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出台了《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统称“民营经济12条”,包括12条50款扶持措施),通过实行“三就”(收费就低不就高、办事就简不就繁、服务就近不就远),推行“两无两藏”(无收费、无门槛,藏富于民、藏富于企)等,打造“群众办事方便快捷、企业税费负担不重、项目审批程序简单”的惠企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之一,高新区(江海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如何?记者采访了该区经济科技局有关负责人。
预计今年民企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
据悉,近年来,高新区(江海区)从全市战略高度扶持民营企业发展,通过完善服务,优化市场环境,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不断做大“民营经济蛋糕”,进而推动全区经济增长。据统计,目前,全区民营企业近7000家,其中今年1—11月登记企业近1000家,同比增长22.15%;新增就业人数超8000人,同比增长约15%。预计今年全区民营企业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
“高新区(江海区)一直着力降低民企经营成本,以此推动民营企业发展。”高新区(江海区)经济科技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我市2015年10月1日发布小微企业创业创新“1+15”扶持政策后,高新区(江海区)迅速行动,严格落实,适时出台《高新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专项资金管理细则》等5个更具针对性的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创业创新热情。截至今年10月,该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小微企业政策共150多项,累计减免费用达3700万元,小微企业税收减免超过1亿元。
近两年来,该区还成功争取了上级部门批准的各类扶持资金超过9000万元,扶持内容涉及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业奖励、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一般性贴息、政银企合作、科技金融、节能降耗、可再生能源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外经贸发展等方面。此外,今年该区13家企业的13个项目从科技支行成功办理了共计11282万元的科技贷款,有效降低融资成本近247万元,也大大减轻了民营企业的经营成本。
着力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层次
虽然高新区(江海区)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较好,但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民营企业普遍遇到市场萎靡的困境,另外,与珠三角发达地区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着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技术含量偏低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层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高新区(江海区)去年3月印发的《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实施方案(2014—2020)》明确了先进装备制造业民营经济的产值目标和路径。高新区(江海区)充分利用珠西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做大做强,成功申报“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并获得4500万元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有力推动了汽车零部件民营企业发展。同时,今年该区先后引进了优美科长信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及配套项目、沈阳机床智能云制造平台项目等,延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层次。
高新区(江海区)经济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将充分借助珠三角(江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核心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和广东(江门)侨梦苑创新产业聚集区、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等5个国家级平台和第二批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为全区乃至全市民营企业尤其是科技型民营企业创业创新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集聚海内外优秀的创业创新资源,进一步提升辖区民营企业的档次。
为民企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
加快孵化器建设是高新区(江海区)培育和壮大民营经济的又一重要举措。围绕到2020年建成100万平方米科技载体的战略目标,该区大力推进科技载体建设,目前已建成火炬大厦、人才大厦等创业载体以及综合服务中心、孵化器、博士后工作站、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该区新增4家市级以上孵化器(包括1家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江门高新区孵化器)、5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包括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启迪之星(江门)众创空间),基本实现了协同创新、项目落户、公共空间等方面共享,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培育体系。目前,在孵企业87家,毕业企业31家,培育出聚科照明(新三板挂牌)、普加福光电(已获得4500万元A轮风投)、朗天照明(已获得1200万元A轮风投)等优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