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诚信为本。但有时,一次地址变更的疏忽、一次年报的遗漏,都可能让企业被贴上“失信”标签,甚至面临账户冻结、贷款受阻、招投标受限等意想不到的麻烦!失信带来的连锁反应,往往让企业措手不及,甚至危及生存。
好消息是,信用并非“一失万无”! 市场监管部门建立了完善的信用修复机制,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纠错”机会。近日,江门市江海区市场监管局“开展信用修复助力某传媒有限公司资金回流”案例,凭借其高效服务和显著成效,成功入选广东省市场监管系统信用修复助企“十个典型案例”!
一、案例情况
江门市江海区某传媒有限公司因搬迁后未及时变更公司住所,被市场监管部门以“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为由依法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导致其银行账户被冻结,一笔大额项目资金无法汇入。该公司随即向江门市江海区市场监管局申请信用修复。经核查,江海区市场监管局指导其递交变更经营地址资料,同时辅导其提交移出经营异常名录的申请。该公司2025年1月13日完成经营地址变更,江海区局经核实后,于1月14日助力该公司完成信用修复,移出经营异常名录。该公司银行账户得以解冻,继续开展经营。
二、典型意义
市场监管部门积极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提供“纠错机会”,鼓励其主动整改失信行为,增强市场诚信意识。同时帮助企业解冻账户后,企业可重新支付货款、工资、租金等关键费用,避免供应链断裂或经营停滞。
三、给企业的信用修复“指南针”
(一)哪些常见情况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忘记年报:未在每年6月30日前报送并公示上一年度年度报告。
信息“隐身”:未按市场监管部门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公示应当公示的信息(如行政许可、股东出资等)。
地址“失联”:像案例中的企业一样,变更了经营场所但未及时办理地址变更登记,导致通过登记的住所或经营场所无法联系。
名称“不符”:实际使用名称与登记名称不一致,且未按规定办理名称变更登记。
(二)信用修复流程
第一步:主动纠正!
发现自己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第一时间纠正错误!该补报年报的补报,该变更地址的变更,该公示信息的公示。这是修复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步:提出申请!
纠正失信行为后,即可向作出列入决定的市场监管部门(通常是企业登记机关)提交信用修复申请。申请移出经营异常名录需准备:《信用修复申请书》《信用承诺书》及相关证明材料(如变更后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等)。申请移出异常名录的核心材料已大幅精简!
第三步:快速办结!
市场监管部门收到合规申请材料后,会尽快核实处理。信用修复办理时限已从法定的5个工作日压缩至4个工作日内办结!
(三)重要提示
越早修复,影响越小!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可能影响招投标、银行贷款、政府补贴、荣誉称号评选等多个方面。尽早修复,能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经营的负面影响。
诚信经营是根本!修复信用是补救措施,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经营中做到守法合规、诚实守信,避免失信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