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文章来源:本网  更新时间:2022-01-26 15:21    浏览数:-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保护视力色:

视频解读:《聚焦江海两会|一图读懂2022江海区政府工作报告》

图片解读:《聚焦江海两会|一图读懂2022江海区政府工作报告》

江海区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文件之一


政府工作报告


——2022120日在江门市江海区

   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江海区区长   郑丹辉


各位代表:

我代表江海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开拓进取、攻坚克难,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综合实力再上台阶。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82亿元,同比增长9.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4.7亿元,同比增长1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3亿元,同比增长1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7亿元,同比增长3.0%;外贸进出口总额310.8亿元,同比增长26.7%;实际利用外资9.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占比稳中有进,三次产业比例预计调整为2.1:55.5:42.4

产业发展量质齐升。工业经济持续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37家,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40亿元,增长29.3%;高端装备制造、前沿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战略性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0%以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达70.5%54.7%40.5%,增速分别为19.4%27.4%27.3%。预计全年推动近90家工业企业实现“小升规”,是市下达任务的5倍。

发展后劲蓄势勃发。以新一轮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为契机,积极拓展发展空间,预计城镇开发范围扩大30%;强化土地要素保障,争取1462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同比增长55%;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323.9亩,盘活闲置土地123.7亩,任务完成率分别达189.3%167.9%。推动四批共82个重点项目集中动工(投产),总投资超285亿元;65家企业实现增资扩产,预计全年工业投资增长11.8%,技改投资增长7.4%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成功引进超亿元项目38个,总投资超200亿元;推动芯联电集成电路(30亿元)、天倬模具及智能家居(20亿元)、奔强特种电路(10亿元)、思摩尔新材料(10亿元)等重大产业项目成功落户。新招引项目平均固定资产投资超800万元/亩,年创税40万元/亩以上,容积率达3.0以上,均处于全省中高水平。江海产业转移工业园在省产业园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中,位列珠三角核心区第二。

二、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创新主体加速集聚。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4.5%、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522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2%,均位居全市第一。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明显,科技型小微企业达1210家,在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454家,9家企业被火炬中心认定为瞪羚企业,成功培育鑫辉密封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承办全国首个地级市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1.9件,位居全市首位。人才引育力度加大,新增博士后5人、硕博士和高层次人才超150人,外海纸制品协会成功申报市“乡村工匠”技能大师工作室,40人获评全省首批“乡村工匠”,发放各类人才项目补助、补贴超1000万元。

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成立“两中心一基地”,引进航天科工集团华南创新中心、数字广州软件等项目12个。全区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增至364家,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100%全覆盖。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增至19家,数量位居全市前列;粤湾云谷、启迪之星设立江门首批省科协海智工作站;6.9万平方米的高新创智城B座、5.7万平方米的电子信息产业港等科技载体建成投入使用,投资超20亿元的网驿•江门智造科技港动工建设。出台江门“侨梦苑”核心区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完成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精准对接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需求,成功引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项目7个。

创新生态更加优化。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出台高新区金融中心建设运营实施细则,新增入驻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21家;科技支行增至8家,数量位居全市第一,累计为企业授信近30亿元;建立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种子库,推动毅达、启迪之星等创投基金加强产业对接,成立全市首家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为12家企业融资担保超2000万元。落实上市培育“金种子”三年行动计划,奇德新材料成为创业板注册制上市江门“第一股”,储备并培育“金种子”企业11家,资本市场“江海板块”进一步壮大。

三、城乡面貌焕发新颜

城市品质提档升级。城市品质提升工作连续三年在“市考”中排名第一。实施交通大会战项目28个,年度完成投资超17亿元。五邑路主线贯通,南山路(金瓯路—云沁路)、金星路(金瓯路—清澜路)、连海路(金瓯路—五邑路)等城市主干道建成通车。中江高速改扩建工程(江海段)顺利动工,深茂铁路江海段建设开局良好完成竹苑里、新南里等6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7500多户。万达广场满铺开业,下沙公园、纸厂公园、都市农业生态公园、乡村绿廊等项目建成开放,累计建设碧道41公里,提前4年完成省下达任务。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成立乡村振兴局,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连续3年代表江门市参加乡村振兴“省考”并获粤西片区第二名,获评为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礼乐街道获评“江门市美丽乡村风貌五强镇(街)”,5条省级连片示范村环境实现整体提升,东红村入选“广东乡村振兴百佳实践案例”,成功打造“乡村英南1980”等特色精品村。加快“三品一标”农产品培育和认证,新增1个“粤字号”农业品牌,培育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高标准创建市级葡萄现代产业园,向民村成功入选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持续深化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工作,空气质量为近5年来最好水平,水环境市考断面达标率、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率均达100%。全面完成排水管网缺陷改造,新增污水管网37.7公里;全市率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河湖治理管护,开启“云上巡河”新模式,河湖长制年度考核全市第一。完成智慧环卫指挥平台建设,实现全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建设全覆盖。

四、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财政民生投入14.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3.7%。十项民生实事、“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300项区级民生实事(微实事)全部完成。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严把外防输入关口,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核酸检测、疫苗接种高效安全有序,全人群全程接种覆盖率全市领先。落实援企稳岗措施,强化重点就业群体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城镇新增就业和再就业近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3%以下,就业目标责任制考核连续两年获得全市优秀等次;企业职工养老金连续17年上调。加强“一老一小”重点人群服务,出台全市首个保护未成年人的从业限制制度,礼乐街道威东村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持续深化“社工+”战略,实现村(社区)家庭综合性社工服务全覆盖。

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扩大,景贤初中、高新一幼等学校建成启用,新增各学段优质公办学位3480个;新成立江海区实验教育集团等4个教育集团,覆盖24所中小学、幼儿园;成功申报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获市教育质量管理一等奖和教育教研质量提升一等奖;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全区中小学实现公益普惠课后服务全覆盖,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100%。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率先出台健康江海行动(2020-2030年),获评“广东省健康促进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1个,卫生镇、村覆盖率100%。高水平三甲医院建设加速推进,首创“公园里”的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釜山、下沙、茶庵三个分中心建成开放。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面建成区、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共有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省特级文化站2个、省一级文化站1个、自助图书馆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2个。

社会治理持续加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工作成效突出,获民政部充分肯定。全区实现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全覆盖,英南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率先完成全域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作并全市推广。扎实推进更高水平平安江海建设,全面运行“粤平安”群众信访诉求矛盾纠纷化解综合服务应用系统,积极实施“信访超市+外送服务”,“1+3+63+N”信访超市体系全面投入运行。社会治安大局保持稳定,八类严重刑事犯罪案件立案同比下降14.3%,电信网络诈骗刑事案件立案同比下降12.9%。高标准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面完成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全区消防队站建设实现全覆盖。在2020年度全市食品安全、质量工作考核中获评最高等级A级。实现区、街两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五星级示范创建全覆盖。连续35年被市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五、政府建设全面加强

法治政府建设纵深推进。落实法治惠民实事24项,完成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社区矫正中心升级改造。深化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动第二批297项行政执法职权按时顺利下放至街道,建成全市执法中心规范化建设示范点1个,作为唯一的县(市、区)在全市介绍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经验。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发展,完成区基层立法联系点活动中心及法治广场建设。

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提速。推行综合服务“一窗通办”改革,完成“跨域通办”综合服务窗口(含“湾区通办”)和“江门•江海区—港澳跨境通办专窗”设置,优先为港澳居民提供704项政务服务事项,推动首批32项事项与中山“跨城通办”,率先实现608项事项无差别“市内通办”。全区依申请类事项基本实现“一次办、网上办、马上办、就近办”四个100%。率先实现“智慧导办”和电视政务门户专区服务,基层办事提交证明量减少90%,“微信办照”最快6分钟通过审批。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即发证”、招投标“评定分离”改革全面铺开。

廉洁政府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严格落实省委、市委“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加强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协调联动。作为唯一的县(市、区)在市政府廉政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人大议案和建议、政协提案办理满意率(基本满意率)达100%

此外,双拥、侨务、外事、台港澳、审计、统计、民族、宗教、人防、打私、地方志、妇女儿童、档案、工会、共青团、工商联、残联、红十字会等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深感成绩弥足珍贵、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干部群众、广大企业家、海内外投资者建设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广大港澳台和海外江海乡亲关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江海区人民政府,向参与、支持和关心我区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经济总量较小,财力基础较为薄弱,经济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规模和效益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医疗、教育、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布局不优,与群众期盼相比仍有差距;平安江海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2022年目标任务和工作安排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承前启后的开局之年。今年区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全面落实市委“1+6+3”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区委“1+5+3”工作举措,按照区委“高质量发展突破年”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区、制造强区之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安全和发展,抓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奋力打造全市工业立市重要引擎、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和创新型经济主导的高水平高新区,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坚持创新引领扩容提质,开创高新区争先进位新局面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市委“科技引领”“人才倍增”工程和区委“创新驱动”“人才强区”行动计划,大力实施江门高新区争创全国高新区50强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

积极推动高新区扩容提质。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做好国家高新区和新会三江、睦洲园区空间布局,加快推动交通融合,高标准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建立“一区多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协调配合,统筹做好“一区多园”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共同推进国家高新区实现争先进位。完成全区村级工业园空间发展规划,“一园一策”分类制定改造规划,重点推动南山、武东等村级工业园和低效工业用地升级改造,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

高标准打造市域社会智慧治理创新平台。加快“两中心一基地”建设,加强与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航天科工对接合作,设立高新创智城孵化器、智能制造港加速器,加快引入深信服、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社会智慧治理领域项目,努力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制订市域社会智慧治理标准规范体系,统筹推进“一网统管”数据平台建设,提升智慧政法水平、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增强安全应急能力。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和平台。加强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深入实施高企树标提质计划,开展“小升高、高升规”行动,试点开展“企业创新积分”综合评估,探索建立“免申即享”模式,强化主动服务、精准扶持,力争国家高企超5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480家,培育10家以上高企成长为瞪羚企业、独角兽培育企业。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5%,产值超5亿元、研发投入占比超5%的“双五”企业实现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8%。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力争推动46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50亿元。大力推进网驿•江门智造科技港、高新区智能智造港等科技综合体建设,推动网商时代打造国家级孵化器。

优化提升创新环境。加快“1+6”国家级平台融合发展,出台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政策,推动要素资源向科技创新集聚。持续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建设,探索设立版权登记中心和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持续办好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加强科普宣传教育,积极争取省科普集团落户。深入推进珠西产业金融综合改革示范区创建,加快高新区金融中心、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江门运营中心等平台建设,积极打造“信易贷”等特色金融品牌,推进与澳门银行机构信用评级互认试点建设,推动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力争新增主板上市企业1家。

深化人才强区建设。大力实施进一步集聚新时代人才建设人才强区若干措施,围绕战略性产业发展精准引进急需紧缺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更多博士、博士后,新建一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博士工作站。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优化“1+3+N”人才驿站服务网络和“优才卡”制度,持续完善人才服务。发挥企业和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的“双主体”作用,依托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等院校,共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实习就业基地。开展“高新工匠”“农村电商”“乡村工匠”等工程,推广技能等级认定制度、新型学徒制,多层次培育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二、坚持工业立区制造强区,培育壮大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区制造强区之路,深入实施市委“工业振兴”“园区再造”工程和区委“工业兴区”“园区增效”行动计划,大力打造千亿产值园区,率先在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东组团开发建设中取得突破。

大力发展安全应急产业。完善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的总体规划,加快生产基地一期1000亩用地的征收及报批,全面铺开安全应急产业园周边骨干路网建设,重点加快新港路、一行路、南山路、龙溪路等总投资51.2亿元的11条道路建设。研究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出台支持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办法等配套扶持政策。谋划“442”应急产业引入模式,落实“一对一”“点对点”项目对接机制,加快通信智慧应急产业园区、物联网智慧应急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对接。筹建湾区水安全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江海基地,打造水安全应急产业园区(园中园),争取国家级水科学南方中心落户。加快推动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建江海安全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筹建应急科普体验中心,整合资源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统筹推进形成“五维一体”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布局。

培优育强战略性产业集群。深入实施“链长制”,完善“五个一”工作机制,发挥“链长”和“链主”的政企合力,支持德昌电机、优美科、麦克韦尔等“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力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突破120亿元、前沿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智能家电、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产值分别突破150亿元、35亿元。强化项目服务保障,大力推动芯联电、天倬、奔强等新招引项目动工建设,加快浩远电子、联升5G、贝尔斯顿等超亿元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巴斯夫、信义玻璃、安诺特等企业加快增资扩产。支持产业智能化改造,大力推进5G、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应用,扶持1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打造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深入实施骨干企业培育、产值倍增计划,新增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推动10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倍增,产值超10亿元企业达15家。

优化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深化招商暖企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经济数据管理平台;谋划设立区政府投资促进中心,制定实施企业“政务服务专员”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一企一专员”全流程招商服务体系。加强专业化招商队伍建设,瞄准深圳、东莞等重点城市,建立常驻招商网络,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力争在引进投资超50亿元项目上取得突破,争取更多超亿元、超10亿元产业项目落地建设。优化招商准入评价体系,建立投资项目绩效考核机制,形成对工业项目从招商引资、落地建设到投产运营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和供后监管。

全方位提升园区承载力。加强规划统筹,把握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发展机遇,做好东组团9平方公里启动区的空间布局、产业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保障,按照“九通一平”标准完善路网、供电、供气、给排水、通讯等园区基础设施;科学做好园区社区化公共服务配套,高标准建设人才公寓、共享食堂,打造集商业、教育、卫生、文体等功能于一体的“工业邻里中心”。充分发挥国资国企在园区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建立“投融还”良性循环机制,谋划新建更多产业港、科技园、孵化器等载体平台。以高新创智城为试点,启动园区数字化建设,打造智慧园区标杆。

三、坚持内外联动融合发展,服务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

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抓手,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提升经贸合作水平,在深入实施市委“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和区委“内外融合”行动计划中展现更大作为。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全力抓好89项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完成投资超167亿元。抓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谋划,实施政府投资项目三年滚动计划,加快今年总投资58.7亿元的45项新建项目、总投资48.9亿元的37项续建项目的建设进度。配合好深茂铁路江海段建设,加快中江高速改扩建工程(江海段)建设,加强深中通道、黄茅海通道的基础设施对接。持续加大工业投资,加快组建产业项目落地专责小组,实行全过程管理、一体化跟踪、保姆式服务。推行“带方案供地”等供地新模式,推动用地、能耗、环保等指标优先向省、市重点项目和优质制造业项目倾斜,加快解决项目落地建设的难点卡点问题。聚焦50个市级重点产业项目实施挂图作战,全力推动宝士制冷、世创科技、索沃思、德森精密、富丽液晶、矗鑫电子、金多多等项目加快主体工程建设,加快推动倍量科技、鑫辉新材料等项目试产投产。建立房地联动机制,科学调节供地节奏,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加快新基建项目建设,落实5G网络建设计划,力争新增5G基站超320座。

拓展外贸发展空间。“以侨为桥”加强经贸合作,完善江门“侨梦苑”核心区建设,充分发挥“两中心、六平台”作用,搭建对接载体。大力推进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改革示范区建设,研究建立“侨梦苑”核心区侨企数据库、侨乡侨青数据库以及“侨梦苑”智库,精准对接侨胞需求,把更多侨企侨资、科技人才和产业资源“引进来”。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订机遇,大力推介江海本地优秀企业、技术和品牌,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重点推动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摩托车等优势产业扩大市场份额,推动“江海智造”品牌“走出去”。

多措并举激发消费潜力。落实促进汽车消费政策,优化汽车消费环境,争取新的汽车销售企业落户,稳定和扩大汽车大宗消费。发展江海广场、万达广场等重点商圈,推进夜间经济重点集聚区及10个“夜侨都”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外海沿江食街、礼东食街提档升级,持续开展惠民消费节等促消费活动,拓展假日消费空间,促进住宿、餐饮、零售等消费稳步发展。加快工业电子商务发展,培育服务型制造业企业及平台,积极发展电商直播、网络直销和“工厂+互联网”等销售新模式,促进消费升级。

四、坚持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展现产城人融合发展新面貌

扎实推进江海版“三区并进”,促进产业、城市、生态与人深度融合发展,高标准建设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

持续提升城市品质。高标准建设市级城市品质提升示范区,全域完成城央绿廊建设及重要节点区域的提升改造,加快油湾、麻园、金溪等片区“三旧”改造,活化江门船厂、江门纸厂工业遗产。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桥南社区、文昌沙社区等6个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城市交通路网提质升级,推动云沁路、新港路、会港大道等主次干道加快建设,实施新兴路、礼东路等道路扩建工程,加快推进照明升级改造、市政设施维修改造和产业新城景观中轴等工程建设,建设东海路、五邑路人行天桥,提升麻园路、永康路、礼德街等人行道品质,更好满足城市环境改善和群众出行需求。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农房管控和河堤景观升级,加快乡村绿廊—马鬃沙段项目(一期)、沿江门水道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建设美丽田园共享农用房1000间,打造1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和6个示范片。落实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行动,深入挖掘主导特色产业,建立“产业园+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城乡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经营模式,创建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横坑村文旅特色村,争创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深入开展“三结对”帮扶恩平市工作,重点促进22条村农业、科技、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加强绿色生态建设。全面落实绿色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加快园区循环化低碳化改造,推广太阳能光伏应用,全力推动新供地产业项目光伏发电全覆盖,提高绿色电力使用占比。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完成市下达的年度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持续巩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成果,全面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聚焦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目标,加大工业源污染治理,强化移动源治理监管,深化扬尘污染防控,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加快西江潭江流域跨界重点支流综合治理工程(一期)建设,实施42公里河道清淤及水环境整治,逐步实现全域河流水质达标。全面落实区、街、村三级林长制,实现“山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五、坚持优质均衡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坚持百姓有所呼、政府有所应,扎实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和民生“微实事”,切实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努力让幸福江海发展更有质量更有温度。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筹建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人力资源招聘市场,打造一站式就业服务平台,畅通企业招聘渠道。全面落实“促进就业九条”3.0版,高质量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和再就业1万人以上。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发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实施公办中小学扩容提质工程,加快建设高新区第一小学、滘头片区学校等新校;实施实验小学二期工程和江南小学等改扩建工程;推进特殊学校和艺术特色高中建设。完善入学政策,充分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加强与北师大、华南师大等名校合作,推进4个教育集团建设,提高集团化办学水平;加大教育人才引育力度,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提升教研教学质量。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提升校内课后服务质量,规范民办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构建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持续实施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三年行动计划,深化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全面实施11项健康江海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高标准推进市中心医院新院区建设,异地重建江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江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快发热门诊改扩建工作。抓实抓细家庭医生签约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方位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

织密社会保障网络。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推进智慧养老和人居环境适老化改造,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设施,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创建。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新增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200套(间)。提高四类人群底线民生保障水平,推进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实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点)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

丰富文化体育供给。出台实施区创文工作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文明创建重点领域三年规划,推动文明创建常态长效。充分发挥6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25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作用,开展长期性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新增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个,推动区图书馆成为国家一级馆。优化“15分钟健身圈”,推进国家级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创建工作。

六、坚持和谐善治安全发展,促进社会治理水平实现新提升

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严格落实全链条防控责任,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紧盯陆路、水运口岸和人物同防,落实好外防输入防控措施和集中隔离场所管理,加强“哨点”监测预警和院感防控,强化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点环节防控,加强物资保障和应急演练,加快推进疫苗接种,进一步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巩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工作成果,把英南村“以‘三社联动’推进‘三治共融’,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等示范经验在全区推广,推进乡村治理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深化“信访超市+外送服务”工作模式,创新“基层发令、部门执行”机制,前移司法服务端口,建立案件分流与预判机制,探索建立信访服务江海“1110”模式,打造全省样板。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实施“雪亮工程”“智慧法院”“粤治慧”“智能底板”等市域社会智慧治理项目,促进创新成果应用示范。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工作。持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粤居码”推广运用和智感安防区建设,深化全民反诈专项行动;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整治突出违法犯罪。抓好城镇燃气、建筑施工、危化品、消防、交通等重点安全生产领域专项整治,坚决防范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有力有序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治理,加强粮食和应急物资储备,保障能源供应稳定安全,切实防范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风险,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七、坚持强化政府自身建设,彰显加快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持续推动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牢记初心使命,坚守理想信念,以顶格标准、满格状态推进高质量发展。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坚持法治思维,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完善法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同奖惩机制,让依法行政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硬约束。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完成所有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中心建设,提升行政执法效能。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完成法治广场二期工程,健全涉侨涉外法律服务体系,积极保护华侨华人合法权益。自觉接受人大法律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以及司法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积极发挥审计监督、统计监督作用,加强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深化区街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激励导向,增强区街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探索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意见,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继续推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全方位推动政府服务事项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加快设立“跨境通办”政务服务专区,促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人员往来便利化。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加强政府系统廉政风险防控,不断强化对项目投资、国资国企、公共资源和民生领域等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把有限的财力更多地用在促发展、保民生、补短板上。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大力弘扬“崇尚实干、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加强各级干部思想教育、实践锻炼、专业培训,锻造敢闯敢试、善作善成的政府系统干部队伍“铁军”。

此外,还要继续做好征兵、双拥、退役军人、侨务、外事、台港澳、民族、宗教、人防、打私、档案、地方志、妇女儿童、工会、共青团、工商联、残联、红十字会等工作。

各位代表,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作为彰显新担当。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江门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贡献江海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名词解释


1.双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合作区。

2.两个合作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3.两中心一基地: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市域社会治理孵化中心、江门市市域社会智慧治理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市市域社会智慧治理应用示范基地。

4.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小巨人”企业指业绩良好,发展潜力和培育价值处于成长初期的专精特新小企业,通过培育推动其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行业或本区域的“巨人”。

5.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6.一老一小:“一老”指养老服务,“一小”指婴幼儿照护服务。

7.双减: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8.“1+3+63+N”信访超市体系:1”是指1个区级群众信访诉求综合服务中心3”是指3个街道群众信访诉求服务站;“63”是指63个村(社区)群众信访诉求服务点;“N”是指多个信访超市驿站。

9.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10.“1+6+3”工作部署:1”是指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政治保证;“6”是指以实施科技引领、工业振兴、园区再造、港澳融合、侨都赋能、人才倍增“六大工程”为加快发展的主抓手;“3”是指推进地区平衡、城乡宜居、法治江门建设3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11.“1+5+3”工作举措:1”是指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政治保证;“5”是指以实施创新驱动、工业兴区、园区增效、内外融合、人才强区“五大行动计划”为加快发展的主抓手;“3”是指推进平衡协调、民生福祉、法治建设3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12.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13.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14.“1+6”国家级平台:1”是江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园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广东(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15.“1+3+N”人才驿站服务网络:1”是指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高新(江海)分中心设立人才驿站总站;“3”是指在外海、礼乐、江南3个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分别设立镇街级人才驿站;“N”是指在重点园区、企业或与市内优质商户、机构合作设立人才驿站站点,提供高层次人才服务、创新创业服务、技术交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和生活综合服务。

16.高层次人才“优才卡”制度:向经认定、评定和举荐产生的且在我区工作、创业的高层次人才、“高新工匠”发放享受规定服务项目凭证。“优才卡”分为钻石卡、金卡、银卡三类,持卡可享受家庭医生、入住人才公寓、子女入学、配偶就业、行政服务绿色通道,并在江门市内指定的人才驿站享受免费消费额度或优先服务。

17.“442”安全应急产业引入模式:40%的产业来源于本地龙头企业转型,40%的产业来源于“科研带动龙头”,20%的产业来源于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18.五维一体:应急产业园区、应急管理学院、应急科普体验中心、大湾区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9.链长制:择定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通过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甚至省、市政府一把手担任“链长”,以补链、延链、强链为目标的一系列制度设计。

20.“五个一”工作机制:“一链长、一专班、一产业、一体系、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

21.“链主”企业:产业链头部企业。

22.邻里中心:是一种社区服务概念,指在3000—6000户居民中设立一个功能比较齐全的商业、服务、娱乐中心。

23.两中心、六平台:“两中心指江门“侨梦苑”核心区综合服务中心、江门“侨梦苑”科技产业创新服务中心。“六平台”指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业创新基地、江门“侨梦苑”双创孵化基地、江门“侨梦苑”产业加速园、江门“侨梦苑”港澳青年创业创新基地、江门“侨梦苑”高新创智城、江门“侨梦苑”金融中心。

24.四类人群: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困境儿童和困难残疾人员。

25.信访服务江海“1110”模式:“来1次,跑1地,访1级,实现0上访”的信访服务模式。

26.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27.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8.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29.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30.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31.数字政府:政府通过网络等线上信息化渠道,进行政务的推进、落实、查询等功能的实施,方便公众利用数字化信息了解政府机构相关政策的实施情况。






江海区十一届人大次会议秘书处            202212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