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上新华社!江海这项非遗有何独特魅力?
信息来源:江门日报   时间:2025-09-09 11:12    浏览数:-

“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禾秆草”。当“三宝”之一的陈皮邂逅福鼎白茶,江海礼乐街道非遗匠人以禾秆草为线,将岭南智慧与闽东茶韵巧妙捆扎。


在新华社镜头中,客商正在品尝钟氏陈皮白茶。


今年5月,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江海区的非遗产品——钟氏陈皮白茶的各类柑白茶产品、冲泡展示以及现场直播助农等场景成功进入新华社镜头,展示江海礼乐街道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钟氏陈皮白茶的各类产品出现在新华社镜头中。


这是钟灵和李素芹首次带着钟氏陈皮白茶参加国家级展会,而钟氏陈皮白茶制作技艺已经传承了一百多年,并于2022年入选江门市江海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礼乐街道立足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持续推进钟氏陈皮白茶制作技艺等非遗的申报、宣传展示、文创IP开发等,多措并举做好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注入文化动能。近日,记者走进礼乐街道,探寻钟氏陈皮白茶背后的故事。


一间老屋,四代人的传承


在礼乐街道雄乡村,一间不足70平方米的老屋静静伫立。门前斑驳的砖墙上,还悬挂着“钟氏陈皮白茶”的毛笔招牌,虽历经风雨,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制作钟氏陈皮白茶的作坊门口


“这里不仅是高祖父钟达旋行医济世的起点,更是钟氏陈皮白茶的起源地。”钟灵看着眼前的景象,将家族故事徐徐道来。

她的高祖父钟达旋是新会沙堆人。清末民初,他从事侨批银信生意,常年往返四邑与南洋、北美间,单程航行需两月至半年。路途艰辛,瘟疫频发,他依《本草纲目》以陈皮入药,常煮陈皮白茶缓解风寒腹痛,并分享给同行。一次风暴中,陈皮白茶意外浸水发酵,竟发现茶香更醇厚浓郁。这一偶然发现,成为钟氏陈皮白茶制作技艺的起源,为百年传承奠定基础。

“1898年,高祖父赚了钱之后买田买屋,在礼乐街道雄乡村置办了制作陈皮白茶的作坊,用柴火烘焙方法试制陈皮白茶。”钟灵回忆说。在清朝时期,雄乡隶属于新会县龙溪乡归德都九图,归德都为潮连司辖。

此后,曾祖父钟英俭从广州西关名医廖桓处学成归来,不仅在江门开设诊所,更将祖传茶方系统化,创立“广盈陈”品牌。据《江门市卫生志》记载,钟英俭曾参与民国十七年四邑明善医院的义诊,其医者仁心与茶方疗效广受赞誉。


《江门市卫生志》中记载着钟英俭参与四邑明善医院义诊的事迹。


时光流转至现代,钟灵的祖父钟廷光作为五邑中医院退休主任,将现代医学检验引入方剂改良;父亲钟君泽则创新将茶包用于呼吸道疾病辅助治疗,实现新会陈皮“医食同源”的传承升华。

自钟英俭起,经钟氏家族三代传承。2023年1月,钟灵正式注册成立钟氏陈皮白茶商贸有限公司,成为第四代传承人,随钟君泽学艺的李素芹,如今以总经理身份与钟灵共同守护这门技艺。


一门技艺,连接传统与创新


开斑驳的木门,一方青砖天井映入眼帘,两侧小屋内砌有柴火灶台,往里走便是主屋大厅,里面陈列着烘炉、簸箕、保存缸、禾秆草、中药柜等制作陈皮白茶的器具。


中医药柜和盛放陈皮的保存罐。

钟氏陈皮白茶的保存缸,以及各类器具。


“钟氏陈皮白茶制作技艺包含十几道工序,每一步都暗藏玄机。”钟灵轻抚烘炉,说起这项古法工艺。

首先,要将陈化五年以上的陈皮、白茶用文火隔水蒸2分钟,让陈皮手感稍软、能折叠,白茶湿软,不易碎。刚蒸出来的陈皮按照一定比例,将白茶紧紧包裹,再用禾秆草捆扎固定,放在簸箕上选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摊凉风干。


用禾秆草捆扎的陈皮白茶。


风干发酵好的陈皮白茶将放入专用木质烘炉中烘烤,这个环节尤为重要:要将荔枝木炭在烘炉里燃烧,温度严格控制在35-40℃,将扎好的陈皮白茶放于炭火上烘焙6-8小时。


烘烤陈皮白茶的烘炉。


“以前用柴火,温度全凭手感,炭火还是得用荔枝木,香气不一样。”钟灵解释道。在烘烤过程中,要定时翻转,确保均匀受热。烘干后的陈皮白茶摊凉,密封保存即可。

“父辈教我,陈皮要选三年以上的新会柑皮,白茶必须来自福鼎高山。”钟灵表示。钟氏陈皮白茶的配伍颇具巧思:陈皮性温,白茶性凉,二者结合可中和温热,日常饮用既能提神消炎,又具调节血糖、利尿解毒之效。

2022年,钟氏陈皮白茶制作技艺入选江门市江海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正成为赋能“百千万工程”的文化抓手。“我们计划将这间祖屋修旧如旧,将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来,也让更多人通过参观体验,了解钟氏陈皮白茶的发展历史。”钟灵表示。


推“陈”出新,推动非遗产品“走出去”


近年来,养生话题持续升温,饮茶文化作为传统养生方式备受青睐。然而,在六大茶类中,白茶曾因茶香淡雅被视为“小众茶”,尤其用禾秆草捆扎的陈皮白茶易碎难储,让不少年轻群体望而却步。


钟氏陈皮白茶亮相各类展会。


面对这一市场痛点,钟灵与李素芹携手,在传统工艺中注入创新基因,将散茶压制成便携茶饼,既保留古法精髓,又适应现代需求。“非遗产品要破圈,既要守住文化根脉,更要找到与当代消费者的共鸣点。”钟灵表示。

为此,钟灵与李素芹还构建“线上+线下”立体传播网络: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开设直播间,钟灵化身茶艺师,以“白茶中的四大代表,你喝过几款?”等话题科普陈皮白茶功效,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线下则携非遗技艺亮相深圳文博会等国家级展会,现场演示冲泡技艺,中外客商纷至沓来。90岁高龄的钟廷光虽年事已高,仍常到展位驻足,见证家族技艺的现代传承。


钟氏陈皮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合影。


这种“展会直播+线上带货”的模式成效显著。在深圳文博会上,他们不仅和外国客商“搭上了线”开展首日现场直播销售额就超百万元,更获得了新华社的关注。


钟氏陈皮白茶深受外国客商青睐。


事后,钟灵和李素芹就在朋友圈,分享了这一好消息:“我们被新华社报道了,这让我们感到无比激动。这是对我们专业能力、创新实践和工作质量的肯定。”

如今,钟灵与李素芹正着手打造南岸陈皮白茶展馆,融入非遗体验、茶艺培训等功能,让游客在“可看、可触、可品”中感受百年技艺的魅力。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慢技艺显得更加珍贵。”李素芹表示,“钟氏陈皮白茶”在“走出去”的同时,也一定会坚守初心,传承好非遗文化,给消费者带来优质安心的好产品。

  • 上一篇:
  • 下一篇:
站内地图 | 政务新媒体链接
本站版权所有:江门高新区管理委员会    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    
主办: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750-12345
备案序号:粤ICP备05085609号    粤公网安备:44070402440715    
网站标识码:44070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