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政务公开 > 江海动态 > 部门动态

毕业季的“绿色作业” 藏在江海区的“分类接力棒”里

文章来源:本网  更新时间:2025-08-19 09:54    浏览数:-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保护视力色:

分享到:

  江海区的校园里,“分类回收・绿色离校”专项活动完美收官。这场由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区教育局、区经济促进局联合发起的环保行动,凝聚各方力量,让闲置物品重生,也深植绿色理念。

博雅学校.png

博雅小学回收现场

滘头小学.jpg

滘头小学回收现场

  活动期间,全区共发动88间中、小学及幼儿园积极参与到其中,截至2025年8月初校园毕业季回收行动已完美收官,累计回收衣服、裤子、玩偶等废旧纺织品2121.74公斤,废弃书籍、报纸、纸箱等可回收纸类7222.44公斤,其他可回收物品57.1公斤,总降低约14.97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每一位师生和家长的积极参与。

外海中学.jpg

外海中学回收现场

景贤小学.jpg

景贤小学回收现场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回收物品都得到了妥善的处理与新生。废旧纺织品经江门普联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收集分拣后转往专业企业,通过物理和化学再生工艺,被制成了环保手套、汽车隔音棉等实用新品;废弃书籍、报纸等则由江门晟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收集分拣后交由专业机构处理,重新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完成了它们的循环之旅。

  一、政府统筹:构建多部门协同的“绿色指挥体系”

  江海区的环保行动并非零散的校园自发行为,而是源于政府部门的顶层设计与系统推进。今年5月,正值第三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我区借此契机,不仅正式启动了校园“毕业季”专项回收行动,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区教育局、区经济促进局还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江海区校园毕业季专项回收活动的通知》,为行动开展提供了明确指引,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校园落实、企业协同”的四级工作机制。

  多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强大合力,由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主动牵头,多次组织各相关部门及企业召开专题会议,共同研讨活动细节。期间,不仅确立了“教育先导、回收跟进、家校联动、长效保障”四大核心目标,还对具体活动方案进行了细化完善,将各项任务精准落实到对应部门与企业,并明确了完成时限,确保责任层层压实。

  二、双轨并行:让教育与回收同频共振

  “分类教育+资源回收”的双轨模式,是此次活动的核心引擎,而这一模式的落地离不开政府部门的专业指导。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联合区教育局编制了《江海区垃圾分类知识普及(毕业季专项回收活动)》PPT,从“为什么分”“怎么分”“分后去哪”三个维度,为学校提供系统化教学素材。

  在朗晴小学,校长亲自组织回收活动时,总会先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一件旧T恤如果被扔进垃圾桶,可能需要数百年才能降解;但如果进行回收处理,它能变成6个环保购物袋,继续陪伴我们的生活。”这样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对回收行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外海中心小学的主题班会上,老师用一组对比图震撼了学生:左侧幻灯片上,成吨废纸在填埋场堆叠,墨色纸浆渗入土壤;右侧屏幕里,回收报纸经脱墨、打浆,成了崭新练习本,纸页泛着光泽。“1吨废纸回收,能少砍17棵大树,节约超一半造纸用水。”老师讲解着。这种知识讲解与实际回收结合的方式,让师生在参与中懂分类,在实践中践行环保。

  银泉小学的“学生分类讲师”们经过专门培训,用同龄人的视角讲解垃圾分类:“大家瞧,这是我们教室每周收集的废纸箱和塑料瓶,要是正确分类回收,能被重新制成漂亮的笔记本和笔筒,继续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发挥作用呢。”专业又亲切的讲解,让同学们听得格外专注。

朗晴小学.JPG

朗晴小学回收现场

一中附小.jpeg

一中附小回收现场

  活动启动后,各学校即刻积极响应,将垃圾分类教育有机融入日常教学与校园生活。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到校园里的实践操作,分类教育无处不在,让学生在日常点滴中逐渐领会其中要领。

  三、多元宣传:政校企同搭台,校园唱戏的传播矩阵

  政府部门不仅为校园宣传提供素材支持,更搭建起跨校宣传平台,让环保声音传得更广。多部门联动整合宣传资源,打造“省级+市级+区级+校级”四级宣传矩阵,通过“南方Plus”“江门广播电视台”“邑网通”“江门城管”“江海高新发布”“江海教育发布”“江海区景贤小学”等多个客户端或微信公众号推送活动进展、优秀案例,各校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特色宣传,形成“上下联动”的传播格局。

  毕业季的校园里,垃圾分类回收的暖流悄然涌动,各校用特色活动编织出环保的图景。江海区实验小学的“环保小喇叭”温柔播报,提醒同学们把旧书本、文具分类回收,让它们以新姿态延续价值;麻一佑启学校的主题班会上,师生围着旧校服、玩具探讨去向,动手分类打包的过程中,大家懂得了毕业亦是践行环保责任的开端;江门市第一实验学校播放的由企业提供的《旧衣物去哪儿?变成什么?》视频,让同学们见证旧衣物经处理变身为环保手套、汽车隔音棉的奇妙过程;外海中学播放的垃圾分类宣传周的《废旧玻璃的回收利用》等宣传片,解答了玻璃制品的处理难题,让大家知晓废旧玻璃熔化后能成新器物;新民小学垃圾分类演讲比赛上,小选手们分享的旧练习本回收故事,用稚嫩却坚定的话语传递着环保信念。这个毕业季,各校的行动让环保理念深深扎根,大家携手用垃圾分类回收为这个特殊时刻画上绿色而有意义的句号,让环保种子伴随成长走向远方。

  四、家校社共携手:让环保种子在家庭生根发芽

  “小手拉大手”模式的成功,离不开政府部门搭建的家校社联动平台。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区教育局、区经济促进局共同编撰的《江海区校园毕业季专项回收活动倡议书》《回收指引》,号召更多家庭参与校园环保行动中来。孩子们将在学校学到的垃圾分类知识带回家,化身“家庭环保小老师”。华兴小学的学生小王还制定了“家庭分类计划表”,贴在冰箱上,每天监督家人做好垃圾分类。“以前我们家扔垃圾很随意,自从孩子参加了学校的活动,现在扔垃圾前都要先问他。家里的环保氛围越来越浓了。”小王的妈妈笑着说。

  许多家长表示,孩子的变化让他们深受触动。“有一次我想把旧报纸随手扔掉,孩子急忙拦住我,说要攒起来卖给回收人员,还说这是‘给地球减负’。”一位家长分享道,“现在我们全家都养成了分类整理废旧物品的习惯,家里也变得更整洁了。”

  五、未来展望:让绿色浪潮持续涌动

  江海区的“分类回收・绿色离校”活动并非只在毕业季昙花一现。从这场环保实践中能明显感受到,当政府的统筹协调力、校园的落地执行力与家庭的主动行动力汇聚成强劲力量,绿色理念便会真正渗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扎根生活、可长久延续的生活方式。更值得期待的是,江海区计划将这种模式从校园推向更广阔的领域。通过着力构建常态化回收机制,推动回收行动从校园向物业小区延伸。一方面与物业公司深度合作,在小区设立固定回收点并定期开展回收活动,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便捷参与资源回收;另一方面加强与社区的联动,持续开展环保宣传进小区活动,让绿色理念浸润更多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