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非侬
文章来源:江海区政务信息网    时间:2013-05-07 15:32    浏览数:-
 陈非侬自幼天资聪明,反应敏捷,爱好音乐,爱看粤剧,爱唱粤曲,醉心于戏剧。1906年,年仅7岁的陈非侬进入广州岭南小学学习,成绩优异。次年,便参加校内话剧(文明剧)演出,开始参加学校有关戏剧的活动。1910年,升人岭南中学学习。课余,他参加广州第一个白话剧团“民乐社”,演出的剧目有《妇道苦》、《杀子报》等。年纪虽小,演艺不凡,被誉为“神童”。   
     陈非侬读中学时,经谢英伯介绍,由冯自由监誓,加入同盟会。并由冯自由陪同,晋见孙中山,旋奉命与范展鹏组织戏剧团体,宣传革命。   
     至预科第一年,陈非侬的父亲陈伯寅(清末秀才,民国初年任职政界)不放心他远赴美国求学,命他赴香港跟亲戚关子善习商,到南北行“教和行”任记账员。不久,兼“融融”俱乐部管敷。在业余时间,他参加香港第一间白话剧社“琳琅幻境”,加入“钟声慈善社”,为该社最早的社员,经常参与业余演出活动,做了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   
     1922年,陈非侬与胡小宝等合演时装新剧《金闺春梦》。同年6月,与范展鹏在广州南关组建“南天化宇”话剧社,预备排演《秋瑾》一剧,因发生陈炯明叛乱事件,剧社停办。   
     1924年,广东报界前辈黄鲁逸重组戏剧团体“优天影”命名为“甲子优天影”,陈非侬加人该社,演出新编的“改良粤剧”,以《自由女炸弹迫婚》一剧成名。从此,更坚定了他献身粤剧的决心。为了学戏,他瞒着父亲,远走新加坡。经南洋粤剧名班“永寿年”编剧冯显洲推荐,拜“永寿年”班主、著名小武靓元亨为师,加人靓元亨组建的“永寿年”戏班,签约半年。他在南洋登场时,饰演旦角。因为当时男女演员不能同在一个剧团里演出,而陈非侬扮相俊俏,唱腔圆润细腻,适合饰演花旦角色,故师傅教他改演花旦,并把技艺传授给他。在旧社会,女人自称“侬”,所以他便改名为陈非侬。   
     陈非侬在“永寿年”戏班第一次职业性演出的粤剧是与胡津霖合编的《李师师》。由“花旦王”千里驹和名小生白驹荣主演,非侬以“新剧家”名义参加演出。尽管该剧不甚叫座,但他没有灰心,一直坚持在公余随班中前辈二花面大牛应、武旦新白蛇森学演粤剧,并得到名伶仙花旺传授“推车”艺术。经名师指点,加上勤学苦练,虚心向名演员请教,陈非侬很快就掌握了表演花旦的艺术技巧。因他还擅长演话剧,故又应聘为“仁声白话剧社”教师。不久,陈非侬就成为戏剧界著名的人物,名扬星洲。   
     不久,陈非侬在“永寿年”戏班日场提纲戏(无剧本)《仁贵回窑)中演柳金花,演技唱腔俱佳。班主靓元亨非常满意,正式收他为徒弟,师约为期三年。他与马师曾同时在星洲香江大酒楼举行盛大拜师仪式。当时,陈非侬除了向靓元亨学艺之外,还向利庆红、大眼钱、何细杞、仙花旺、蛇公成等艺人学艺,并得到京剧名伶女十三旦授以长绸舞及《虹霓关》一剧中的双头枪对打技艺。习艺之余,他把与马师曾、冯显洲在“优天影”戏班演过的谐剧《激坏半个老豆》(粤语“老豆“即父亲)、《孤寒种转性》(即马师曾后来的名剧《金钱孽果》)、《跛大少娶二分》(二分即番头婆、再醮妇)等改为正式粤剧演出;并与过埠大老倌武生新白菜合演《百里奚会妻》;与武生公爷创合演《卖狗肉养亲》;与丑生蛇仔礼合演《仗义还妻》等。经多位大老倌指点,得益不少,演技日臻成熟。尤其是与马师曾拍档演出的《孤寒种转性》、《古怪公婆》;与靓元享、马师曾等人演出师父名剧《海盗名流》、《虎口情鸳》、《三气周瑜》等剧目,均获好评,陈非侬的名字,一时名闻遐迩。   
     1925年,。永寿年”戏班班期届满,散班后,陈非侬应华昌公司之聘,至香港与文武生薛觉先组建省港大戏班“梨园乐”,演出《大红袍》、《红楼梦》、《西厢记》、《玉梨魂》、《战地鸳鸯》、《绿林红粉》等剧,一时大收旺台之效,与以马师曾为台柱的“人寿年”剧团分庭抗礼。后来,薛觉先离开“梨园乐”戏班,陈非侬与小生靓少凤组织“凤来仪”戏班到上海演出,剧目有《夏金桂》、《宝婵进酒》、《梁祝恨史》等,以《危城鹣鲽》为首本戏。   
     陈非侬在上海演出时,经鸳鸯蝴蝶派小说家严独鹤介绍,结识了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苟慧生、尚小云。返广州后,适逢李福林、李群、周殿邦等人集资18万元组织粤剧班,由广州海珠戏院院主兼《国华报》社长刘荫荪出面,组建“大罗天”剧团,重金礼聘文武生马师曾、花旦陈非侬、帮花林超群、武生曾三多、小武靓少华、帮小武陈铁英、小生李瑞清等名老倌加人。公演的第一出戏,系由马师曾、陈非侬、陈天纵三人改编自西片《八达城之盗》之《贼王子》,一炮而红,轰动省港。相继公演的名剧有《蛇头苗》、《女状师》、《红玫瑰》、《花蝴蝶》、《璇宫艳史》、《傻佬拜寿》、《赢得青楼薄幸名》等。后来,在香港和省内各地演出,历演不衰。   
     当时,“百代”、“歌林”等唱片公司均争聘陈非侬与马师曾两人对唱灌录唱片。唱片销路极好,深受听众喜爱。在省港大型戏班的著名花旦中,陈非侬与千里驹、肖丽章等齐名。戏班老板争相出重金礼聘,年薪高达白银4万元。   
     在“大罗天”剧团两年后,陈非侬因故告退,与靓少凤、曾三多、金枝叶等人另组“钩天乐”戏班,所公演的开锣戏是《乐奏钩天》,演出的名剧计有:《文太后》、《鸳鸯剑》、《三十年苦命女郎》、《宝婵造酒》等。陈非侬后来认为,《文太后》、《三十年苦命女郎》是他毕生演出最满意的剧目。   
     1931年,“钧天乐”戏班的合股人吴国英因病去世,由陈非侬独资经营,自任班主,改班名为“新春秋”,台柱依旧,演出剧目以《危城鹣鲽》最受人们欢迎。这出戏,逢演必“爆棚”(满座),是陈非侬的首本戏之一。   
     1932年,上海“广东戏院”落成。陈非侬率领“新春秋”戏班前往演出,演出的剧目有《玉蟾蜍》等。他在上海演出期间,与京剧名旦小杨月楼、武生刘漠臣结为兄弟。返广州后,他将小杨月楼、刘汉臣合演的名剧《轰天雷》改为粤剧,成为首本戏。此后,他失嗓历时两年,时好时坏,影响演出。   
     1934年,“钩天乐”剧团第四届改聘黄千岁为文武生。组成后,陈非侬应卢根邀请到上海虹口明珠戏院演出。曾与薛觉先、李翠芳等为“旅沪广东同乡会”筹设国民医院义演三天,成绩不俗。后来,香港西环太平戏院建成,他又应院主源杏翘的邀请,与马师曾合作,重组“大罗天”戏班。马师曾提出改良粤剧,配真景,不用弦索,减少锣鼓、做手。公演的改良剧为《龙城飞将》、《粉墨状元》。两剧的男女主角,年龄跨度大,由年轻演至年老,大开粤戏之先河。   
     1935年,陈非侬组“非侬剧团”到越南西贡、海防等地演出。同年,香港高升戏院总经理吕维周发起,由立法局大律师罗文锦爵士在立法局向港督请求取消“禁止男女伶人同班”的禁令。港督准其所请,下令解禁。一时,男女同班之风大盛,女花旦从此抬头,男花旦渐受冷落。但陈非侬当时演的旦角仍很受欢迎。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陈非侬由广州率团至越南巡回演出后,继往泰国、马来亚、缅甸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在泰京曼谷演出时,泰国皇姑到后台探班,翌日又在皇宫设宴招待。不久,他又应华侨的邀请,为建“广韶罗义地”筹款。在马来亚庇能时,他承接“春满园”游乐场经营。是时,遇到肖丽章走后流落在异乡的女花旦班底,其中包括宫粉红(姚是君)等,陈非侬统统予以罗致。后来,他与宫粉红在怡保结婚。   
     1941年,陈非侬忽接甘索(棣生)来电,云及“中华”班正印花旦不能与白玉堂登台演出,他即回港与白玉堂组“孔雀屏”戏班,首演《孔雀开屏》一剧。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陈非侬不愿作“顺民”,于1942年带领剧团,乘“白银丸”船返穗,前往肇庆、梧州、新兴、台山、阳江、高州各地演出。   
     敷十年来,陈非侬所演出的剧目甚多。演剧几百出,古腔尤为擅长,最受人欢迎的有《玉梨魂》、《卖怪鱼龟山起祸》、《危城鲽》、《佳偶兵戎》、《宝婵进酒》、《海盗名流》等。他演花旦角色,既能演雍容华贵、娉婷出众的少妇,又能演英姿飒爽、侠骨柔肠的武侠少女。演技细腻动人,把人物性格演得惟妙惟肖,生动感人。为了学习京剧武打的过硬功夫,他在三十年代初期,曾以重金聘请京剧武师到戏班传授武术,把京剧北派与粤剧南派结合在舞台上表演,使粤剧武打功夫有了新的发展。   
     陈非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当时新会各乡经常要演神功戏,著名“老倌”多不愿下乡。但乡亲每次邀请他回乡演出,他都答应。从不抬高身价、摆架子。抗日战争期间还坚持在内地演出爱国抗暴为内容的戏剧,唤起民众齐心抗日。   
     抗战胜利后,他退出戏坛,定居故乡新会外海,依靠家中数十亩田租为生。1949年,他带领家眷迁居香港。这时,男花旦已不时兴了。他在郑耀的帮助下,在香港石塘租一楼宇,以教粤剧为生,致力于培养青年粤剧演员。在教学中,因人施教。学员有许卿卿等人。后迁居南里街,学员有白露明等。   
     1952年,陈非侬得友人资助,在香港东区铜锣湾怡和街扩充成立非侬粤剧学院(后易名为香江粤剧学院),由他独资经营(学院内设有舞台)。招收男女学员,分个别班及集体班,每年加设免费班,由他亲自执教。此外,他还兼任仁华英语粤剧团导师。他不辞劳苦地向学员传授粤剧舞台艺术,作育英才。历届培养的著名粤剧演员有:南红、红豆子、李宝莹、陈宝珠、张宝之等。   
     1955年,陈非侬出任香港西区妇女福利会的“闺秀剧团”导师。同年,他将首本戏《危城鹣鲽》搬上银幕,与麦炳荣、少新权、罗家权、曾云山等合力演出。又与吕奇、陈实珠等合演时装粤语片《娘慈之恋》。1956年,“闺秀剧团”义演《唐宫绮梦》。1957年,“闺秀剧团”演出他与胡春冰改编的《红楼梦》。   
     1958年,陈非侬与白玉堂、罗家权、李香琴、郑国宝、麦先声等组粤剧团赴台湾演出。宋美龄女士因曾在广州欣赏过陈非侬演出的《仙女散花》,印象深刻,故特点演该剧。   
     1959年至1963年,“闺秀剧团”所演出的《六国封相》、《黛玉葬花》、《西蓬击掌》、《霸王别姬》、《王昭君之别母进宫》、《危城鲽》等名剧,均由陈非侬负责指导,深受观众欢迎。   
     1975年,陈非侬已七十六岁高龄,因而不再担任教学工作,“香江粤剧学院”交由其堂弟陈景澄主管。但陈非侬退而不休,仍参加《华侨日报》历年筹募贫童助学筹款义演粤剧艺术指导,还经常到业余粤曲团体演唱古腔古曲。晚年,他倡议设立“香港粤剧促进会”以复兴粤剧,计划内设粤剧资料室、粤剧艺员训练室、粤剧推广部等。八十高龄时,还经常参加外海同乡会的音乐社,到电视台唱粤曲,到香港无綫电视台拍摄电视。1979年,在友人的帮助下,他撰写了20万字的回忆录《陈非侬粤剧六十年》,内分戏剧生涯、教学生涯、粤剧艺术生涯、粤剧艺坛见闻四部份。1982年在香港《大成》杂志第98期登载完毕。刊毕,复印单行本,由香港出版社出版。同时发行的还有陈非侬的《粤剧的潮流和历史》等著作。这些著作,为研究广东戏剧史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1984年2月18日,陈非侬在香港病逝,终年八十五岁。其三个女儿均继承父业,在香港从事影剧工作。
  • 上一篇:
  • 下一篇:
站内地图 | 联系方式 | 政务新媒体链接
本站版权所有:江门高新区管理委员会    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    
主办: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备案序号:粤ICP备05085609号    粤公网安备:44070402440715    
网站标识码:44070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