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乡村习俗
信息来源:未知   时间:2013-06-07 09:09    浏览数:-
    礼乐民众,习俗繁杂。岁时习俗、丧葬习俗、婚嫁习俗以及其他习俗,都多带迷信色彩。
    一、岁时习俗
    (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新的一年开始,俗称“新年”。从正月初一到初七“人日”,直延至正月十五,这段时间,统称春节期间。为了迎接新年,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家家户户都进行清洁大扫除,礼乐人俗称“打火灰”,把家居四壁、房顶地面进行打扫,把家具被帐、香炉灯盏洗干净,以示去旧迎新。人人做新衣,家家都贴春联、年画。户户用一串桔、一棵大蒜、一穗扁柏叶、一封“利是”结在一起,挂在大门口门楣正中,叫做“挂门口桔”,象征吉祥。还在大门口上挂一盏红色油灯,称为“天灯”,朝晚燃点,象征前程似锦。家家都买时花,有水仙花、桃花、盆桔等,摆于厅堂,把家居布置一新。与此同时,备办年货,如鸡、鸭、鹅、腊味、浮皮、笋干、蠔豉、发菜、云耳、糖果、瓜子、靓汤料、斋菜(用面粉制作后用花生油炸成)、冬菇、粉丝、腐竹等,莲子、枣子也少不了。家家户户制作“炒米饼”,用料是炒米粉、黄糖浆、白砂糖、元茜、花生,家境较好的,有的加猪油、鸡蛋,有的加猪肉、南乳、椰丝等。制作方法是先炒米磨粉备用,打饼时将炒米粉、黄糖浆混湿,加上其他配料,用木饼格印饼敲实,将印好的饼叠在谷围、沙缸內,或放在谷筛上,再用木炭烘饼一夜(约十二小时),到干为止,才制作成炒米饼。有的人家还炸油角、煎堆等作为新年食品。
    旧俗在新年初一,人们穿新衣服,小孩收利是,家家烧香点油灯奉神、供神。禁扫地、剪指甲、洗头、洗衣服等,不吃桔果,讲吉利话,说些“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吉祥话,是日早餐素食(吃斋),俗云:“朝斋晚杂,生意道合”。
    正月初二、初四为“开年”吉日,一般多在初二,用鸡、生鲤鱼、生菜、生大蒜拜神,生鲤寓“富贵生利”,生菜与“生财”谐音,意为“富贵生财”。开年日,到外公外婆、亲戚、朋友家拜年,拜年礼品有鸡肶(鸡大腿)、湿饼(将糯米炒熟磨成粉,混糖浆,用木饼格印成,饼中央放点红枣或油斋片)、糖果等。到外公外婆家拜年,定要外公外婆接收鸡肶,以示孝敬长辈。接收拜年礼物后,要回封利是。接收拜年湿饼较多的,每个切成四块或两块,派送给邻居村民,以示邻里和睦。现今多用糖果、饼干、生果拜年。
    正月初七为人日,礼乐人俗称“大众生日”。此日要备金银元宝、腊烛神香、生果、鸡或鹅参拜菩萨,以求得“缘份”,此俗流行至今。
    (二)立春。乡民的习俗是腌制酸萝卜,谓之“腌春”,进食酸萝卜后可消灾消难,保一年平安。
    (三)开丁晚。
    正月十三日为“开丁晚”。该日求神保佑,以求人丁兴旺。是夜,礼乐乡民旧有“偷青偷绿”和“听响卜”两种习俗,今已废。“偷青偷绿”从傍晚至深夜,青年男女三两相约到附近别人家的菜地偷取少量瓜菜葱蒜,回家集体煮食,也偷取别人家过新年挂的“门口桔”,祈求尽快开枝散叶,人丁兴旺。“听响卜”多为妇女所为,相信当晚可为某事卜未来。点香奉过神灵,待夜静出门,以在外听到的第一句话占卜未来吉凶。
    (四)社日。
    农历二月初二叫“社日”,俗称“土地诞”。该日求神保佑,以求五谷丰收。是日小孩到理发店理发,祈求避溺水。
    (五)清明节。
    清明节临近,家家户户大门口插柳枝,谓之“插清明柳”,谓可招引自家祖先。清明节当日,家家户户用鸡、糕点奉神拜祖先。清明节起一个月内,为扫墓之期,礼乐人俗称扫墓为“拜山”。备鸡、烧猪、烧鹅、白糖糕、甘蔗、生果、香烛元宝、契纸钱、冥钱币等祭品前往祖坟祭祀祖先,兼带锄头、镰刀,铲除墓地杂草,把墓地打扫干净。先在墓碑顶及前后左右放置契纸钱,继而摆放祭品在墓前,并摆放三杯酒、三双筷子进行拜祭,由老至少,逐一合掌拜祖先,祈求保佑后人平安、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烧纸钱元宝,献酒再行礼,合掌拜祭,放鞭炮。吃完甘蔗的皮渣,丢在墓周,祈求虫蚁只食甘蔗皮渣,不伤祖先尸骨。有些同姓同宗的叔伯兄弟组织宗亲开豪华大车小车拜祖先。远居海外的华侨或港澳同胞,在外地经商、务工的乡民都回乡拜祭祖坟。因礼乐是平原地区,无山,墓葬要到新会奇榜、都会等村的山地。要买墓地,每块墓地一千元至六千元。近年,人民政府颁令实行火葬,多数人到新会、江门墓园购墓地埋葬先人骨灰,每个墓地三千元至几万元不等。
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意是在清明节期间,多有阴雨。好多时候还会骤冷,去拜山要带备衣具,否则会淋雨受冷。传说,礼乐有一富人,穿着短袖名贵皮毛衣服去拜山,未带衣具,天上突然黑风暗雨,富人全身湿透,冷得浑身发抖,当时遇到一个穿着簑衣的穷汉,富人要求穷汉把簑衣给他挡雨取暖,并愿将自己名贵的皮毛衣服作交换。“皮草换簑衣”小故事在礼乐流传至今。
    (六)三月初三。
    农历三月初三,家家都到野外采摘野生植物“鸡屎藤”(现今多到市场购买),用“鸡屎藤”叶和粘米樁粉,做成饼蒸熟,叫“鸡屎藤饼”,用来祭神拜祖。进食此饼,既可口又解热毒。鸡屎藤采叶后,剩下的藤结成小狗形状,挂在家门口,传说可以驱邪保平安。此俗流传至今。
    (七)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日,家家户户用野生植物“趸西”叶和粘米磨浆,做成“趸西”糍,进食此糍,既可口又解热毒。
    (八)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投江,民间以粽叶(一种竹叶,可在市面购买)裹粽子。农历四月三十日前,家家户户包粽子,用料是:糯米、豆类,猪肉、“红蓝叶”放在中心,粽子煲熟后,红蓝叶周围的粽体呈晶莹的鲜红色,富裕人家,加咸蛋黄、烧猪肉,礼乐人家裹的粽子为扁平长形,只用糯米,中心放猪肉、红蓝叶的,称斋糍,又叫“玉糍”,加豆类混和糯米的叫“豆糍”,如“绿豆糍”、“红豆糍”、“眉豆糍”、“鸡子豆糍”等,还有用少量“碱水”混和糯米,不用其他配料,中心放一条一寸多长比牙签粗的苏木裹的粽子,叫“碱水糍”,煲熟后,苏木周围的粽体呈晶莹的深红色。五月初一用粽子、斋菜奉神。五月初五用粽子、斋菜、鸭蛋等祭品,用长木盘装着到河边点燃香烛、元宝拜祭屈原,把粽子、斋菜、鸭蛋掉进河中。传说鱼吃掉河中的粽子、斋菜、鸭蛋,就不吃屈原的尸体。礼乐民众还举行龙舟竞渡活动以纪念屈原,称为“扒节龙”。
    (九)夏至。
    夏至当日,乡民的习俗是煲糖粥,用料是多种豆类、果皮、糯米,谓夏至食糖粥散暑消灾。也有一些乡民聚集吃狗肉,借用民谚“夏至狗,无地走”以自圆其说。
    (十)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相传为牛郎织女在天上银河相会的日子,俗称“女儿节”,七月初七那天,女青年个个在家用针、彩线、布做织锦。晚上慕神仙,每村都在一块空地摆放几张枱、两张椅,枱上放满来自各家各户的花糍(一种用米粉做成的石榴状空心馍馍)、糖糕、蕉、柚子或其他水果。两椅分别在正中挂花衣,两边贴有对联:“七月佳期来相会,鹊桥脚下渡银河”。点燃香烛,邀艺人通宵演唱“木鱼”,恭祝牛郎织女相会,场面甚为热闹。此俗至今仍流行,现今女青年做织锦已废除。
    (十一)盂兰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盂兰节。各家各户做盂兰节,简称“做节”,又叫“烧衣”。先购备好相当数量的“衣纸”(也叫五色纸),裁成小张,一张张捲折成一头封口的筒状,再选定吉日(多在上半月),煮好斋菜佳肴,配备番石榴、龙眼等水果,拜祀神灵,在家门前焚烧衣纸,抛撒白饭、斋菜和番石榴、龙眼等水果。到了十五,家家户户蒸芋糍拜祭神灵。
    (十二)地藏王诞。
    农历七月三十日(月小是二十九日)为地藏王诞,礼乐乡民有插路香、舞蕉龙的习俗。当天傍晚,家家户户沿房前屋后的大小路旁插上一行行点燃的神香。小孩取蕉叶梗作龙,插上竹竿当把手,蕉叶梗上插上三两行点燃的神香,沿大街小巷舞来舞去,叫做“舞蕉龙”,年纪大点的,便用整棵的蕉树做成“蕉龙”,蕉树头做成龙头,插上龙角,装上龙须、龙眼,其他部分截成几节,作为龙身,树尾一节削去叶片作为龙尾,各节插上竹竿作把手,并用麻绳连起,蕉树上插上点燃的神香,约合几个人共舞,每人舞一节。夜后舞完的蕉龙统统废弃河中。今乡民插路香、舞蕉龙的习俗渐被废弃。
    (十三)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乡中酒家饼店,于一个月前就开始制作月饼出售。亲戚朋友于八月十五日前就互相赠送月饼,中秋佳节月圆,家家吃团圆饭。中秋节上午祭祖先、家神。晚上,皓月当空,家家户户于庭院、阳台摆桌,陈设月饼、柚子、芋头芋仔、田螺、糕点、香蕉及其他水果等物以奉月神。祭毕,于月下剥柚子皮吃果饼以“赏月”,此俗沿习至今。中秋节前,旧时有“估猪肉票”的习俗,酒楼饼店为做旺月饼生意,在长兴街、中堡大街或新街用竹竿串挂月饼、布匹、暖水壶等物品于摊档前作为奖品,另挂一块猪肉让人猜重量,谁猜中猪肉重量或所猜重量最接近者,即获猪肉、月饼、布匹、暖水壶等奖品;又有一些猪肉档挂一块猪肉让人猜重量,以猪肉为奖品,以招徕生意,此习俗,今已废。
日头娘。
    农历八月二十五日为“日头娘”,家家户户在白天以月饼、柚子、芋头芋仔、糕点、香蕉及其他水果等物奉日神。
    (十四)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俗例要“登高”、“溜纸鹫”。礼乐人喜欢登新会圭峰山、杜阮叱石山,尤好圭峰山。于九月初八晚,有青年男女三五成群,携带帐篷、食品、电筒到山上露宿,山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常。九月初九日,又有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前往登高。回来时多数人买个风车,有的用手举着,有的插在单车头、摩托车头,祈求转好运。以前有人喜欢买面手帕抹抹脸然后下山,意思是消灾消难(现已废)。家家户户在重阳节当天用鸡颈糖、红柿拜祭。当天,小孩有“流纸鹫”的习俗,就是把风筝放高,烧断风筝线,让风筝飘去,意思也是消灾消难。
    (十五)冬至。
    礼乐民间素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冬至那天早上吃汤丸,糯米粉煎饼,礼乐人叫糯米粉煎饼做“托糍”,并用汤丸、“托糍”、大红柑、鸡等祭祀祖先。晚上一家人相聚一起吃饭以过冬至。
    (十六)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祭灶日,又谓之“小年夜”。传说灶神这天回天堂向玉皇述职,因此,家家户户用红桔、炒米融糖、炒米粉团、甘蔗、三牲向灶神祭拜,俗话“炒米融糖果合蔗,杰臀杰笃拜灶爷”。并用一棵留头不砍尾的甘蔗放在灶边作天梯让灶神步上天堂。到除夕,再接灶神回位,小孩争吃作天梯的甘蔗,传说吃了以后可避免肚子疼痛。
    (十七)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月小是二十九日)晚,就是“除夕”,俗称“年卅晚”。这天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凡外出的家人,能回家的都回家团聚。是日换新门神,贴春联,祭家神、拜祖先。晚间,据说灶神回到民间,家家户户举行接灶神之礼。当晚各家各户都一家团聚吃饭、饮酒,谓之“团年”。晚上灯火通明,人们坐以达旦,谓之“守岁”,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至今多数是看电视、打扑克牌、搓麻将等活动。“团年”为祈求合家平安,“守岁”为求双亲长寿。到午夜子时,燃放鞭炮,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站内地图 | 联系方式
本站版权所有:江门高新区管理委员会    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    
主办: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备案序号:粤ICP备05085609号    粤公网安备:44070402440715    
网站标识码:4407040001

微信

微博

江海政务微信

江海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