重点锚定“1+3+2”战略性新兴产业溢出,摸查产业链缺项断点和薄弱环节,锁定深圳目标企业,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一对一”招商和“点对点”精准对接。

  探索统筹留用地开发模式。科学把准整体与局部,从街道层面统筹1297亩可连片留用地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统一开发。以16号地商业体为点,覆盖安全应急产业园区、龙溪湖住宅区,中东村等,打造“MALL+街区式+休闲公园”复合型消费聚集地;以高新港为点,发挥港口优势辐射高新区全域,打造区域性综合物流集散中心;以索沃斯、麦克维尔等核心企业为点,沿着江睦路统一建筑外立面设计,打造外海支柱企业集聚的“工业走廊”。

  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升级改造。按照“先易后难,以点带面”的原则,实施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项目“五年计划”。多模式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以直冲村“股民入股”合资开发模式为样板,村集体集资自主开发;以15号地工业厂区升级改造为样板,通过与国资合资方式进行改造;以金溪工业园升级改造为样板,采用“村(社区)+社会资本”的模式实施升级改造。发动企业开展工业园升级改造,抓住市、区两级出台的开发经营和分割销售管理的指导意见和促进制造业企业增资扩产办法的机遇,鼓励企业高标准、高容积率自主开展“工改工”,通过政策实现工业载体以“层”为单位进行产权分割,达到经营与租赁相统一的改造模式,实现利益最大化,推动企业从“要我改”逐渐向“我要改”的思维转变。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企树标提质,引导优势资源向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充分发挥双创载体作用,利用粤湾云谷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借助“江门高新区(北京)协同创新中心及江海区(北京)安全应急产业孵化中心”实现异地孵化,年内加快推动华辉煌申报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利用区与国科大合作这一优势,借助江门市安全应急科普体验中心等平台,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广泛开展科普教育。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在日常暖企中宣传实用型科技人才政策、“5+2”人才政策等,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落户外海,以人才优势激活发展优势。

  (二)聚焦乡村振兴这一核心,扎实有效推进绿美生态建设

  提升城乡绿化美化品质。编制外海绿美生态建设行动方案,选定在金溪社区打造种苗基地,谋划统筹做好各项种苗生产供应保障工作,持续提升村边、景区边等“五边”绿化美化品质,对广中江高速南山出入口、石鹤利地质灾害等开展绿化工程,优化西江水道等主要江河流域沿岸景观,美化4号地人工河和马鬃沙河一河两岸绿化景观,提升白水带山脉森林景观和生态质量,建设山水相连的绿色屏障。

  全面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厕所革命”“门前三包”“最美庭院评比”等长效机制,强化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综合治理,统筹推动农村河岸一体化治理。

  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文化气息,深入挖掘各村(社区)历史文化内涵,打造符合各村(社区)特色的文化名片。加强文化活动室、文化公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阵地建设,推动乡风文明落地见效。扎实开展草根好人、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等活动,培育一批先进典型人物,形成建设文明乡风的良好氛围用好村规民约带动发展,借鉴茂名信宜市治理经验,探索将村民的股权收益分红权利与村规民约履行情况挂钩,引导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使乡村治理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三)聚焦平安外海这一核心,创新出彩打造基层治理样板

  强化城中村管理。加强中东、七东等城中村道路交通、自建房、消防安全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力争2024年推动中东、七东两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基本达到摘帽条件。选定直冲村为示范点,力争2024年打造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切实加强农房管控。扎实推进违建整治,继续以铁腕精神整治超高违建现象。重点推动农村“赤膊房”美化改造,借鉴茂名高州市整治经验,积极对接金融机构,引入“风貌贷”等信贷产品支持农村“赤膊房”美化改造项目建设,制定相关政策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先行先建,实现全街道村容村貌明显转变

  提升综合治理效能。完善综合网格+综治中心+信访超市+粤平安云平台全覆盖立体式工作体系,以麻三村建成综治服务站为契机,逐步推动其他村(社区)建立村级综治服务站,使站内各项工作与街道综治中心系统垂直贯通,形成“区+街+村”三位一体乡村治理链条。坚持统筹区域发展和安全保障,聚焦重点工贸、城镇燃气、房屋安全等十五个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和安全生产专项教育大整治,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四)聚焦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核心,真抓实干夯实基层党建根基

  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健全完善街道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岗位职责、责任清单,总结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短板弱项,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政治担当压实责任,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持续净化政治生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充分发挥“四级书记抓党建”优势,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提升党建工作质效优化设立机关党总支和建立机关党组织互帮互学、共创共赢的新机制,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引领作用的机关党建工作典型。全面强化农村基层党建,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员参与绿美乡村建设纳入党员责任岗和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提档升级城市基层党建,加强“党建链”赋能“产业链”发展,谋划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链建设党组织。释放新业态党建引领力,以幸福邻里汇为轴心,以4个红色驿站为辐射点,链接至全域新就业群体做优服务。

  锻造忠诚干部队伍在作风建设上动真格,优化考核方案,大力培养选拔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群众认可的优秀干部,对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营造争先敢为的良好风气。全覆盖分级分类轮训村“两委”干部,建立“两推一培”机制,实施“人才回引计划”,引育更多人才纳入后备干部队伍。


  • 上一篇:
  • 下一篇:
站内地图 | 联系方式 | 政务新媒体链接
本站版权所有:江门高新区管理委员会    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    
主办: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备案序号:粤ICP备05085609号    粤公网安备:44070402440715    
网站标识码:44070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