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微信

微博

江海政务微信

江海政务微博

手机版

无障碍

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高新区(江海区):既输血又造血 精准脱贫不返贫 兑现脱贫攻坚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承诺

文章来源:本网  更新时间:2019-12-06 10:01    浏览数:-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保护视力色:

分享到:

高新区(江海区):既输血又造血   精准脱贫不返贫

兑现脱贫攻坚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承诺


  12月3日晚上6点半,江海区外海街道直冲村民祥叔在家吃过晚饭,准备到对面的龙溪羽毛球馆开始今晚的工作:等待最后一批客人离开球馆,巡视场地,然后拉下闸门结束营业。

  “感谢政府,感谢村干部,帮我找到这份工,每个月工资有1700元。”祥叔一家是村里的保障户,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经64岁,如果不是村里介绍,他根本找不到工作。祥叔家有3口人,儿子今年34岁,患有智力2级残疾,妻子每天24小时陪护,这1700元连同每月的低保金、残疾人补助让祥叔一家渡过难关,不再返贫。

  2016-2018年,高新区(江海区)对170户贫困户共计575人建档立卡,实现精准帮扶,并在3年里不断攻坚克难,提高城乡低保补差水平、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深入开展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长效帮扶机制工作,最终实现100%脱贫,走在全市前列,兑现了区委脱贫攻坚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每一户贫困户都是一个故事。如何把扶贫措施精准“浇灌”在“穷根”上?如何通过“输血”与“造血”让困难群众远离贫困线,不再返贫,在高新区(江海区)精准扶贫实践中,这些问题正在得到解答。


“梦想工厂” 增收希望
内向女孩朋友圈晒新工作

  裁取布样,将样品装置在色牢度试验机平台上进行测试,手中的笔飞快记下数据,一系列质量检验流程依次完成。礼乐新迪织造厂(礼乐街道定点扶贫工作坊)2楼的检验室中,小佩正在试验机旁忙碌着。在这里,她找到了全新的生活。

  身材娇小,脸庞稚嫩,话语不多,但十分爱笑,20岁的小佩是礼乐街道英南村人,因父亲身患残疾,没有劳动能力,家里一度十分贫困,自己也因身材矮小性格内向,在中专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工作。

  没有工作,本就内向的小佩更加消沉,“我们到家中探望时,见她一直抱着手机,不喜欢与人交流。”礼乐街道扶贫干事黄翠芳时常鼓励小佩走出家门找份工作,却始终不见行动,有时甚至催得小佩不敢接电话。

  今年9月,黄翠芳和同事们决定推小佩一把,在家门口的街道扶贫工作坊给她介绍一份适合她的工作。“工作坊就在家门口,正招人呢,而且有我们街道干部跟踪管理,保障你的工资,一起去看看。”一席话,让小佩走出家门,在扶贫干部的推荐下成为应聘。

  每个月3000多元工资,包饭,离家近还能兼顾家人。现在,在小佩看来,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对自己再合适不过,为此她很珍惜,很卖力。

  除了收入,更令扶贫干部、工厂经理及小佩自己欣喜感慨的是小佩性格的变化,从一开始的内向敏感,到现在开朗爱笑,小佩认为自己变得外向了,感觉十分良好。朋友圈也成为了小佩开心晒工作的“后花园”,“出工资,决定换了带了几年的旧眼镜”“上班路上,偶遇的猫”“日日九点上床训觉,六点几起床,五点收工,奋完仲累,我要吃肉!”几天简单的心情,描述了小佩的工作状态,和她内心充实的充实感、获得感、满足感。

  “产业扶贫就是帮助贫困户‘造血’,这也是江海区脱贫攻坚的重头戏。”据江海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局长梁永光介绍,除了礼乐的扶贫工作坊,今年,高新区(江海区)还在外海街道和江南街道开展灯饰制品居家手工加工项目,解决贫困人口中残疾人、老年人、劳动力缺失者的创收问题,已经切实帮扶12户贫困户;礼乐扶贫工作坊则是颇有成效,“我们了解到,有位贫困户在厂里表现出色,今年国庆节还请了假,带着家人出门旅游。” 梁永光说。


扶贫新路  生活出路
“粤菜女厨”炒出温馨生活

  如何选材?水温、蒸煮时间如何掌握?如何创作适合游客口味的粤菜?今年6月,50岁的阿婵与粤菜打起了交道,每周在市巾帼培训中心上两节课,一节课2个多小时,常常是意犹未尽。

  阿婵是礼乐街道敬和村人,独自带着两个孩子,大女儿正准备考研,小儿子即将大专(确认)毕业,一家人靠她打工的微薄收入度日,眼看着到了年龄, 儿子女儿也需要自己的帮助,阿婵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努力改变生活,“粤菜师傅”培训是个好机会。

  经过街道扶贫干部的推荐,6月10日阿婵第一次参加江海区“粤菜师傅”培训,培训的大厨来自第一城渔村,“老师很专业,教的很有耐心。” 阿婵笑着告诉记者,除了免学费,培训用的食材:白切鸡、清蒸鱼、小炒皇,还有酱汁、肉片和配料都由政府买单, 教的菜式也是最常用、实用的,也是最需要师傅点拨的菜式。

  每堂课,阿婵都听得很认真,还拿着手机录像,以便回家后细细揣摩。“收获很大,就拿炒肉来说吧,以前我总是炒得很硬,口感不好,通过学习,知道如何炒肉才会鲜嫩。白切鸡如何抹盐?这些我都是通过这次学习才知道的。” 阿婵说,回家后她还做了几道菜给孩子们,一家人吃得很香,家都变得温馨。

  通过阿婵展示的照片可以看出,培训班想她一样的女厨很多,她在培训班也交了不少朋友。阿婵说,参加培训班是她计划中的一小步,听说育婴师收入可观,此前她已考取了育婴师证,“参加粤菜培训,有了一手好厨艺,在同行竞争中应该更容易脱颖而出。”对未来,阿婵充满信心。

  “粤菜师傅”培训班成为了吃苦耐劳,细心好学的阿婵转型就业的踏板,也为远在大新县的贫困群众送去希望,今年江海区举办两期本土培训班,还“送教上门”上门,至大新县职业技术学校开班授课,为50名贫困户免费培训,开辟了一条精准扶贫新路,为贫困户打通生活出路。


社会力量 邻里守望
社工入户倾听群众心声

  探访直冲村保障户祥叔一家时,与记者同行的除了扶贫干部还有来自同善社工中心的2名社工,一进门,他们就熟络地与祥叔一家寒暄,听他们讲述近况,询问他们的诉求。

  祥叔告诉记者,自社工上门建档立卡以来,就时常有些年轻的男孩女孩上门探望,来的最多是社工伍顺明,有时是帮他的儿子量血压,有时是送上“平安通”一类实用的物件,有时就是坐着聊聊天,说说话,一开始祥叔还总觉得麻烦了别人,后来社工们一段时间不来,他还很想念。

  在外海街道,扶贫干部和社工已经结成扶贫组,共同落户到困难家庭中,每个月都会到困难家庭中进行思想交流,通过社工专业优势,加强心与心的沟通,鼓励贫困户笑对生活,提升自身技能,更好融入社会,实现扶智、扶志相结合。

  “每一户的困难情况都不同,各有致贫原因,找准原因,我们会就制定好每一户的扶贫计划,一户一策去开展帮扶,提升帮扶质量与成效。”伍顺明拿出帮扶资料,一户户基本情况全部完整记录在册,“因残致贫的我们可以帮助其对接到康园中心,参与手工加工;因学历低、没有工作技能待业在家的,我们开展就业培训,引导其树立正确就业观,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引导其掌握基本职业技能。”

  由外海街道推开,今年以来,“社工扶贫”这一元素已融入全区脱贫攻坚工作中,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由社工机构提供专人专业服务,为扶贫助困工作注入新鲜血液。


站内地图 | 联系方式 | 政务新媒体链接
本站版权所有:江门高新区管理委员会    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    
主办: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备案序号:粤ICP备05085609号    粤公网安备:44070402440715    
网站标识码:44070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