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坛 (1863—1938)
陈伯坛,原名文伟,号英畦,外海人。自幼师从前辈学医,熟读六经,研习阴阳五行,四诊八纲。清光绪八年(1882年)庠生,光绪十八年举人。光绪二十年特擢第七名亚元。
光绪二十五年,于广州学院前设医庐,以“富者多取而不伤,贫者减免而受惠”的原则行医。医术高明,被誉为“张仲景再世”。清光绪三十一年,受粤督岑春煊聘为广州陆军医学堂中医总教习,主讲伤寒,培养医学人才。
民国13年(1924年),陆军医学堂停办,在旭日华、程祖培等医师倡导下,于广州教育南路书坊街开设“广州中医夜学馆”,来学者多为悬壶之士,听讲者俨然鳣堂。民国14年,伯坛医庐归划市政版图,乃携家眷定居香港,在中环文咸街设“陈伯坛寓”行医,并开设伯坛中医专科学校,续收生徒,以《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麻痘蠡言》等为教义,学者益众。期间,香港痘疹流行,治愈患者无数。
毕生钻研张仲景医学理论,造诣颇深。学术独树一格,常道:“读仲景书,当以精、警、整、醒四字为旨归。”(“精”,精通三阴三阳,五运六气;“警”,警觉有误;“整”,整理层次;“醒”,头脑清醒)行医弘扬仲景正义:不剥削、不阿附、不随便敷衍、不拾人唾。临床望诊即知其症,闻声则知病源,切脉快捷,每日坐诊病患百余。善用经方,用药起剂量大,故有“陈大剂”、“广东四大怪医”之称。疑难病症患者,经其医治,多能转危为安。清礼部侍郎,著名学者朱祖谋书赠“知者一身皆是胆,与人着手便成春”一联,以表彰其医术。
著有《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伤寒门经》、《麻痘蠡言》等。其中《读过伤寒论》全书10册,40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