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今江海区域地归新会县潮连司辖。民国期间,除江南一带属江门省辖市地域外,其他地区仍为新会县治。新中国成立后,江南、滘头、滘北、外海先后划归江门市。
1984年7月9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江门市城区,为县级建制。因为所辖区域主要在市区,涉及的是城市工作,所以叫城区。东与江门市郊区的外海、环市区为邻,隔西江与郊区的潮连区相望;南连新会县礼乐区;西、北与郊区的环市区接壤。总面积21.3平方千米。下辖堤东、仓后、沙仔尾、北街、江南5个街道,街道设办事处,为区政府派出机构,下设居民委员会50个。
1985年3月12日,江门市城区人民政府成立,驻址江门市堤西路17号,部分单位借用江门市自来水厂(江门市建设路48号)作为临时办公地。
1986年12月,江门市城区人民政府迁址江门市环市二路17号。
1987年,城区下辖5个街道不变,居民委员会调整为57个。
1993年,居民委员会调整为73个。
1994年2月5日,江门市区范围扩大,江门市城区、郊区辖地调整。原属江门市郊区的外海镇、环市镇滘头管理区和滘北管理区、原属新会市的礼乐镇划归江门市城区,原属江门市城区的堤东街道、仓后街道、沙仔尾街道、北街街道划归江门市郊区,江南街道隶属不变。调整后,江门市城区下辖外海镇、礼乐镇、江南街道。总面积107.4平方千米。
1994年8月10日,江门市城区更名为江门市江海区。
1995年5月,经广东省民政厅批准,外海镇的滘头、滘北管理区升格为滘头、滘北街道,分别设置办事处,为区政府派出机构。至此,江海区下辖外海、礼乐2个镇和江南、滘头、滘北3个街道,共42个管理区、13个居民委员会、282个村民委员会。
1998年1月7日,江海区人民政府迁址江门市东海路338号。
1999年4月,撤销管理区,改设村民委员会。是年末,全区共有55条行政村、20个社区。
2004年8月25日,经广东省民政厅批准,外海镇、礼乐镇建置改制,由镇改为街道,设立办事处,并开展“村改居”工作。是年末,江海区下辖外海、礼乐、江南、滘头、滘北5个街道,共29个社区、34条行政村。
2013年6月,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合署办公。
2014年,江海区下辖外海、礼乐、江南、滘头、滘北5个街道。总面积109.16平方千米。全区共有23个社区、36条行政村。
2015年7月,经江门市人民政府同意,江南、滘头和滘北3个街道合并为江南街道。变更后,江海区下辖外海、礼乐、江南3个街道。设社区居民委员会26个、村民委员会36个。
2025年,江海区下辖外海、礼乐、江南3个街道。设社区居民委员会28个、村民委员会36个。
陈荣衮 (1862—1922)
陈荣衮,字子褒,号耐庵。外海人。清光绪四年(1878年)庠生。光绪十六年(1890年)于广州六榕寺旁设馆教学。光绪十九年(1893年)以中式第五名举于乡,名列南海康祖贻(有为)前。后读康有为应试文卷,自愧不及。当康设帐授徒于广州府学宫,遂拜为师。与邑人梁启超、梁启勋兄弟及清末启蒙教育家卢湘父、同学“万木草堂”。众学子曾聚会州府学宫“仰高祠”,骤见神龛奉祀张宏范牌位,群情激愤,均责元朝推崇失当。子褒即作讨张檄文,由梁启超声数其罪,梁启勋斧碎其牌位,卢湘父则大喊“明正典刑”,煞有介事。求学期间,陈荣衮常到广州双门底由基督教徒左斗山开设的“圣教书楼”阅览西学新书,兼学英文,深感英语启蒙课本通俗显浅,领悟出教育强国之重要,遂萌生改良儿童教育理念。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陈荣衮上京会试,值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参与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活动。旋加入康有为组织的“强学会”,倡导维新。是年,撰写《妇孺八劝》、《妇孺入门书》、《幼稚》等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撰文《俗话说》,提倡“讲俗话”,“写俗字”,求“实用之学”。翌年春,在京参加康有为、梁启超组织的“保国会”。百日维新期间,在梁启超主持的译书局任干事。维新告败,东渡日本,结识日本著名教育家、神户《东亚报》主编桥本海关及主任韩文举,得以帮助考察日本小学教学方法。对日本维新志士福泽谕吉创立的“庆应义学”尤为推崇,决心效法。年末返国。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陈荣衮撰文《论报章宜改用浅说》,提出“文言之祸亡中国”,倡议报刊使用白话文。同年,在开平“邓氏家塾”任教席,旋到澳门荷兰园正街设“蒙学书塾”,后改称“灌根书塾”,对低年级学生以白话讲课,高年级开经义课程,授以文言文。是年,组织香山、新会、新宁等地20多名塾师成立“教育学会”,后改名“蒙学会”。撰写《缘起》一文,指出中国教育“非全行改革,无以激发国民志气和浚渝国民智慧。而兴学方法,则又着重教科书和翻译东西方小学读本为要务。”认为:蒙童始受教育于家庭,“女学者,幼学之母也”。在办学实践中,致力于妇孺教育,自号“妇孺之仆”,倡导女子教育和平民义学。次年,应澳门格致书院汉文总教习钟荣光之请,主持书院署期国文讲习班。同年,先后编印出版《教育说略》、《妇孺三字书》、《妇孺四字书》、《妇孺五字书》、《妇孺新读本》、《妇孺论说入门》、《妇孺女儿三字书》等白话教材。《妇孺三字书》仿三字经体裁,如,“早起身,下床去,先洒水,后扫地……”,“我所住,住高楼。青草地,打千秋。放纸鹞,踢皮球。”《妇孺四字书》仿千字文,如“同枱食饭,手踭莫横,若系饮汤,让人起羹。”《妇孺五字书》仿《幼学诗》,如“记得细时好,跟娘去饮茶,门前磨蚬壳,巷口拨泥沙……”。此为中国最早的白话教科书。其常说:“盖趣味所以顺其性,开智所以任其用,无非使学不以为苦,又不虚耗岁月。”所编教科书在华南一带流传。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陈荣衮于“灌根书塾”首次兼收女学生,开创中国教育男女同校之先河。并在澳门开办“佩根平民义学”、“赞化平民义学”、“灌根劳工夜学”等,澳门人士赞之为“福翁”。翌年,主持编辑发行《妇孺报》与《妇孺杂志》。
从创办“蒙学书塾”至宣统元年(1909年),陈荣衮还编纂出版《妇孺学韵》、《妇孺论说大观》、《妇孺论说阶梯》、《妇孺中国舆地略》、《妇孺释词粤语解》、《妇孺译文》、《妇孺信札材料》、《妇孺闲谈》、《妇孺中国史问题》、《幼学文法教科书》、《小学国文教科书》等课本。10年内累计编写蒙学读本31种。
民国初年,受洗为基督教徒。民国7年(1918年),将“灌根书塾”迁至香港坚尼道31号,易名为“子褒学塾”,民国10年(1921年)定名为“子褒学校”,有男教师14名、女教师6名,男女学生数百人。香港知名人士利铭泽、冼玉清、陈德芸均授业陈门。翌年,联合基督教友创办“联爱会工读义学”、“联爱女校”、“圣士提反义学”等。
民国期间,陈荣衮编著出版《左传小识》、《补读史论略》、《史记小识》、《前后汉书小识》、《晋书小识》、《南北史小识》、《左传小识教授法》、《新唐书小识》等12种教材。
陈荣衮曾任全国孔教协会总干事,弘扬孔教颇有贡献。
其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撰写出版蒙学、妇女教材及教学法等著述共48种,被誉为“东方之裴斯塔洛齐”(裴为瑞士著名儿童教育家)。其教育理论经门人冼玉清、陈德芸整理为30万字的《陈子褒先生教学遗议》,于1953年在广州刊行。
民国11年(1922年)5月29日于香港病逝,安葬于香港薄扶林道中华基督教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