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江门不少外贸企业负责人就听说了一个好消息:珠江西岸第一个获海关总署批准的进口冻品综合性指定监管场地即将建成,位于江门高新区(江海区)。
这不是江海第一次站上新闻“C位”。在过去的2024年,江海迎来了建区三十周年,也开启了下一个三十年的“加速跑”:把“江海汇”江海制造形象店开在深圳福田CBD、“江海造”无人机在广交会上成为外国客商关注焦点、江门船厂变身港澳台侨青年创意“梦工厂”……一个既善于“整活”又能保持“松弛感”的江海,让人感受到这座青春之城的无限活力。
江海区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图为如意桥。 彭伟宗 摄
跨江越海,乘风破浪。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江海“新三十年再出发”的第一年。展望新的一年,乘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东风,江海将始终坚定“国家高新,江海门户”的战略定位,继续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努力打造珠江西岸现代产业枢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下一个三十年。
产业向新书写奋斗长卷
岁末年初,江海区的网红打卡点——龙溪湖阅读中心人气不减。不少市民都趁着假期,专门来到这里参观“大江大海大时代——江门市江海区建区30周年档案展”。
展览记录了江海在工业基础薄弱的年代,如何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发展,也展现了其在新时代城市转型中,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从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珍贵档案中,人们得以追溯江海从一个新建小城蝶变成现代化产业重镇的轨迹。
产业积厚成势,需要时间的沉淀,更离不开久久为功的定力。在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江海区产业规模稳步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据统计,2024年江海区“1+3+2”战略性产业集群产值超650亿元,其中安全应急产业成为江海区新的增长点,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15%。
国家高新,江海门户。作为江门市唯一的国家高新区,近年来江海区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强政策红利兑现,完善园区各类配套,持续抓好暖企安商,强化重点项目示范带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目前,江海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了江门全市的1/4,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江海经济的中流砥柱。
邱昱 摄
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江海区还将目光投向了珠江东岸,积极抢抓“大桥经济”“黄金内湾”历史机遇。深中通道开通后,江海作为江门“东大门”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1小时左右就可以直通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大湾区核心城市。为此,江海区特意在深圳福田的CBD开设了第一家江海制造形象店——“江海汇”,让深圳投资者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江海的独特魅力。
据统计,从深中通道动工建设开始,江海区陆续引入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295个,其中从以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东部地区转移至江海的达到66个,总投资额超474.12亿元。
何榕 摄
产业西“游”,江海向新。在江海区今年第一季度全区开、竣工投产的41个新项目中,产业项目有31个,占比超过四分之三。这也意味着,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正在成为江海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昨天的成就与经验、今天的努力与实践、明天的蓝图与愿景,连接成一座城市的奋斗长卷。在江海之上,人们正奋力前行,渴望创造时代的光荣和梦想。
诚意“加码”打造活力新城
今年元旦前一周,江门船厂跨江桥正式通车。两岸居民纷纷“打卡”,也让桥梁南端的江门船厂再度进入大众视野。
刘琼 摄
这座老船厂,见证了江海区乃至江门市的工业风雨历程。鼎盛时期,这里的工人多达1300人,年造船能力过万吨,产值过亿元,曾造出了香港最大的拖船。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后,江门船厂在2015年正式停产,并改造成为工业遗址文化活动区。如今,硬俱乐部、7M咖啡、圆咖啡等一家家咖啡店纷纷落户于此,成为年轻人夜晚或周末的好去处。
城市与产业共成长。建区30年来,江海区实现了飞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旧厂改造到新城崛起,江海区以产城融合为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城市品质明显提升——
从充满艺术气息的龙溪湖阅读中心,到孩童欢声笑语的白水带缤纷乐园,再到色彩缤纷的都市农业生态公园,一个个网红打卡点涌现,时刻刷新着人们对这座活力新城的认知;
新建和改造的礼乐路、胜利南路、东海路、南山路、龙溪路、江睦路、连海路自西向东次第铺陈,江海路、五邑路、金瓯路、云沁路由北向南编织,交通骨架的打开,让这个产业新城的城市格局更显舒展;
新建景贤实验学校、高新一小等优质学校,新增公办学位7740个,让更多产业人才在这里安居……
李润昌 摄
在“软环境”方面,江海区在多个领域主动链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目前,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江门巡回审判法庭已顺利落户,深圳机场江海前置仓正式启用,江门高新港公共进口保税仓完成扩容……
陈婵 摄
在新的一年,江海区的诚意持续“加码”,创新推出了“一中心三服务”举措,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中心”即新设立的江海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架设政企零距离沟通“连心桥”,专注于为企业提供各类诉求解决渠道,让企业在江海的发展更加顺畅。“三服务”即政务高效服务、金融赋能服务、工程咨询服务,让企业在江海办事更加省心。
从产到城,江海区正以最大的诚意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也让这篇火热的土地未来有了无限可能。
◆一线案例
“投资江海就是投资未来”
开年即冲刺,起步即起势。2025年的第一个周末,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区内热火朝天,早早迎来了今年第一个动工建设项目——江门市卓凡智能家电模组生产基地项目。
2024年8月,江海区从深圳成功引进卓凡智能装备项目。当年10月,项目用地摘牌;11月底,项目正式交地;交地后1个多月,项目便实现了正式动工。
在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像卓凡智能装备这样创下“江海”速度的项目并不罕见。作为江海区最重要的战略产业平台,这里每周甚至每天都在变化,其发展前景已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去年,该园区还获评广东省特色产业园区(安全应急产业),成为全省首个安全应急特色产业园;江门高新区也以第一名成绩,入选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综合类)示范基地创建单位。
江门市应急产业园内,各大项目火热进驻。
据统计,该园区仅一期项目就引进了3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400亿元。其中,全国特种车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迪马股份、应急储能电池领域龙头——泽塔电源、消防应急照明灯具全国市场占有率前三企业——东君照明等优质企业纷纷落户江海区。
以迪马湾区应急装备产业基地为例,该项目总投资不低于50亿元,达产产值预计20亿元。项目负责人何嘉裕表示,迪马作为应急特种车行业龙头企业,自去年底进入打桩阶段后,已对接多家上下游企业到江海考察合作。
把最好的土地、项目、资源留给安全应急产业园,让企业愈发坚定地“投资江海就是投资未来”的信念。
江门市安全应急科普体验中心。
“我们选择到江海区投资,一方面因为其便利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投资环境,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措施对我们企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我们的下游合作企业也在这里,并且实现了快速发展,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江门市卓凡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邹叶俊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