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政务公开 > 江海动态 > 政务动态

江海区博物馆启用 打造保护传承本土文化新载体

文章来源:江门日报  更新时间:2019-08-26 08:45    浏览数:-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保护视力色:

墙壁上挂着陈少白先生的画像。

墙壁上挂着陈少白先生的画像。

“白园”内新增了不少历史文物。

“白园”内新增了不少历史文物。

近日,一大拨市民涌入江海区博物馆,邂逅前世的陈少白故居,今生的江海区博物馆。

为了让市民、游客们了解江海文脉,在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高新区(江海区)稳步推进各类文化载体建设,极富文化底蕴的江海区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8月23日,江海区博物馆启用,打造保护传承本土文化的新载体,不仅留住了城市文脉,更赋予其时代使命,焕发了乡村文明的新气象。

藏于街巷的“白园”焕发新活力

“阿公,原来这是陈少白先生的屋子,这里还有他的塑像。”8月24日,家住外海街道的刘爷爷趁着孙子放暑假,带着他来到江海区博物馆参观,看着眼前的建筑,小孙子兴奋地与爷爷交流着。

坐落于江海区外海街道南华里的江海区博物馆,也是《中国日报》的创始人、革命先驱陈少白先生主要的起居之所,因所有建筑物的梁架和封板以及内墙皆漆以白色,故名“白园”。园内所有建筑皆以檐廊连接,门前的白桥与莎萝坪相通,这莎萝坪既接故居,又临田野,门前流水,屋边鱼塘,树木婆娑,环境清幽。移步馆内,正堂内正播放着与“白园”和屋主陈少白先生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市民们可以从这里感受革命岁月的一缕清风。

近年来,“白园”先后被定为江门市文物点、陈少白纪念馆、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由江海区接手后,为了让其焕发新活力,真正“活”起来,区文化广电旅游局重新结合辖区历史人文背景,对故居设施进行修缮,以充实的内容、崭新的方式、全新面貌免费向公众开放,记录乡土人文变迁的同时,也传承陈少白先生的爱国爱乡精神。

“按照风貌建筑基本不动、空间肌理基本不改的原则,我们将‘白园’修旧如旧,新增了百余件历史文物,整合了陈少白先生生平事迹,把其分为各个主题,排列在‘白园’各居室中,比如‘才子办报笔阵千军’‘中山挚友革命先驱’等。”据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罗广鹏介绍,江海区博物馆已经历多次修缮,本次修缮过程中,团队用的材料都很讲究,力求与原屋风格无缝贴合。

“看到年代久远的文物,配合着陈少白先生当年的经历,让我们对历史的了解更为直观。”市民陈晨告诉记者,许多家长喜欢带着孩子到博物馆去参观,江海区博物馆是好选择,可以通过这里了解中国历史,同样可以看到城市过去的样子,是件挺有意义的事情,比在书本上学习来得更直观。

让文物殿堂成为年轻人的“课堂”

随着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推进,博物馆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提高民众个体文化修养和整体文化素质的积极力量。“我们有陈少白先生这样杰出优秀的同乡,就该让市民们去了解,特别是年轻人,更应该了解历史文化和革命先辈的光荣历史。”在罗广鹏看来,作为区级博物馆,江海区博物馆还要发挥其自身特点,让博物馆不仅成为文物的殿堂,也成为年轻人的“课堂”。

据介绍,在江海区博物馆启用后,江海区将充分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学普及示范基地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努力满足广大公众的文化需求,不断积聚和提升其文化服务力和对外影响力。接下来,该区将在博物馆内举办讲座、科普一日游等一些列活动,吸引更多市民来到江海区博物馆。

外海街道的陈小姐提出,希望可以把辖区非遗文化引进博物院,进行动态展示。“博物馆也应该容纳这些鲜活的内容,让市民对城市的感受更强烈、更生动,让小朋友们更加喜欢博物馆。”她说。

随着江海区博物馆的启用,江海区“三馆”(区博物馆、区文化馆和区图书馆)建设又取得新突破。按照市委、市政府“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年”补短板、提效能、创品牌、促繁荣的工作思路,江海区还建成了龙溪湖全民健身广场,重点打造白水带体育公园,建成白水带免费灯光篮球场18个,平均每天接待市民约500人次;创新推出江海“文体超市”公共文体服务模式,以“群众点菜、政府买单”的形式,为村(居)提供10大类文体服务,每年举办300多场活动,群众文化活动更加多样,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李雨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