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习俗
文章来源:江海区政务信息网    时间:2013-05-07 15:16    浏览数:-
    春节 夏历元旦,即正月初一。俗称新年。为迎接这一传统节日,从农历十二月中、下旬至十二月三十日(即除夕),家家户户都进行大扫除,俗称“打火咸霉”,以示去旧迎新。庆祝春节, 除丧事人家外,都贴春联、年画。农村农民多用年桔挂门楣, 象征吉祥;城镇居民,多买时花,或摆几盆金桔、四季桔在厅堂,取吉祥之意,把整个家庭布置一新。同时,为准备春节“拜年”礼物,家家户户都制作粉印饼(炒米粉做的饼)、炒米饼、油炸角、煎堆糍、 年糕等,还到市场购买各种过年物品,市场购销特点兴旺。
    从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为春节期间,亲戚朋友都互相上门拜访,俗称“拜年”。拜年礼物多是年桔、 甜橙等土特产或自制粉印饼、炒米饼、油炸角及市面出售的糖果、 饼干等。不少人在家休息,或外出逛街,或到公共场所参加文娱活动。遇上熟人则说一些“好意头”的话,如恭贺新禧、恭喜发财、 心想事成、万事胜意等吉祥之词,以致祝贺。 已结婚的人多给孩子封红包,俗称“派利事”。不少地方醒狮拜门“采青”,锣鼓喧天,鞭炮不绝。正月初二,俗称“开年”。买生鲤鱼拜“门官”神,有的在祭神后把生鲤鱼放到河涌里,俗叫“放生”。建国后, “放生”习俗多已废除,但因“鲤”与“利”、 “鱼”与“余”谐音,用生鲤祭神,寓意“获利有余”,80年代民间还有流传。正月初七,为“人日”。是日,用煎堆、炒米、芥菜、番薯混煮来食,名曰食“人日菜”。这一习俗,至80年代仍存。
    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张灯燕饮游街市,萧鼓喧闻,杂剧之戏,络络不绝。”建国前,从正月初四至正月十七日期间,县内较大的自然村都开“花灯会”,设社坛(设社稷之神),悬挂各式花灯(较早的是初四开灯,多在初六、初八,普遍是十七日完灯)。 凡村内当年生男孩的就挂一盏“仔灯”(用腊烛照明的灯)。 生女孩的就挂一盏“女灯”(用油盏照明的灯)。生男孩的,除挂“仔灯”外,元宵那天,还要买甜酒一埕,到社坛助兴。 村内小孩都提着各式各样的花灯到社坛拜“社”,十分热闹。在会城镇,元宵节除“花灯会”外, 各街道社坛还展览文物字画,如帝临堂的古字画、东门祖庙的武术少林十八棍图,人们都视为珍品。此外,翰禄桥特大鲤鱼灯, 大井头观音庙的斗米豕头、斗米粉印饼、斗米寿桃,争妍斗丽, 各处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三江区新江乡还有元宵节舞金龙习俗。建国后,除三江区新江乡元宵节舞龙习俗仍沿袭不变外, 其余各地的“花灯会”都已废除。
    三月三 即农历三月初三。摘采野生植物解署藤同粘米粉,蒸“鸡屎藤”饼,祀神拜祖。有的则煮“鸡屎藤”糊食。这一习俗,至80年代末变。
    清明 在阳历4月4日或5日,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一,本县有“清明秧,谷雨姜,处署番薯立秋插”的农谚。清明前后, 是插秧大忙季节。清明节,都有扫墓习惯, 不少远居港澳或海外的乡亲也回乡拜祭祖坟。建国后,为缅怀革命先烈、城乡中、小学校都组织在校师生到烈士纪念碑进行扫墓,缅怀革命先辈, 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四月八 即农历四月初八。俗称“鬼节”。据旧县志记载,是日,“用蕉叶酿糜分送姻戚”。建国前,是日夜间, 各乡都有舞木龙头习俗,俗称“转龙头”。晚间,有的儿童还用蕉树捆扎成龙头龙尾,插上香烛,谓之舞蕉龙,以示驱邪逐鬼。建国后,此俗已废除。
  • 上一篇:
  • 下一篇:
站内地图 | 联系方式 | 政务新媒体链接
本站版权所有:江门高新区管理委员会    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    
主办: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备案序号:粤ICP备05085609号    粤公网安备:44070402440715    
网站标识码:44070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