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
收集提案232件
11月24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江门市江海区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江海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余启超向大会作政协第四届江门市江海区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提案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区政协以提案工作质量为主要导向,高度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城乡协调发展、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等方面,建言献策、献智出力,积极开展提案工作,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
紧跟经济发展献策出力
第四届政协委员围绕江海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多维度、深层次、全方位探索发展新思路,诤言献计,撰写了一批优质的经济建设提案,助力江海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针对九三学社江海基层委员会提出的《关于精准招商,加快培育壮大三大核心产业集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建议》,区经济促进局等办案单位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实施精准招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新型企业,全年吸引项目投资额超100亿元,全区新建和增资扩产项目近80个,推进电机产业城等项目落地建设,不断壮大以德昌电机、优美科长信、地尔汉宇等龙头企业为主的三大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我区制造业实力和竞争力。
针对民进江海区基层委员会提出《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我区经济发展助力的建议》, 区科技局等办案单位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采取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人才引进、加大财政投入等一系列积极举措,取得明显成效。全区新增市级以上研究中心及机构16家,省级大学科技园1家;累计发放补贴超1300万元,累计投入1.69亿元用于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有效地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为江海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紧贴民生福祉谋划实招
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是立国之本。第四届政协委员围绕人才、教育等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献计献策。
针对周中涛、朱振华、余瑞武、周志强、郝锐等委员提出的《关于推动高新江海区进一步提升人才引才留才的建议》和民建江海总支提出的《关于加大力度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的建议》, 区委组织部、区教育局等办案单位大力开展人才、教育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全力推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创新人才政策机制,实施“湾区人才”工程、“高新工匠”工程等15项政策措施,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人才,全年发放各类人才补贴超2000万元。二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高标准完成“三二一”工程,推进公办学校建设,新建成天鹅湾小学、实验小学、江门一中附属实验学校等多所学校,新增优质学位1万多个。三是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实现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50%,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全面巩固学前教育“5080”工程成果。
紧扣城市建设勇建诤言
人居环境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关键,第四届政协委员围绕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建设全国文明城市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建议。
针对马岸宇、许可、李广华等委员提出的《关于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建议》,区农水局联合各办案单位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机制,率先制定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三农”资金投入超3.5亿元,高标准建成3条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9条特色示范村;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深化开展“百企扶百村”行动,健全协调帮扶联动机制,累计成立村民理事会或农村联谊会48个,发动村民或乡贤筹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达5280万元;创新民俗人文品牌,打造“丰盛人家”“七彩南堡”“彩虹村”等民俗特色乡村旅游示范村项目,推进我区全年乡村旅游活动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
针对朱振华、张骊、黄家河、赖远军等委员提出的《关于携建设文明城市之势 加强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区城管局等办案单位积极主动开展各项工作,加强培训督导,做细做实环卫服务工作,全面实施环卫一体化项目;强化硬件支撑,完善垃圾分类前中末端设施配置,投入各类运输车辆361台,新建成大件垃圾处理中心、绿化垃圾处理中心;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生活垃圾全环节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