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白 (1869—1934)
陈少白,原名闻韶,号夔石,笔名黄溪、天羽、无咎,外海南华里人。出生于士大夫家庭。兄弟四人,排行第二。6岁起居乡习八股文。稍长,常读季叔陈梦南带回西学译本多种,接受西方民主思想。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秋,就读于广州格致书院(岭南大学前身)。翌年受洗,加入基督教会。光绪十六年,经教会牧师区风墀介绍结识于香港丽雅英文医学书院就学的孙中山。同年十二月,由孙中山推荐至丽雅英文医学书院习医。二人志向相同,抱负一致,遂拜盟为兄弟。后常与香山(中山)县人杨鹤龄、顺德县人尤少纨(尤列)聚谈时政,曾共同立誓:“驱除满人,实行大同,四人一心,复国是从,至死不渝,务求成功”。自喻为反清“四大寇”。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孙中山于医学书院毕业。陈少白辍学跟随孙中山,先后在香港、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和开设药局;边行医,边倡导革命。为避清吏耳目,改号少白。光绪十九年春,孙中山在广州西关冼基开设东西药局,陈少白帮助料理店务。后因孙中山致力革命无暇顾及医务,交由其处理股本,结束药局。是年冬,孙中山与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等8人集会于广州广雅书局南园抗风轩(今文德路中山图书馆南馆),决定创立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同年,孙中山撰写《上李鸿章书》,交其再修改定稿。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次年,协助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驻所设于“乾亨行”内。并在广州分设机关,对外称“农学会”。陈少白密切联络会党,草拟文稿,处理总部事务。同年,孙中山、杨忂云等决定当年重阳节(1895年10月26日)在广州举义,但未及发动即被清廷弹压而失败。陈少白出走香港,与孙中山、郑士良同赴日本神户。抵日本后,剪辫易服,以示与清政府彻底决裂。之后,赴横滨建立兴中分会。其间,结识侨商冯镜如和日本志士宫崎寅藏等,得予襄助开展革命活动。
为图谋革命,曾两度遇险:于广州河南被清廷侦缉发现,避入海幢寺隐于厨屋大粥锅中得以脱险。广州举义时,闻将被围捕,急中装扮成“乾亨行”富商,戴墨镜,乘坐三跑轿(三名轿夫)与捕者迎面,喝道而过直奔码头赴港免于难。
光绪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间(1897~1898年),于台北主持设立兴中会分会。曾随孙中山在日本政治家犬养毅居所与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商谈合作事宜,因康有为本允参加而未至,会谈无结果。又再受孙中山委派往见康有为,争取其与兴中会合作,因康有为坚持保皇立场而作罢。光绪二十五年秋,奉孙中山之命返香港联络会党,加入三合会,为“白扇”(军师),又参加哥老会,为“龙头”(首领)。十一月,兴中会邀哥老会、三合会首领会于香港,由陈少白、郑士良接待并参与会谈,议定联合组成兴汉会,推举孙中山为统领,陈少白为实际主持人。兴汉会未及开展活动旋无形解散。十二月,兴中会机关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任社长兼总编辑。继而办《中国旬报》。光绪二十六年夏,与何启密商,乘义和团运动兴起之机,争取英国政府支持,协助两广总督李鸿章割据两广并组织政府,因李鸿章决意奉旨北上而告吹。是年,与史坚如之妹史憬然订婚,方定婚期而史憬然染疫早逝,悼亡葬之于广州东郊三望冈并撰铭勒碑。六月,与孙中山等联名致函港督卜力,提出“平治章程”,请英国帮助改造中国,但无结果。同年闰八月,兴中会策划、布置郑弼臣在惠州起义,史坚如在广州响应,陈少白与杨衢云负责于香港接济。清政府曾派员至香港劝降,答应委以革命党首领以道府、副将职务,并准统带军队5000人。杨衢云提议受降,孙中山、陈少白等坚决反对,未获通过。起义失败后,与孙中山应安(越)南总督韬美的召请,遄往河内共襄大计。
光绪三十年,陈少白在《中国日报》连续发表文章,与保皇派展开论战。翌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香港兴中会改组为香港同盟会分会,陈少白任会长。同年,与李纪堂等在广州创办采南歌剧团,编演《文天祥殉国》、《六国朝宗》、《儿女英雄》等戏剧。参与因反对美国制定苛待华工条约而举行的抵制美货运动,并代表香港、广州各界与美国商务代表谈判。光绪三十二年,辞去党务、报务诸职,支持港商陈席儒、杨西岩等组织的“粤路股东护路权会”并担任顾问,反对清政府出卖粤汉铁路权。宣统二年(1910年),出任香港商工局顾问、四邑轮船公司司理,协助创办演出公司、戏剧学校,发起组织“振天声”剧社,主编、导演以熊飞将军抗元为题材的《三战榴花塔》等爱国历史剧。宣统三年九月二十二日(1911年11月12日),广东独立都督胡汉民任其为外交司司长,数月后辞职。
民国元年(1912年),倡议华人自组航运公司,组建粤航公司任总司理。购进法商公司哈德安、播宝两艘轮船,航于穗港之间。民国4年,又与李煜堂设立上海保险公司,任主席。民国10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聘其为总统府顾问。年末,任大本营参议。同年,国民政府修葺越秀山粤海堂文澜阁为陈少白、尤列、杨鹤龄居所,曰“三老楼”。孙中山常与“三老”于此楼叙旧或商讨国事。民国11年4月,孙中山率北伐军由桂林回师广州,讨伐陈炯明叛逆。其由广州赴梧州谒迎孙中山。之后,辞职归里,任外海乡民团保甲局长,主持乡政。民国14年3月12日,孙中山于北平逝世。陈少白寓居北平,惊闻噩耗,悲痛欲绝,亲撰挽联吊唁。
民国19年,再任新会县第四区外海乡事委员会主席、第四区区长兼外海乡长等职。致力整理乡政;首建“海金北”公路及外海墟镇马路;铺设乡中石板便道;兴办学校并任乡立第一小学名誉校长;创办外海中学,捐款兴建“梦桥校舍”;倡修公园;刊办《外海杂志》;严禁赌博,清理田亩赋税。民国19年,就任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在乡期间,谢拒中央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礼请出仕西南监察分院院长职务;谢绝陈济棠请其参政就职西南政务委员会。闲暇撰文吟诗作画。书法效李北海,秀挺奔放。在乡留下墨迹不少。
民国21年,应国民政府邀请赴南京“共商国是”,但不接受任何职务。民国23年5月,因胃疾赴北平调养。同年12月13日于北平医院逝世。灵柩运返外海故里茶庵寺后的五马归槽山安葬。
晚年著有《兴中会革命史要》(附《兴中会革命史别录》)。平素自奉甚薄,生平无购置田地。在乡筑有“白园”,修建故居“莎萝坪”,均是亭苑式雅趣小筑,无豪奢之气。然而支持孙中山革命却不遗余力,在乡义捐可观,深受革命同志与乡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