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以系统、融合、共建、互助、协同的理念,首创“党建共同体”新模式,坚持强化党的领导、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坚持创新孵化加速、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探索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路径,构筑党建引领辐射圈、智慧人才汇聚圈,实现区域内各党组织阵地联建、资源联享、活动联办、管理联为,构建起锻造更加坚强有力党组织和促进党建加速、创新加速、人才加速的红色“小宇宙”。
一、立足“一体多元”,构建组织“红色引擎”
强化党建引领、组织联通,打破党组织“固属一方”的传统思路,在不改变社区原有党组织的党员组织关系和单位身份前提下,将区域内党组织进行系统联通,以党组织的“一体”贯穿区域各单位的“多元”,使得这些组织成为共同具有红色基因、贯注红色动力、动员红色资源、传播红色文化的开放型、共享型、枢纽型、创新型、服务型的党建共同体。共同体下设功能型党委承接和管理日常事务,由街道党建副书记兼任党委书记,共同体有关成员单位担任党委委员。目前,先后成立火炬大厦片区党委、文昌新民片区党委等三个区域性党委,管辖党组织39个,党员780多人,搭建集党的组织、工作、领导“三覆盖”运转机制,建造共同体促进发展、促进创造、促进孵化、促进治理的引擎动力系统。
二、合力“两维协同”,建设发展“红色地标”
强化党建共同体显示度,建立“两维协同”管理服务机制,让共同体成为人民群众心中认可的 “地标”。突出“标准维”,制定《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党组织建设标准体系》,设计党建共同体视觉形象系统,明确党建具体标准,夯实共同体党建基础,确保“红色基因”有效表达、有力显现,让党的形象树起来深入人心、具体而微;让党性强起来激励人心、示范带动;让党味浓起来感化人心、潜移默化。突出“服务维”,强化共同体服务功能,创新服务形式和载体,开展“点单式”服务,由片区党委制定共同体成员单位需求清单,推动共同体成为推动发展的地理标杆:立足创新驱动,积极参与构建全省首家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联盟,聚集20多家科技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强化人才服务协同,推动建立高新分中心和国家级园区类博士后工作站申报;聚焦创文工作需要,组织开展60场创文活动;联合江门启迪之星,开展12场创新服务活动。
三、坚持“共建共治”,打造服务“红色家园”
坚持协同发展理念,建立一个由党委书记牵头、片区内各党组织参与沟通协商机制、问题解决机制、联动服务机制,打造共建共享“红色家园”。各片区党委每个月至少召开一次党委会,每个党委委员联系1-2家属下党组织,实现党组织和党员管理的无缝对接。各片区党委定期公布月度活动计划,提升党员群众共识度、参与度,让党建有温度、有品质,充分释放党建“红利”,增强共同体存在感、群众获得感。高标准打造 “体验馆+综合活动中心+特色活动基地” 共同体活动体系,推动共建共治共享阵地化、现场化、鲜活化,大大提升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目前,在片区党委的牵线下,共同体先后开展了“人才沙龙”、“家庭欢乐总动员”、“党建大讲堂”、“践行新思想、当双创先锋”等24场(次)系列活动,有效推动党建共同体的共融共建。
四、着力“孵化带动”,提升工作“红色指数”
针对部分中小企业党组织组建难度大、党员活动场所不多、党员活动较为困难等实际,强化统筹资源,协同创业孵化组织、创新服务组织、工业园公司、社会服务发展中心等有影响力载体力量,充分发挥共同体火炬大厦联合党支部“龙头”作用,实现企业党员的教育管理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企业党组织管理从静态向动态转变,聚焦在孵化党员、孵化活动、孵化组织三方面下功夫、出成效,让红色指数成为真正的行动指引。今年以来,区域优秀青年和人才入党积极性高涨,孵化培育入党积极分子86名,发展对象24名,党组织4个,打造“两新”党建示范点2个,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聚集博士后人才9名,万人计划1名、广东特支计划1名,量子高科党支部组织委员张海花获得“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古旗亭设计师林炳塔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有效推动“两新”组织“两个覆盖”质和量的提升,促进党建和人才的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