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江海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
文章来源:本网
更新时间:2024-09-24 09:51 浏览数:-
一、联合实验室简介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速应急管理领军人才培养,加快培育应急产业发展能力,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的安全与发展,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与江门市江海区政府达成了一致共识,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江海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由国科大管理,挂靠国科大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建设和开展工作。
2022年2月1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与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举行“共建江海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线上签约仪式。


二、联合实验室目标
江海区与国科大围绕江门市江海区乃至江门市区域内产业发展需求,创新合作机制和合作模式,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稳定长久的科技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应急学院科技创新和数字技术的资源优势,携手打造应急管理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的安全与发展。
三、联合实验室重点发展方向
1.应急管理2.0(智慧应急)研发与示范
2.协助筹建广东应急管理学院
3.科研团队和智库建设
4.科技成果转化
5.智慧(城市)应急管理
6.自然灾害防治肌理决策支持
7.开展人才培训与专业应急人才培训工作

智慧应急2.0

智慧校园系统
四、联合实验室建设
联合实验室目前在北京市、江门市江海区分别设有办公室。北京办公室设立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江海办公室设立在江海区科创中心。
江海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主任 焦建彬
江海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副主任
詹伟
五、科研团队与智库建设
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14位来自应急安全管理业界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范维澄院士、高随祥副书记、林晓校长助理和焦建彬主任为江海智慧安全应急大讲堂揭牌

联合实验室研究人员共5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8人。
联合实验室目前已建立包含来自23个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和中国科学院大学19个相关院系的科研人员共计104人的储备库。其中包含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28人,研究员74人。涉及科研项目超过200项。
六、联合实验室的重点工作
1.学术与科技成果对接活动
举办应急大讲堂、科技成果推介路演、项目对接圆桌论坛和专家实地走访调研等活动,以创新思维、超前眼光探索智慧安全应急发展新路径、新模式
成功举办2023年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发展研讨会。

成功举办“2023智慧安全应急战略研讨会系列活动”

江门市“邑科汇”科技成果对接系列活动暨国科大科技成果直通江门高新区项目对接会

2.学术研究与教材出版
面向新时期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关键问题,聚焦“应急管理2.0:基于数字化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急管理等专题研究,组织编写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系列规划教材。


3.应急领域高端人才培养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的安全与发展,培养应急管理领军人才,开展非全日制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粤港澳大湾区应急管理方向研究所培养工作。已完成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应急管理非全日制研究生班的复试工作,粤港澳大湾区班顺利录取9名研究生。

4.产学研交流对接
发挥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个院所的资源优势。结合江门高新区的产业发展需求,促进安全应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再江门高新区转化和产业落地。
持续向江门高新区企业发布中国科学院大学及科学院所的科技成果,共计发布科技成果211项、调研企业技术需求21项,已调研江门高新区得实打印、优巨等51家企业,推进科恒、迪生力等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 得专家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推进江门高新区乃至江门市企业截至目前共计6项(线上4项,线下2项)产学研对接工作,如耀天新能源、台山核电、得润电子、敏华电器等。





江海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科技成果清单
序号 | 成果名称 | 序号 | 成果名称 |
1. | 视觉巡检轨道设备 | 2. | 履带型户外巡检平台 |
3. | 感知移动平台机器人 | 4. | 视觉无序分拣上下料系统 |
5. | 视觉分选系统 | 6. | 视觉监测分拣一体机 |
7. | 视觉三维扫描平台 | 8. | 称重量方扫码一体机 |
9. | 高清嵌入式全景摄像机 | 10. | 基于激光器与图像信息融合的飞行器目标威胁告警、辅助安全驾驶系统 |
11. | 乙烯收率预测及优化软件 | 12. | 工业检修爬壁机器人系统 |
13. | “灵蜥”系列反恐防暴机器人 | 14. | 机器人核化侦察系统 |
15. | 消防搜救机器人 | 16. | 独立四驱全地形排爆机器人 |
17. | 废墟搜索可变形机器人 | 18. | 蛇形探查机器人 |
19. | 生命探测机器人 | 20. | 轮履复合探查机器人 |
21. | 全过程污染控制技术与示范 | 22. | 高循环倍率的烟气循环技术 |
23. | 动力电池短程循环利用预处理装备 | 24. | 纳米纤维防水透气膜材料 |
25. | 新型溶剂萃取法盐湖卤水提锂示范技术 | 26. | 钒铬多金属工业危废高质清洁利用技术 |
27. | 锂电废匣钵物理化学协同利用关键技术 | 28. | 硫酸钠短流程制备纯碱联产硫酸铵技术 |
29. | 小分子药物缓控释微球制剂(注射用RF16001) | 30. | 肿瘤个体化治疗-淋巴结-肿瘤双靶向型外泌体用于双效协同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
31. | 新结构寡糖植物诱抗生物农药产品(植物疫苗) | 32. | 新型航空航天复合材料 |
33. | 低浓度复杂体系能源战略金属绿色提取技术 | 34. | 芯片用超高纯G4/G5电子级磷酸及高选择性蚀刻液关键技术 |
35. | 高选择性介孔生物炭功能材料的定向调控制备技术 | 36. | 陶瓷纤维催化滤管与高硅氧催化滤袋 |
37. | 改性土壤湖泊修复技术 | 38. | 复极式感应电凝聚净水技术 |
39. | 河流污染控制及生态修复 | 40. | 河网地区饮用水源生态湿地构建技术 |
41. | 河道人工湿地在线净化技术 | 42. | 旁路离线河流净化器技术 |
43. | 改性土壤湖泊修复技术 | 44. |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 |
45. | 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 | 46. | 高效、高安全性二次供水紫外消毒技术 |
47. | 新型高效除砷吸附材料及其一体化处理装置 | 48. | 饮用水嗅味识别与控制技术 |
49. | 复极式感应电凝聚净水技术 | 50. | 无药剂-短流程装配式净水厂 |
51. | 优质饮用水脱盐及安全保障技术与装备 | 52. | 污水处理技术 |
53. | 导向型电渗析地下水脱硬除氟技术 | 54. | 高频次迅捷无人航空器区域组网遥感观测技术 |
55. | 突发生物危害事件评估决策及应急处置集成优化项目 | 56. | 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 |
57. | 信息高铁技术 | 58. | 极目一号III型浮空艇 |
59. | “奖状”遥感飞机和 “新舟60”遥感飞机 | 60. | 陆地探测一号卫星 |
61. | 盐穴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 62. | 集气装置储气1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
63. | 小型涡扇发动机 | 64. | 小型涡喷发动机 |
65. | 复合翼无人机 | 66. | 临近空间太阳 |
67. | 超音速多用途无人机 | 68. | 类皮肤复合传感技术 |
69. | 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 | 70. | 多种雷电探测仪 |
71. | 武汉岩土zhong'k深部洞室脆性岩体开挖损伤区综合预测方法 | 72. | “海翼”1000-mini水下滑翔机 |
73. | “问海1号”6000米级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 | 74. | 5G无线数据传输 |
75. | 自支撑耐高温镁电池聚合物电解质 | 76. | 人工影响天气遥感探测作业无人机系统 |
77. | 灾害应急数据区块链服务平台 | 78. | 河流与湖库水下三维地形模拟与无人探测技术 |
79. | 人与机器人间的类人物体交接 | 80. | 基于VR技术的特定人群心理健康评估、促进和干预平台 |
81. | 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 | 82. | 电网无人机AI自适应巡检 |
83. | 机器化学家 | 84. | 快速诊断猴痘病毒感染的新型检测方法 |
85. | 探地雷达技术及装备 | 86. | 车载城市道路空洞探测雷达 |
87. | 生命探测&穿墙成像雷达 | 88. | 透地无线通信系统 |
89. | 电磁辐射与探测技术 | 90. | 智慧应急实验室 |
91. |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应用实践系统 | 92. | 应急救援情景演练平台 |
93. | 光纤光栅解调系统 | 94. | 分布式光纤解调系统 |
95. | 城市灾害隐患智能光纤监测系统 | 96. | 瑞和储能:光伏、逆变器、储能 |
97. | 化学气体泄漏检测 | 98. | 中医介护智能康养平台一体化 |
99. | 紧凑型.三维白光轮廓仪 | 100. | 喷胶机器人 |
101. | 光伏清洗机器人 | 102. | 智能光伏清洗机器人 |
103. | 配液机器人 | 104. | 汽车轮毂智能化混型去毛刺系统 |
105. | 一种强韧一体性Cu/Sn/Ag焊接材料原位增韧方法 | 106. | LCD高效柴油降凝剂技术 |
107. | 金属喷墨3D打印技术与设备 | 108. | 人工智能视觉芯片 |
109. | 新一代全钒液流电池技术 | 110. | 室内空气净化材料开发及产业化 |
111. | 无人机系列-复合翼无人机 | 112. | 有机固废热解气化清洁供能技术及设备 |
113. | 协作机器人项目 | 114. | 超窄线宽半导体激光器件 |
115. | 大口径光学系统杂散光测试技术及应用 | 116. | 热电器件发电性能评价装置 |
117. | 智能三维成像与感知芯片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 | 118. |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人脸变换与行为分析技术 |
119. | 新型高通量单细胞多组学技术 | 120. | 基于激光吸收光谱的酒精浓度遥测系统 |
121. | 水下三维激光成像系统 | 122. | 高分辨率多功能原子探针 |
123. | 特种光学玻璃材料与光纤 | 124. | 高增益大视场条纹相机 |
125. | 高速3D图像传感器芯片 | 126. | 高速电吸收调制激光器(EML) |
127. | 5-羟甲基糠醛产业化项目 | 128. | 新型永生花(保鲜花)生产设备系统与高效处理新工艺产业化 |
129. | 植入式带温度感知RFID芯片及智慧畜牧系统 | 130. | 水产养殖LED光照技术 |
131. | 铁基MRI对比剂项目 | 132. | 植物育苗光源技术 |
133. | 近红外分子探针项目 | 134. | 新一代激光照明与显示应用的透明荧光 陶瓷技术 |
135. | 用于大功率制冷的热电材料与系统技术 | 136. | β-葡萄糖苷酶发酵生产及酶法合成京尼平 |
137. | 帕金森患者步态康复训练系统项目 | 138. | 小型轴承全表面智能检测装置项目 |
139. | 相变柔性冷敷带 | 140. | 低成本流水线用四轴并联机器人项目 |
141. | 精密绝热量热仪 LTAC-Ⅱ | 142. | 高效“酯化-转酯化”制备一代生物柴油工艺技术 |
143. | 高致密、大长径比氧化镁(一端封闭)陶瓷管(坩锅) | 144. | 高效低能耗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技术 |
145. | 轧钢加热炉燃烧优化设计方案 | 146. | 新型液态金属储能电站系统 |
147. | 便准分子激光白癜风皮肤病治疗仪 | 148. | 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池项目 |
149. | 肿瘤个性化精准用药分析云平台 | 150. | 热电元件发电性能评价装置 |
151. | 模块化易扩展的智能仓储系统 | 152. | 眼科多疾病智能诊断系统技术 |
153. | 低温气动阀 | 154. | 微藻合成生物技术与绿色生物制造 |
155. | 低温氦纯化器 | 156. | 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直接水分解制氢技术 |
157. | 小型零件高速热锻机械手 | 158. | >350Wh/kg动力锂电池工程化项目 |
159. | 微流控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仪 | 160. | 海洋降糖肽 |
161. | 靶向基因测序文库制备技术 | 162. | 信息化科研协同平台 |
163. | 新一代非酶持续血糖监测技术 | 164. | VOCs高精度在线监测技术 |
165. | 红色凹凸棒石转白及伴生矿转化关键技术 | 166. | 宽谱段分光谱型天空背景亮度测量仪 |
167. | 多功能生态修复复合材料 | 168. | 实施电能替代的关键技术支撑 |
169. | 城市污泥复合型煤 | 170. | 超短脉冲铒激光牙科治疗机 |
171. | 低温脱硝催化剂生产与工业应用 | 172. | 微藻循环式光照兼养培养系科研成果展示 |
173. | 硫化氢分解制取氢气和硫磺的电化学技术 | 174. | 锂离子电容器项目 |
175. | 便携式多组份气体紫外现场分析仪 | 176. | 三通道激光快速热处理高通量制备实验装置 |
177. | 新型石墨基高能粒子束降能器设计与制备技术 | 178. | 新型电致变色技术和器件 |
179. | 高性能2.79微米Er,Pr:YSGG系列晶体元件及激光器产业化 | 180. | 面向传感器的自供电装置 |
181. | 二维黑磷体系的制备与新奇量子特性的探索与调控 | 182. | 轻合金表面高性能微弧氧化膜制备工艺与技术 |
183. | 金属晶体生长炉及金属单晶生长技术 | 184. | 超带宽环形器用介质旋磁异质集成材料 |
185. | 聚酰亚胺光刻胶 | 186. | 金属基自润滑耐磨复合材料 |
187. | 水润滑涂层 | 188. | 变温常压多组分气体洗脱附性能在线分析仪 |
189. | 新型室温快速自修复柔性材料 | 190. | 用于渗透汽化醇/水分离的分子筛膜制备及耦合分离工艺的应用开发 |
191. | 光学防雾涂层 | 192. | 金属表面耐蚀导电碳基涂层技术 |
193. | 用于提升超级电容器工作电压和能量密度的电解液添加剂 | 194. | 高性能BGO闪烁晶体及探测器 |
195. | 高性能活性炭规模制备技术 | 196. | 大型燃煤电厂生物质直接耦合燃烧发电技术 |
197. | 自润滑双金属材料 | 198. | 低模量钛合金的表面优化技术 |
199. | 高温低摩擦抗磨损材料 | 200. | 载电场的样品及其制备方法 |
201. | 一种透射电镜侧面加载电场的样品及其制备方法 | 202. | 绿色环保功能助剂 |
203. | 基于玉米秸秆制备MOFs 器件 项 | 204. | 石墨烯集流体涂层 |
205. | 球载临近空间太阳能无人机系统项目 | 206. | 可预涂覆微胶囊聚硫密封胶 |
207. | 环氧树脂增韧、阻燃改性产业化项目 | 208. | 抗菌不锈钢 |
209. | 生物质气化合成高品质航空煤油关键技术 | 210. | 高性能压载舱涂料 |
211. | P波及宽频吸波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项目 | 2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