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役期间在击落美国军用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的战斗中荣立二等功、在击落一架美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的战斗中荣立三等功……这些赫赫战功都属于来自江海区外海街道墟镇社区的退役老兵黄振林。
这些军功尘封整整60年,直到国家从上而下设立了退役军人事务服务部门之后,江海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从档案中得知这些事迹,才找到了他。
黄振林却不愿接受媒体采访,他说:“战争年代,这是每个军人该做的事,不值一提。”江海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做工作,希望他把事迹讲出来,鼓励更多人,最终他才在“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讲述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江门日报记者/李雨溪 通讯员/蔡金容
勤学苦练
做守卫祖国的“千里眼”
1960年8月,黄振林入伍,服役于海军南海舰队南航雷达兵六团,一待就是17年。
雷达兵是守卫祖国领海领空的“千里眼”,主要任务是搜索捕捉空中飞机、飞行器,为空中作战导航提供准确的情报、坐标,为作战指挥员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黄振林一直以此为荣。
“部队是座革命大熔炉,更是一所大学校,培养铸造无数优秀的革命人才。”黄振林告诉记者,自己初入部队时每天都在学习、训练中度过,上世纪六十年代是部队大练兵、大比武的大高潮,那时的他每天都会练习半小时技术,雷打不动。
为尽快掌握专业技术,黄振林守着雷达练测报,想方设法挤时间,别人休息时,他找个清静地方记参数,晚上也见缝插针地学习。一有机会,他就跟着老兵干,边干边琢磨、边学边请教。整整几年时间里,黄振林没离开过雷达,责任区域内所有地标刻在他的脑子里,凭着这股子韧劲,他成为小有名气的技术能手,很快被选进尖子班,入党、提干,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参谋,从此天空成为哨位,云端就是巡逻线。
直到1965年,黄振林经历了两次人生中最为难忘的战斗。至今他仍然清楚记得,那天是3月31日,他在雷达显示器上发现了一个闪光亮点,行迹十分可疑,他立刻对其进行追踪,并判定这是美军的一架无人驾驶侦察机。判定无误后,黄振林第一时间报告指挥所,并连续监视通报情报。随后,海军航空兵六师飞行团一举将侦察机击落,并将残骸送到首都进行军事研判,这是我国海军航空兵首次击落敌机,也是我国首次击落美国军用无人驾驶侦察机。这次空战中,黄振林被海军记二等功,八一电影制片厂为此次行动录制了新闻纪录片。而同年8月2日,美军故伎重演,黄振林再次准确发现敌机,被海军记三等功。
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作为我国第一代雷达兵,黄振林与战友们一起扎根高山海岛,信仰如炬、英勇奋战,用忠诚和热血构筑无形“电磁天网”,时刻警惕守护祖国天空安全,铸就“人在阵地在、人在天线转、人在情报通”的不朽兵魂,让祖国的“千里眼”名不虚传。
退役不褪色
默默无闻诠释初心
退役之后,黄振林回到家乡,从不提起战斗经历,却还默默关心着国家大事,积极发挥余热,服务家乡。
作为一名老党员,黄振林积极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社区工作中,无论是邻里关系、社区环境,还是党建工作,黄振林都十分关心,事无巨细,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做到位。墟镇社区干部告诉记者,每次社区召开全体党员会议,他都准时参加。“黄叔今年81岁了,我们都劝他天气不好的时候就不要来了,但他却从没落下一次会议,更让人感动的是,每次会议、活动,他都会认真做笔记,每次党的理论文件他都学习得最积极,向我们请教,有时候我们都自愧不如。”
在黄振林的家里,记者还看到了黄振林订阅的《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每一张报纸他都会认真反复阅读,认真研究,成为他向社区建言献策的根据。而为了更好地关注国家大事,从前就是技术能手的他还学会了通过手机APP阅读新闻,跟得上时代步伐,没有丝毫脱节。
除了老党员,黄振林目前还是一位社区志愿者,常年参与外海街道省卫生镇(街)复审、街道创文保洁工作、关心慰问老党员等活动。在创文工作中,黄振林不怕苦不怕累,在冲洗街道、清除杂草、铲除小广告等各项工作中少不了他的身影。他说:“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是有一分光,还要继续发一分热。”闲暇时间,黄振林喜欢走街串巷,看看左邻右里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然后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社区里黄叔的热心肠是出了名的,街坊邻居们都对他交口称赞,但是直到如今大家才知道他是位战斗英雄,现在大家都以他为学习榜样,更以他为荣。
对此,黄振林却说:“我只是一位年事已高的老兵,在有生之年要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遵纪守法,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听党的指挥,做群众的带头人,乐观地过好自己的余生,让我的每一天都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