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海“五大祠”又称“陈氏五大祠”、“东头祠堂”。位于外海镇中心区东升街与大康市交界处。该祠堂五座相连,每座三进,面积:共4100平方米,五大祠及广场总占地面积为12937.5平方米,五大祠气宇轩昂,形式古雅,结构精密,为清代咸丰年间建筑。在五邑所存的祠堂中,五座相连,面积如此之大已是独一无二。由于历史的原因,“五大祠”作为公产,曾经被作为外海粮管所的粮仓。现已进行修葺作为旅游景点。
自元至正十年(1350年),陈氏先祖迁到外海定居,至今已有650年历史,家族人丁繁衍,历代人才辈出,外海的别名“龙溪”是陈姓人为纪念曾避难于福建漳州龙溪深山而命名的。
从前外海的祠堂,星罗棋布,最宏伟的是“陈氏五大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其为“东头祠堂”。
五大祠是外海陈氏宗亲的祖祠,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五间祠堂紧密相连,横列成排,气宇轩昂。从杏林路方向数起,五大祠坐落依次是筠轩、定息、桃溪、朝列大夫和泉石。
祠堂采用单檐布瓦硬山顶,蓝琉璃瓦剪边,抬梁与穿斗相结合梁架结构,保有鲜明的清代建筑艺术风格,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壮丽,布局严谨,结构精密考究,以莘隐陈公祠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祠堂内外石牌坊林立,巨型大柱上挂着长联,记录先祖功德。祠堂雕梁画栋,装饰华美,体现出清代建筑的精美艺术风格。
民革期间,五大祠曾遭破坏,它的整体建筑风格得翠较好保留。2000年,市政府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4月,区政府将五大祠交由外海镇政府管理、使用。为保护文物、并将五大祠建成一个文化阵地、旅游景点,外海镇委、镇政府多次进行修葺,使其逐步恢复原貌。新修的五大祠门前广场如今已成为外海人休闲玩乐的地方。(陈国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