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上)

文章来源:本网  更新时间:2022-02-08 09:40    浏览数:-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保护视力色:

江海区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文件之一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6228日在江门市江海区

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区长  冯立坚



各位代表:

我代表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五”时期及2005年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是我区团结拼搏,迎难而上,夯实基础,加快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发展第一要务,积极实施五大战略,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克服了城信社金融风险和个别骨干企业停产带来的影响,战胜了“非典”疫情和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十五”时期的主要成绩

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十五”时期,我区国民经济彻底走出低谷并呈现既快又好的发展态势,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06%,人均生产总值达3700美元(按8.1元:1美元折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93%,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14%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大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13.27:58.49:28.24调整为2005年的8.79:58.83:32.38。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65%,轻重工业比例由2000年的92.04:7.96调整为2005年的56.2:43.8。培育出摩托车及其零配件、电子信息材料、电机、化工包装材料、五金家电等五大支柱产业。创建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广东省电子材料专业区、广东中小型电机产业基地和4个省级名牌产品。商贸流通、饮食、房地产等行业稳步成长,物流、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逐渐壮大,第三产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中心区城市框架基本成型,“六纵五横”道路网络逐步完善,完成江海路、东海路、金瓯路、五邑路等主干道路建设。完成江礼大桥扩建改造,江门一中新校区建成使用。江中高速、江鹤二期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江珠高速、广珠轻轨江门支线、东海路接南环路等重点建设工程稳步推进。“十五”期间共建成道路里程64.5公里,区域交通枢纽日趋成型。完成江新联围外海堤段、南冲水闸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行政小区功能不断完善,釜山公园、体育公园建成使用,城市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城市环境逐步优化。

招商引资成效日益显现。“十五”时期,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2.43亿美元。外资企业实现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1.15%,比2000年提高了19.9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利用民资累计达31.17亿元。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6.22%,五年实现翻两番多。积极创建“园中园”,建成中裕摩托、江晟机电、头化工包装材料和北五金玻璃加工等多个特色工业园区。

镇级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强镇富民战略成效显著,建立完善激励型镇级财政管理体制和加快镇级经济发展机制,镇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街道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超千万元,五年实现收入翻一番多。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提前免征农业税。农村“三化”进程加快,全面完成镇改街道、村规模调整和“村改居”工作。培育出蔬菜、花卉、水果和水产四大优势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30%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十项民心工程扎实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公共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年均增长7.4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扎实推进。创建省一级学校2所,市一级学校5所。

政府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稳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深化,机关作风建设取得新成效。政务公开和办公自动化全面推行,行政效率和行政事务透明度不断提高。市区属地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完善,财政管理不断规范,初步建成公共财政框架,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逐步提高。

二、2005年的主要工作

过去一年,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区委六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按照区委提出的“五个坚持、六个新”的工作要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扎实推进三个文明建设,经过全区人民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了区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区生产总值23.39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6.91%;工业总产值67.49亿元,增长23.91%;农业总产值4.3亿元,增长1.3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274万元,增长21.84%;利用民资9.26亿元,增长25.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2亿元,增长13.0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1万元,增长10.2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增长6%;外商直接投资5069万美元,增长25.78%;出口总额4.03亿美元,增长29.34%。回顾过去一年,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有新进步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始终坚持工业立区主导地位不动摇,着力推进工业规模壮大,结构优化,全区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3家。发挥“榕树效应”,延伸产业链,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扶持摩托车及其零配件和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两大产业实现产值分别增长58.59%46.73%,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61%。加快培育电机、化学原料及制品、五金制品和玻璃深加工等特色产业。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新建产学研基地5家,10家企业研发机构被认定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加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力度,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长37.97%,占全区工业增加值28.59%。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民营科技企业6家。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江晟电动机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江桥无碳复写纸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区专利授权量187项。

扶持发展第三产业。突出抓好第三产业招商,中环商业广场已动工,协和医院首期建设已立项,外商服务中心项目已签订投资意向。大力发展饮食服务业,加快外海沿江食街、江海路食街和礼东田园风光饮食带建设。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全区房地产完成投资9256万元,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0万平方米。着力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进出境货运车辆检查场全面使用,江海汽车客运站项目加快筹建,专业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旅游业有新发展,组织万人游江海活动,做好侨乡旅游节工作。

(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新进步

加快规划修编工作。积极做好区域城市规划修编,全面完成中心城区分区规划、外海分区规划、礼乐分区规划和交通枢纽周边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

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实行重点工程项目跟踪落实责任制,江门一中新校区、体育公园一期工程、江中高速、江鹤二期高速、江礼大桥扩建改造、东海路扩建等市重点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如期竣工投入使用,江海路二期改造和江南文化广场建设完成,江珠高速公路、广珠轻轨江门支线、东海路接南环路、城乡水利防灾减灾等工程建设按计划推进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和合理高效利用,绿色江海建设扎实开展。做好道路、公园、社区绿化美化工作,外海和礼乐垃圾中转站建成使用,全区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大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建成礼乐新民腊味工业园污水处理系统。

(三)强化招商,内外源型经济发展有新进步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招商引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招商引资奖励实施细则,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创新招商方式方法,突出产业招商、园区招商和大项目招商引入总投资7000万美元的凌志餐厨用品等大项目。积极组织参加2005粤台经济技术贸易交流会和市机电博览会、中国投资环境论坛等活动,跟踪洽谈项目达30个。做好跟踪服务,力促项目早日投产达产,全区新增在建项目70

加快工业载体建设。加强与高新区“区区互动”,全力加快高新区1525号地建设,15号地共引入企业16家,25号地凌志餐厨用品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封顶。大力推进江海机电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完善头工业园、北工业园等园区配套设施,努力盘活辖区内各类闲置资源,全区新建厂房近30万平方米。

加速民营经济发展。落实民营经济扶持政策,兑现民营经济专项扶持资金和奖励,提供优质服务,协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民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21.76%,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7.14%

(四)强镇富民,以“三化”解决“三农”问题有新进步

增强镇级经济实力。进一步完善加快镇级经济发展激励机制和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镇级发展的积极性,镇级经济发展迅猛,实现工业总产值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6.45%25.19%,占全区比重达75.83%70.57%。街道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五个街道增幅均超25%

推进农村“三化”进程。大力发展村级经济,鼓励和引导村级发展物业出租业,提高村级集体收入,村级集体收入1.07亿元,增长10.60%。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进村级道路、供排水、供电、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型农业、都市旅游农业,培育了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和1个省级名牌产品(农产品类)。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防控工作。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以北街道为试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覆盖率达95.50%。加强农村民主管理,“两公开一监督”取得新成绩。

(五)统筹发展,构建和谐江海有新进步

推进十项民心工程。继续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新增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649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494人。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事业单位失业保险制度。完善扶贫助学工作,建立农村高中阶段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制度,援助贫困学生582名。落实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计划,受益贫困残疾人63人。全面完成年度安居工程任务。继续做好低保、救济、优抚、安置等工作,努力解决群众困难问题,关心群众生产生活。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配合市创建省文明城市和文化名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外海街道创建了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多快好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被评为省文明单位。繁荣和发展群众文化体育特色活动,加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区文化活动中心,丰富和活跃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文艺创作有新突破,粤曲表演唱《换菜篮》代表省赴京参加中国第五届曲艺节精品专场演出,获精品节目奖。

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大力开展学校改薄创优工作,创建省一级学校1所,市一级学校2所。继续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3‰,计划生育率为92.91%。抓好农村改水、改厕和创建卫生镇(村)工作,外海和礼乐街道通过省卫生先进镇复查。加大社区建设力度,积极开展“平安社区”、“卫生服务社区”、“无毒社区”等创建活动,江翠社区被评为省“平安和谐先进社区”。加强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区人武部被省军区评为先进人武部。外事、侨务、台湾事务、民族、宗教、老龄、新闻、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六)依法行政,民主法制建设有新进步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区政协通报工作的制度,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区政协履行职能。建立完善区长约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制度,定期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复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72件。大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完成“四五”普法工作。积极做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村)创建工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顺利完成村级换届选举工作。广泛听取意见,集思广益,科学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严打整治专项行动,全区刑事破案率提高8.4%,江南责任区刑警中队被评为全国一级责任区刑警中队。制定禁毒五年规划,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斗争。认真贯彻落实《信访条例》,做好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全年信访量下降23.8%,区司法局被评为全国人民调解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全面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清欠率达80%。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三防”、森林防火工作,加强监督管理,落实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推行市场食品准入管理制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切实做好打假、打私和打击传销等专项行动。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学习《公务员法》,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对政府考核目标的督查督办,坚持每季度现场督查制度,完成108项年度考核目标任务。继续开展机关作风考核和“行风评议”活动,机关作风进一步改善。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全面启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规范基层财政管理。扎实推进政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历届区委、区政府打下坚实基础的结果,是市直部门、驻我区军警官兵、上级驻我区各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海内外乡亲朋友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和所有关心支持江海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向港澳台同胞、海外乡亲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较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产业集聚度还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中心城区开发步伐还不够快,工业载体建设未能满足发展需要,区域功能配套不够完善;资源与环境压力增大,构建和谐江海的任务仍然艰巨;政府自身建设还需加强,机关作风、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等等。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要高度重视,必须切实采取措施认真解决。


十一五”时期的展望和2006年工作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江海、争当发展排头兵的关键时期。从国内外环境以及我区近年来的发展态势看,我区正处于新一轮加速发展的上升期,已基本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一是国内外环境比较好,CEPA、“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战略的纵深推进,珠三角西岸经济的腾飞,为我区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二是我区具备区位、产业、品牌、环境等优势,土地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为承接先进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利用外资民资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支持南新区组团的发展,区委六届五次全会明确了“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全区上下要求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为我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团结拼搏,开拓奋进,促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区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和区委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区政府组织编制了《江门市江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2010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初步建成制造业发达的现代化和谐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和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城乡协调发展得到加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初步建成,城市化水平明显提升;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保持良好状况;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宽裕型小康水平。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是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和区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工业立区、科教推动、规划带动、内外拉动、富民强区”五大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江海,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打造区域交通枢纽、建设制造业发达的现代化和谐新区、争当发展排头兵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2%,利用民资增长15%,出口总额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工作必须加快“八个建设”,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优化结构,扶优扶强,加快产业集群建设

培育产业集群,增强区域竞争力。以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省级电子材料专业区和江海机电产业基地为载体,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推动区域品牌与企业名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充分利用产业集群扶持政策,倾斜资源配置,促进龙头企业从带头发展向带动发展转变,吸引上下游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和同业集聚,加速电子信息、机电等产业发展和优化升级,培育电子信息和机电产业集群。

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扶大做强特色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和比较优势,依托现有特色产业基础,扶持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化学原料及制品、玻璃深加工、金属制品等特色产业升级,带动工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和集群发展。大力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0家以上。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努力发展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提升产品档次和市场占有率。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标准化、计量检测和质量管理体系,推行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3家以上。推进产学研合作,新增市级研发中心2家以上,力争省级研发中心1家。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支持优势企业创建名牌,力争创建省级名牌和著名商标2个。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企业申报专利。积极培育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引导企业以信息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发挥交通、区位等优势,制订物流业发展规划,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依托进出境货运车辆检查场等物流载体,加快江海汽车客运站等项目建设,推动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连海北路综合开发建设,培育江海路商业街,扩建江南塘鱼批发市场,加强农贸市场与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引导扶持江海路、东海路和五邑路等沿路房地产业发展巩固提升饮食业,扶持外海沿江食街和江海路食街发展,培育壮大礼东田园风光饮食带。整合辖区旅游资源,发展都市生态旅游业。努力培育金融、信息、咨询、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发展。加快外商服务中心、中环商业广场协和医院建设

二、狠抓招商,内外拉动,加快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

突出抓好招商引资。继续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坚持招商引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重大招商项目跟踪督查制度,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招商质量和实效。严格把好项目投资强度、产业类别、环境影响关,实行“招商选资”。加强重点地区的招商,实施立足港澳台、面向日韩、突破欧美的招商引资策略。加强产业招商和以商引商,着力引进辐射力强、产业链条长的大项目、新项目。加强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的招商,力争大项目招商有新的突破。突出第三产业招商,努力做好酒店、文化娱乐、专业市场等项目的包装招商。继续推行“零用地”招商,鼓励企业增资扩产。认真做好招商项目的后续管理和服务,提高项目资金履约率,促进项目加快建设投产。

全力推进载体建设。加快江海机电产业基地开发,按照建设工业城的标准,统一规划,突出特色,加速推进,年内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部分项目动工。促进与高新区“区区互动”,加快推进凌志工业城、建滔工业城、外海灯饰产业基地建设。继续完善各特色工业园区的配套设施。创新工业载体开发思路,积极推广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园区建设模式。探索征地工作的新方式方法,认真解决制约工业载体开发的“瓶颈”,加大盘活辖区闲置资源力度,努力扩大载体增量。

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继续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着力解决民营企业信贷难、招工难、用地难等问题,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不断提高民营经济的产业层次和企业素质。鼓励和引导外资企业加强与民营企业合作,实现以外资促民资,以民资引外资的良性发展,推动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

努力提升对外贸易水平。做好新形势下的外贸管理工作,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完善进出口服务体系,推动出口保税仓建设。扶持和组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区域合作和经济技术交流,推动企业实现经营国际化。

三、中心带动,完善配套,加快城市功能建设

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按照“北优南拓”、“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的发展思路,推进以江南、头、北为主体的中心城区开发建设,促进五邑路、江海路、东海路沿线发展,完善行政小区配套功能。配合做好体育公园和青少年宫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提升城市档次和品位发挥中心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外海和礼乐两翼组团发展

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以交通、水利、能源、环保等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加快东海路接南环路、麻园路、江睦路等重点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启动礼东大桥、胜利大桥等项目建设。配合江珠高速公路和广珠轻轨江门支线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加快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扎实推进社区建设。加大社区建设投入,推进城市管理职能重心下移。落实社区建设配套政策和措施,积极开展平安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建立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做好居住区基础设施和配套管理,加快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开发社区资源共享项目,大力发展公益性服务。

城市管理水平。推进城市管理属地化,抓好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城市管理执法力度。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整治脏、乱现象,塑造环境整洁优美、社会和谐有序的城市形象。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规划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将推进城市化进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抓好新农村示范点和城市化试点建设,以点带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省管到县、市管到镇、区管到村的规划管理,科学编制镇村建设发展规划,把规划延伸到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开展农村生活环境整治,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整合村级工业园区,鼓励和支持村级发展物业出租业,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建设农产品流通和加工基地,积极发展效益型、生态型、都市型农业。

大力发展农村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开展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农民依法保障合法权益的能力。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加强农村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工作,完善村民自治管理机制。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推进“村改居”后续工作。

五、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快绿色江海建设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倡导资源节约的风尚,开展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重点的资源节约活动,把节约措施覆盖全社会。发挥政府的示范作用,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活动。加快办公自动化步伐,扩大无纸化办公范围。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工业项目控制性指标的要求,做好集约用地工作,节约土地资源。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资源的节约和合理高效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力鼓励发展环保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培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积极推进国洋热电厂实现热电联供,支持节能低耗项目做大做强,扶持环保技术及新产品的开发,鼓励使用可再生材料和新型环保材料。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严把招商引资环保关。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防范环境污染事故。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积极配合做好江海污水处理厂和文昌沙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建设,保护和改善水网水质。配合建设国家生态城市,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活动。

六、科学理财,规范管理,加快公共财政建设

做大财政收入总量。把财政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考虑,抓好生财、聚财和用财工作。积极培育税源大户,挖掘增收潜力,严格依法治税,强化征收管理,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违法行为,做到应征尽收,促进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坚持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财政收支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激励型财政机制,调动基层培育税源的积极性。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强化财政支出管理,调整优化公共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及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的财政投入,重点保障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十项民心工程、重点工程项目和城乡防灾减灾工程等支出,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落实财政扶持政策,兑现民营经济专项扶持、名牌奖励、科技创新等资金,充分发挥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继续做好防范和化解城信社金融风险工作,妥善清理政府历史债务,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完善财政监督管理。继续深化财政各项改革,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完善部门预算编制,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提高财政信息化管理水平。继续推进基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逐步开展重点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和财政资金效益审计。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工作,落实公务员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完成镇级清产核资工作。

七、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加快和谐江海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提高公民现代文明素质。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五五”普法教育。以配合市创建国家文明城市为抓手,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配合文化名市建设,配合办好第二届华人嘉年华活动。继续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鼓励支持群众文艺、体育团体发展,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活跃群众文化娱乐生活。

大力改善民生。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十项民心工程,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保障群众安居乐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劳动监察工作,化解劳资纠纷案件。全面完成建设领域清理拖欠工程款工作。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最低保障标准,扩大低保救济范围,做到应保尽保。继续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开展慈善公益万人行活动,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为困难群众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

发展社会事业。加大教育投入,逐步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扶持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整合优化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麻二、麻三小学合并工作,启动外海中心小学新校区建设以及礼乐一中、二中合并。做好培育、引进高素质人才工作。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努力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做好新形势下外事、侨务、台湾事务工作,推进民族、宗教、双拥、助残、老龄、新闻、档案、地方志等工作。

致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开展打击“两抢两盗”、“黄赌毒”等专项严打整治斗争。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外来人口和出租屋管理责任制,深入实施禁毒五年规划,大力开展无毒社区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贯彻落实《信访条例》,加强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大力开展打假、打私和打击传销等专项整治行动。健全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落实预防措施和责任,严防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坚持用铁的手腕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和监管力度,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切实抓好消防安全、“三防”、森林防火、农产品质量检查和食品安全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八、转变职能,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区政协履行职能,切实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保持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渠道的畅通,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健全重大决策的协商和协调机制,主动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规范各类行政执法行为,严格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民本政府。坚持以民为本,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配合市创建国家信息化示范城市,提高全区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强化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公众的意识,改进办事方式,加快政府机关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规范政府行为,建设效能政府。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切实抓好机关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加强行政效能监察,提高政府工作效能。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加强和改善公务员管理,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让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振奋精神、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开好头、起好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