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5日在江门市江海区 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文章来源:江海区政务信息网  更新时间:2011-01-26 08:00    浏览数:-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保护视力色:

 

——2011年1月25日在江门市江海区
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我代表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一五”时期及2010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转入科学发展的五年,经济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的五年,城市建设焕然一新的五年,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彰显的五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扎实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核心区开发,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抗击严重冰冻灾害和超强台风等自然灾害,全面化解城信社金融风险,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迈上历史新台阶,城市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一、“十一五”时期主要成绩
  五年来,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实施五大发展战略,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区国民经济有效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积极实施五大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超额完成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五个突破、五个翻一番”: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6.74%;预计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年均增长14.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60亿元,年均增长20.8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4亿元,年均增长21.90%,增幅比GDP快5.1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亿元,年均增长22.73%,均实现五年翻一番。三次产业比例进一步优化,预计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10:65.90:31.00,工业经济对GDP的贡献率高达70.63%。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工业总产值实现322.20亿元,区域税收总额17.7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55.66%,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35%,高于预期目标3个百分点。
  五年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世界500强项目招商和企业改制上市实现历史性突破。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和重点项目跟踪制,突出产业招商、大项目招商和以商引商,成功举办了两届江海区经贸洽谈会暨重点项目庆典活动。五年来,累计引入世界500强工业企业4家,区域500强工业企业5家;引进超5000万元大项目59个,投资总额87.55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加快,先后引进了银雨芯片、尚日能源、崇达电路板等一批中上游优质项目,区内正在洽谈或意向项目超20个,计划投资总额近200亿元。内外源经济发展加快,累计利用民资超50亿元,预计完成外商直接投资5.84亿美元,出口总额近40亿美元。
  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成功创建省知识产权优势区域,积极落实支持自主创新优惠政策。五年来,共组织申报各级科技计划超480项,获得市级以上立项215项,其中国家级3个。区内共有高新技术、民营科技、知识产权企业130家。五年新组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0家。累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2831件和1773件,折算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全市第一。名牌带动战略取得新进展,新增中国名牌、国家免检(免验)产品4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名牌、名标12个。企业改制上市步伐加快,量子高科已在深交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江海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科恒实业、长优实业、汉宇电器、银帆化工等多家企业加快培育上市。目前区域内共有12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投资落户。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深入实施工业立区战略,大力突破载体建设瓶颈,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80%。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集聚度和延伸度增强,“十一五”期末,电子信息、机电、精细化工三大优势产业实现产值215.36亿元,比重由2005年的63.87%提高到66.84%。以发展绿色光源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培育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福宁、艾默生、长优二期等一批大项目先后投产,工业经济进一步做大做强。玻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发展迅猛。五年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94家增至346家,产值超亿元企业由31家增至61家。“四大百亿”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外海街道工业总产值2009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十一五”期末达到164.73亿元。
  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加大载体开发力度,四大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LED产业核心园区已征地超4200亩,配套的中国(江门)国际绿色光源博览交易中心项目建设工作全面铺开;江门市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产业园区首期841亩用地正开展前期征地工作;广东中小型电机产业基地(礼乐机电产业基地)正进行二期扩容建设;礼乐食品加工工业园征地超233亩。“园中园”开发成效显著,福宁、艾默生、西铁城等世界500强企业分别落户凌志工业园和得实工业园。狠抓高新区7、8、14、24、25号地等十多个地块征地拆迁工作,五年累计征地超过1.3万亩,全区新建厂房面积累计超过242万平方米。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土地利用水平稳步提高,高新区内投资强度提高到200万元/亩以上,区内其他区域提高到130万元/亩以上。
  五年来,加快城市新区建设步伐,完善区域交通网络,核心区开发雏形显现。
  城市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全面完成区域城市规划修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五年累计投入基础设施资金达25.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16%。珠中江、市区一体化进程加快,连接区域内外的道路网络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共建成道路里程41.46公里,城区框架基本成型。连接市外的广珠轻轨江门支线全面完成,江珠高速建成通车,江珠北沿线正式动工;连接蓬江区、新会区的南环路延伸线全面通车,东华大桥、礼东大桥进展顺利,胜利大桥正式动工,五邑路改造开始实施;区内永康路、麻园路建成通车,金瓯路扩建、江睦路、连港路扎实推进。供电、水利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广东电网礼乐输变电工程一期完工,城市防洪工程基本完成。
  核心区开发基本成型。完成并实施江海区发展战略规划及核心区概念设计,核心区内“两区一路一站”推进顺利。府东小区内的江海碧桂园项目首期售罄;府西小区完成总体规划,明泰房地产项目已进场施工;贯通核心区的大动脉胜利南路拆迁全面完成;广珠轻轨全线试运营,三个轻轨站场基本建成,江门站正式投入使用。核心区商业氛围不断增强,区内第一家大型综合性商厦中环广场运营良好,第一家汽车超市利生车城全面开业。金融环境逐步改善,成立了区金融办,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正式进驻核心区。
  城市功能配套进一步完善。制定第三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以服务业发展推动城市配套完善。房地产发展势头良好,新开发了华茵堡、天骄半岛、天鹅湾、海逸华庭等一批中高档房地产项目,五年累计房地产投资达27.23亿元,年均增长64.02%。住宿餐饮业不断发展壮大,鹿茵酒店和海逸酒店正式动工。成立了区饮食协会,江海路饮食带、外海沿江食街和礼乐田园饮食带规模不断扩大。现代物流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岸物流增设出口监管仓,联同货物联检场成为保税物流中心。 “十一五”期末,全区交通运输、仓储业实现增加值比2005年增加90.65%。供电、保险、商贸流通、信息咨询、电子商务、法律服务等服务业不断发展,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承载力逐步增强。落实城市管理属地化,启用江海数字城管平台,加大城市管理执法力度,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完成辖区道路改造工程和路灯改造工程,城市环境进一步优化。
  生态环保建设有新成效。狠抓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预计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52%,预计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累计削减率分别达到21.0%、9.1%,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重视环境保护,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把好项目环保准入关,关停了两家高耗能小火电企业,完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促进绿色江海建设。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江海污水处理厂、文昌沙水质净化厂、礼乐新民污水处理厂全面运行。加大宜居城乡建设,创建市级以上生态示范村、绿色社区5个,宜居城镇1个,宜居社区(村庄)7个。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实现零的突破,长优公司列入省“十一五”期间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广悦电化通过省清洁生产企业审核。狠抓节能降耗,积极推广应用绿色照明节能产品,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全市率先启用绿道网。
  五年来,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街道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街道经济发展加快。调整完善了区街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和实施了街道领导班子实绩考核试行办法,街道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外海街道被评为江门十大活力镇(街)。“十一五”期末,街道实现工业总产值比2005年增加了126.76%;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6亿元,五个街道增速均超30%,总量均比2005年增加了1-2倍,其中外海街道超亿元,达到1.3亿元,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完成了外海、礼乐片区规划编制,首批七个“三旧”改造项目全面启动。
  农村“三化”进程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达90.56%,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完成过半。加大对农村道路、基础设施投入。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全面完成农村住房应保参保工作。完成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滘北富华、滘头银城和礼乐武东等农民公寓全面完工,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大力发展近郊型特色农业,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落实能繁母猪保险、农产品补贴等强农惠农措施,完成畜牧兽医体制改革,现代化农业稳步发展。培育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农业类省级品牌1个,中国农产品质量500强企业1家。全面完成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十一五”期末,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6亿元,年均增长8.6%,外海街道村(居)集体经济总收入首超亿元,17条村(居)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百万元。
  五年来,加大财政民生投入,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和谐文化建设扎实推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认真落实创文各项任务,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累计建立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室)36间,镇(街)文化站5个。加强城乡公共文体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大型文化项目江门演艺中心已动工,釜山公园、体育公园、江南文化广场等一批文化体育设施建成使用,累计完成了文体小广场36个,社区(村)公共文化场所和设施覆盖率达96%。大力推进文化旅游,新增1个省级、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并推广 “江海八景”,成功举办了每年一届的旅游节活动。
  民生保障取得突破。落实利民惠民政策,大幅提高民生支出比例,五年来全区民生投入累计5.4亿元,年均增长35.86%。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1万元,年均增长分别达12.30%、11.46%。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累计净增就业岗位24891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落实“千企扶千村”工程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累计培训12356人,培训后就业率87.21%。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加大工资拖欠监控预警制度,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继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连续五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覆盖率10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标准档和提高档的报销年封顶线分别提高到6万元和7万元。开展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累计参保人数达6319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城乡低保、残疾人救助和优抚政策,大力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慈善超市正式营运,区义工服务中心正式挂牌。
  和谐江海建设深入开展。重视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区级及五个街道的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均投入使用,有效解决了一批信访难题,妥善处理了群体性事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稳定,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犯罪活动,严厉查处“黄赌毒”,成立了高新区派出所,建立了治安视频监控中心,刑事发案数不断下降。2009年度我区公众安全感和公安工作群众满意度得分居全省第三,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创建率91%,居全市前列。全面完成城信社退市工作,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的金融风险。成立了区应急办,编制和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加强安全生产、消防安全、“三防”工作,安全生产事故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范围内,火灾事故连续8年“零死亡”。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打假、打私、打传、查无等专项工作,礼乐腊味行业打假警示区顺利除名,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重视教育工作,累计投入教育经费4.37亿元,为“十五”时期的246%。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区。推进优质学校和规范化学校建设,省、市、区一级学校占学校总数的96%,居全市前列。调整学校资源,优化学校布局,新建学校2所,撤并中小学8所。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两相当”,大幅提高教师待遇。重视人才引进、培养,累计兑现引进和稳定人才政策奖励51万元。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成立了第一家区级人民医院,协和医院落户江海。加强社区(村)卫生服务,有效防控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人口计生工作扎实推进,连续两年被评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成功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加强公共服务便民措施,率先在全市成立集人口计生、优生优育、婚姻登记和婚前医学检查于一体的“一站式”婚育服务中心。稳步推进统计、地方志工作,完成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阶段性工作,《江海地方志》完成稿件终审。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征兵工作。档案、物价、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台湾事务、老龄、双拥、人防、新闻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五年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执行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成效明显。
  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完善财政管理、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监管制度,落实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全面完成区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加强“三公”费用监管,有效控制行政成本,在2009年广东省市县级政府整体绩效评价中,我区节约政府成本指标得分居全省第一。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实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富县强镇、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精简区直议事协调机构超过一半。
  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坚持向区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坚持区长约见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制度。密切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和各类意见659件。全面完成“五五”普法工作,获评为全国、省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规范性文件管理。强化审计、监察工作,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纠正违规行为。继续推进厂务、村务公开,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
  政府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发挥行政效能投诉中心、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作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涉企项目审批全部进入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在全省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评价调查的县级政府中位居前列,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有新提高。成立了区重点项目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出台了考核激励办法,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跟踪、协调、服务。加大政府考核目标的督查督办力度,坚持每季度现场督查和每月重点项目督查制度,狠抓工作落实,政府执行力进一步提高。
  二、2010年的主要工作
  过去一年,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区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过全区人民共同努力,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07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6.61%;预计人均生产总值51911元,增长13.7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3.82亿元,增长23.9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1亿元,增长27.8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3.72亿元,增长31.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4亿元,增长19.14%;预计外商直接投资1.38亿美元,增长6.50%;外贸进出口总额超16亿美元,增长20%以上。多项经济指标均超全市平均水平。回顾过去一年,我区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狠抓园区建设和产业培育,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将工业园区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化产业结构,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机电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增长24.56%。加快征地拆迁工作,LED产业基地、江门市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产业园区、礼乐机电产业基地、礼乐食品工业园四大产业园完成征地超6000亩,中国(江门)国际绿色光源产业交易博览中心征地拆迁全面启动。加快绿色光源产业、现代物流业发展,在建、完工LED和灯饰企业33家。中岸保税仓二期建成使用,德龙物流已完工,利生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已开业,成功举办了首届汽车文化展。
  二是狠抓科技创新和企业改制上市,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支持企业走自主创新道路,加速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民营科技企业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0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个。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家,国家级绿色(半导体)光源检测研发中心、国家半导体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落户江海。新增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家,通过“江门市自主创新企业20强”认定企业4家,全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超700件。坚持名牌战略,新增1个省名牌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兑现名牌奖励金220万元。加大企业改制上市帮促力度,培育了江海区第一家上市企业,兑现上市扶持奖励资金400万元。
  三是狠抓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日益增强。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引进超千万美元外资项目和超千万元民资项目共14个,全年签约和在建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民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达61个,总投资额57亿元。落实“一个项目、一个领导带一套人马、一抓到底”的重点项目责任制,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华众玻璃、信义玻璃、尚日能源已试产;建滔化工、艾默生二期、香港建设一期等新建和增资扩产项目加快推进。全区在建工程136项,建筑面积达155万平方米,增长173%。
  四是狠抓第三产业发展和核心区建设,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速。全力推进胜利南路工程建设,全面完成民房、商铺拆迁工作,创全市高效拆迁、和谐拆迁典范。广珠轻轨支线江门段已试运营,礼东大桥、东华大桥预计2011年完工,胜利大桥举行了动工仪式,五邑路大修及扩宽工程、金瓯路扩建工程完成前期工作,外睦路大修工程、江翠路交叉口及路面改造工程已动工,东宁路进展顺利,永康路已建成。核心区开发步伐加快,配套服务功能明显提升。碧桂园、天鹅湾、明泰等项目开发加快,带动房地产投资增长达159.64%。鹿茵酒店已完成桩基础工程。工业中专改造项目加快推进,区域商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五是狠抓节能减排和新农村建设,宜居环境建设取得实效。重视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预计全区单位GDP能耗下降3.5%,新增全市首家清洁生产企业,协助完成江海污水处理厂一期和文昌沙水质净化厂二期。加大环境监督力度,认真做好亚运期间空气质量保障任务工作。扎实推进宜居城乡建设,完成新增5条村的规划编制、4条村的整治工作。搭建推进农村(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农村党风廉政信息公开平台建成应用。基本完成城市防洪工程,内河涌整治取得成效。7个“三旧”项目改造方案报市审批。5月在全市率先启用绿道网。
  六是狠抓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全年区财政对民生支出增长35.38%,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147元,增长14.5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322元,增长15.82%。加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区34条行政村装上视频招聘网络系统,全年新增就业岗位6122个,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1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4%,企业离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保险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年封顶线不断提高。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开展,完成10条试点村指标任务的175%。做好慈善和赈灾献爱心活动,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完成礼乐敬老院扩建规划工作,在全市率先为全区350多名本地户籍90岁以上长者发放重阳慰问金。完善低保分类施救和低保边缘群体救助制度,社会救助覆盖面不断扩大,共发放低保金450万元。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加大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补助,区内价格水平总体平稳。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和“以旧换新”政策,全年补贴资金达648万元。
  七是狠抓文化强区创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大力创建文化强区,新增文体小广场、农家书屋12个,区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建成使用。全民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干部群众对创文满意度不断提高。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礼乐中心小学教学楼和银泉小学体育馆建设完成,外海中心小学基本建成,全面落实教师工资待遇“两相当”工作。成功创建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全面启动区人民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工作,滘北街道创建为省卫生镇。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通过了省的年度检查验收。区婚姻登记中心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合格单位”。做好“十二五”规划和各专题规划的编制工作,全面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阶段性工作,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新成绩。
  八是狠抓社会维稳工作,和谐江海建设全面加强。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和“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加强人民调解和社区矫正工作,完成区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加强世博会和亚运会期间安保工作,全区刑事案件破案数、破案率分别上升6.7%和3.1%,麻园派出所被命名为全国一级公安派出所。加强应急和安全生产监管,启用应急值守指挥调度系统,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顺利通过省对礼乐腊味打假“回头看”验收。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和劳资纠纷处理力度,推进和谐用工关系的建立。加大和谐江海建设力度,银泉社区评为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
  九是狠抓法治效能建设,政府执政能力持续提升。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支持政协履行职责,密切人民团体的联系,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市、区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和其他意见110项,办复率、满意率均达100%。规范行政行为,加大行政复议和行政执法监督力度。稳步推进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出台新的区街财政管理体制。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强化政府采购、公有资产和融资平台监管。加大行政监察力度,继续推进商业贿赂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全面运行。加快政务信息化步伐,继续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公开。

  各位代表,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区经济社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济实力全面增强,民生工作深入人心,社会事业多项工作受到省、市的表彰奖励。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历届区委、区政府打下坚实基础的结果,是市直部门、驻我区军警官兵、上级驻我区各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海内外乡亲朋友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和所有关心支持江海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向港澳台同胞、海外乡亲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较小,工业载体建设未能满足发展需要,产业集聚度还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核心区开发步伐还不够快,区域功能配套不够完善;资源与环境压力增大,构建和谐江海的任务仍然艰巨;政府自身建设还需加强,机关作风、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等等。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要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认真解决。

“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综观当前形势,我区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世界经济恢复性增长,全国、全省、全市经济持续向好。我区地处珠三角西岸,区位优势突出,国外、省内新一轮产业转移、珠中江经济圈、市区一体化稳步推进,为区域加速发展带来新机遇。目前我区已积累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经济实力和成功经验,我区跨越式大发展正当其时。与此同时,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内通胀预期增大,周边市区发展迅猛,区域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为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提高发展质量,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新跨越。
  根据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和区委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区政府组织编制了《江门市江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以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江海”为主线,深入实践《珠三角规划纲要》,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兴区、绿色发展、和谐共享、幸福江海”五大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加强社会建设,努力把江海区建设成为区域交通枢纽、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宜业宜居的生态型现代化新城区,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比2010年“再翻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年均增长14%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6亿元,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亿元,年均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133亿元,年均增长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亿元,年均增长16%。三大产业比例达到2∶63∶35。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10年降低12%,到2015年研发(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3%。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加快转型发展,做好“四个着力”:
  (一)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进产业聚集,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深入贯彻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四年大发展”方案》,依托国家级高新区、礼乐机电产业基地、精细化工基地、礼乐食品工业园开发建设,壮大电子信息、机电、精细化工三大优势产业,到2015年力争打造为超百亿元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光源、新能源、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绿色光源产业,加快LED产业基地和博览交易中心建设,到2015年实现绿色光源产业规模超300亿元。改造提升家电、摩托车、玻璃、食品、纺织、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向品牌效益型产业转变。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加快现代物流、金融、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江门市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和一批物流基地建设,力促201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0%。坚持大项目带动,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二)着力打造创新型江海。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质量强区活动,推进标准化建设,提高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以国家级高新区加快发展为契机,将高新区建设成为企业自主创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要基地。逐年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引导企业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强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行业公共技术平台和检测中心等基础平台建设。继续支持企业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中高级技术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科技团队。加大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育力度,力争新增上市企业3-5家。
  (三)着力打造宜业宜居南新区。根据“优化发展区”的主体功能区定位,继续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全力推进核心区开发建设,加快发展轨道商圈和核心区商圈,努力打造江海区中央商务区。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规划建设省级长途客运站和公交站场,积极融入市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强外海和礼乐两翼的建设,增强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加强新农村配套,重点开展内涝整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探索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全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加快实施“三旧”改造,加快城市绿道与社区绿道的规划建设,营造宜业宜居环境。
  (四)着力打造幸福江海。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巩固深化教育强区成果,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关注医疗卫生、社会治安、住房保障、社会关爱等民生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街道、村级特色经济,大力发展城郊农业和生态旅游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多渠道提高居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善民生福祉,提高人民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认真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深入推进依法治区,认真做好“六五”普法工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畅通民主渠道,构建文明法治社会。
  各位代表,展望“十二五”发展,我们充满信心,坚信经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十二五”发展宏伟目标一定能顺利实现!

2011年的工作安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是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和区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江海”为核心,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围绕区委的工作部署,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核心区开发和城市建设;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6%,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进出口总额增长10%;单位GDP能耗下降2.6%;研发(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达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排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区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加快发展绿色光源(LED)产业,建设国家级产业基地。主攻绿色光源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绿色光源产业基地开发,全面完成4200亩核心园区交地、填土工作。整合LED资源配置,落实产业优惠政策,重点引进芯片、外延片、中高端产品封装及照明应用等项目,加快真明丽半导体、奥伦德光电、一诠精密电子等项目建设,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条的延伸。加快中国(江门)国际绿色光源博览交易中心、国家半导体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行业公共技术平台和检测中心等基础平台建设,加快建立LED产业联盟,完善产业基地配套,努力打造国家级产业基地。
  加快“四大百亿工程”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机电、精细化工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全面完成“四大百亿工程”目标任务,力争电子信息产业成为百亿产业集群。推进建滔积层板、荣信电路板、崇达电路板等新建项目建设,抓好1600亩礼乐机电产业基地开发,以大企业大项目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加快礼乐食品工业园区开发进度,积极创建全国广式腊味生产基地。
  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施质量强区战略,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订、修订,引导和支持企业发展自主品牌、专利产品。力争新增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12家;新增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2个。加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与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的自主创新,力争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比重35%以上。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导向作用,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加强区域科技创新研发和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
  加强工业载体建设,提高产业承载力和综合实力。以高新区“二次创业”以及区域融合发展为契机,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高载体建设水平,力促高新区成为300亿元产值工业园区。全力抓好江门市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产业园区、高新区7、34、42、46号地征地开发工作,提高园区专业化配套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对闲置土地、厂房清理盘活和管理,鼓励企业向空间发展载体,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统筹整合街、村级集体自留用地,促分散用地向节约集约用地转变,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简易厂房向高档厂房发展。
  二、以重点项目建设为重点,增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后劲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和集群发展、城市基础配套完善的要求,今年全区初步确定重点项目44项,总投资400多亿元,年度投资超70亿元。对重点项目要落实跟踪责任制,以项目建设完工投产为标准严格考核,加强部门间协调合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坚持“一月一会议”制度、每月督查通报制度,继续完善重点项目的激励制度,发挥“一套人马”能动性,细分任务,逐项落实,“一抓到底”,促重点工业项目加快上马、投产,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重点跟踪项目落实到位。
  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机制,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招商、“补链式”专业招商、总部招商和以商引商,提高产业集聚度。重视选商引资,充分利用中国(江门)绿色(半导体)光源博览会等平台,积极引进一批符合区域优势、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强的项目。加强项目后续管理和服务,落实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制度,提高项目资金履约率,力争引进超千万项目5个,储备重点招商引资项目20个。
  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落实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扶持政策,支持企业积极增资扩产,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继续完善金融环境,加强融资、信息、技术、人才服务,加强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和服务,积极引入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在我区开设分支机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加快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加强对上市企业募投项目的跟踪服务,引导募投资金投资江海。继续加大对上市企业帮扶力度,重点扶持科恒实业、长优化工、汉宇电器等企业改制上市,力争新增上市企业1-2家。
  积极扩大内外需求。坚持扩内需和稳外需均衡发展,切实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完善价格监管机制,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新兴服务消费和家电、住房、汽车等重点消费,完善农村商业流通服务设施,拓宽消费领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落实外贸扶持资金,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鼓励有实力企业实行境外合作和发展海外业务。积极利用内销展会平台,鼓励外向型企业创建内销品牌。
  三、以第三产业发展为重点,完善城市功能配套
  发展枢纽经济。以广珠轻轨为依托,大力推进轻轨站场周边地块开发建设,大力打造综合型轨道商圈,努力把轻轨沿线打造为江海区的商贸经济带和城市物流带。江门站周边依托胜利南路开通,着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商贸、休闲服务,加快推进江海汽车站建设,力争年内建成;江海站周边依托厂区和港澳码头带来的人流,着力发展生产、生活、娱乐配套设施和涉外商务,带动高新区商贸服务业发展;礼乐站周边依托江珠高速、广珠铁路、南环路等便捷交通网络,着力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突破口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第三、四方物流和物流金融服务,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发挥西江流域带动作用,规划建设西江货运码头,打造沿江运输经济带。
  加快核心区建设。按照打造江海中央商务区的目标要求,加快核心区开发上规模。进一步完善府西小区开发方案,加快明泰房地产一期、碧桂园三期、天鹅湾二期、星级酒店、中环广场商圈等一批核心区三产项目建设,着手开展胜利南路沿线、五邑路沿线、东海路沿线的招商开发,完善商厦、市场、学校、医院等功能配套设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碧桂园商业配套项目建设,培育金融一条街,力促餐饮、酒店、金融、研发、咨询、商务等服务业协同发展,努力打造生活居住和行政商贸中心。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认真落实城市管理权限属地化的各项政策,完善城管执法目标管理、执法保障等体系和公安城管联动机制,加大卫生死角、机动车尾气、油烟废气、泥头车洒漏和城市“牛皮癣”的整治力度,加快江南市场、滘头市场和滘北市场等集贸市场改造进程。推进“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加快城市环境建设,力促江南华庆里、滘头兰花食品公司、滘北茶山里等“三旧”改造项目年内动工并加快建设,重点抓好城乡结合部和主要道路整治,优化人居环境。
  四、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道路交通设施建设。落实江海区高新区综合发展规划,力争全面完成街道发展规划,加强以交通、水利、能源、环保等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区一体化进程,配合加快东华大桥、胜利大桥、礼东大桥建设,继续加快区域连海北路、五邑路扩宽、金瓯路扩建、南山路、江睦路等“十纵六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区内及区域间的路网。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城市内河涌整治工程建设,逐步解决高新区、麻园片区及礼乐片区内涝难题。加快完善供电、供水、供气、停车场、垃圾处理等公用配套设施,促进城乡协同发展。
  加快绿色江海建设。加强节约型社会建设,建立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促进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发展,加强对耗能企业的节能管理和清洁生产的宣传推广,力争新增省清洁生产企业2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积极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资源循环式利用。认真落实环评审批和“三同时”制度,加大环保监管力度,全面落实污染减排任务。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江海污水厂截污管网二期、礼乐片区污水管网首期、礼乐武东腊味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增强区域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推进江海生态建设。
  加快城乡协调发展。坚持规划带动,继续加强村庄规划和村庄整治,加快农业、农村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加快发展物业出租业,促进村级经济加快发展。加强农村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管理,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规范“村财镇代管”。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加快五邑路以南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以“果、蔬、花、渔”等特色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建设幸福江海
  加快文化强区建设。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江门演艺中心建设,开展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于一体的区文化中心前期工作研究。全力做好礼乐龙舟申报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充分挖掘我区陈少白事迹及其故居文化资源,大力开发具有江海特色的文化旅游。加快文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加强文体小广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继续推进农村“户户通”工程,实现全区所有行政村都有农家书屋。加快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大力改善民生。继续加大财政对民生投入。实施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机制,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倡导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简化参保程序,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大力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以及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提高覆盖面。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教师工资待遇“两相当”。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成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健康城市建设,创建市卫生镇1个、省市卫生村3条,加快区人民医院创二甲和协和医院建设步伐。巩固计生创“国优”成果,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全面完成年度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任务。扎实推进廉租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逐步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
  今年,我区要重点完成十件民生大事:
  (1)加大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力度,完成全区16家1000平方米以上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
  (2)加大村庄整治力度,完成17条村庄整治。
  (3)加快健康城市建设,新建或改建农村卫生户厕400户,新建、改造公厕15座,新增、更换果皮箱572个;
  (4)加快江海区人民医院创二甲医院进程,完成住院大楼改造工程;
  (5)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60周岁以上农民90%、45周岁以上农民70%的覆盖率;给予90岁以上老人发放政府高龄津贴;
  (6)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士兵、高校毕业生实行就业免费培训和推荐;
  (7)不断完善区内交通网络,完成东华大桥和礼东大桥建设,完成五邑路(东海路—胜利南路)扩宽工程和金瓯路(东海路—新兴路段)道路建设;
  (8)加快公共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江海汽车站建设;
  (9)全面推进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完成江海污水处理厂一期续建工程,配套截污管网二期完成总工程量70%;礼乐片区污水管网首期完成总工程量70%;
  (10)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完成江门演艺中心主体工程建设。
  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加强信访维稳工作,巩固“大接访”成果,完善矛盾调处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切实解决征地拆迁等引发的信访突出问题。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预防和遏制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完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和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增强各类突发事件处置的应对能力。坚持抓好消防安全、产品质量安全、打假、打私、打传、查无等专项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加强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发展残疾人事业。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成《江海区志》出版。继续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台湾事务、老龄、新闻、人防、统计、物价、档案等各项工作。
  六、以深化体制改革为重点,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落实“六五”普法,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履行职责。完善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自觉接受人大及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接受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对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的监督,强化对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启动监察系统视频监控平台建设,确保权力干净运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健全行政问责制,争创全国依法治区先进区。
  推进机构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大部制政府机构改革、简政强镇事权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岗位设置。继续完善全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办法,推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政府雇员制度,制定政府雇员招聘办法和实施意见。落实街道、村(居)换届工作。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配合实施省级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积极做好改革衔接工作。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健全公共财政体系。
  提高政府效能。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厉行节约的规定,严格控制支出,全面建设廉洁高效服务政府。强化作风建设,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衔接落实市级审批权限下放,建立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建立倒逼机制,以“目标分解机制”逼压力,“时间倒排机制”逼进度,“督查督办机制”逼落实,“考核追究机制”逼争先,逐级分解、细化、量化目标任务,逐项按时间进度落实,加强联合督查、重点督查和专项督查,严格责任追究,切实治庸治懒,确保工作落实,推动政府工作持续规范高效运转。
  各位代表,我们已迈进“十二五”发展的新里程。新的起点、新的目标、新的任务赋予我们新的使命。使命光荣,任重道远,让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振奋精神、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开好头、起好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