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博

手机版

宣传部(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工作动态

江海这条“鲤鱼”登上学习强国APP!制作过程全记录!无数人小时候的回忆…

文章来源:本网   更新时间:2020-04-07 15:58    浏览数:-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保护视力色:

分享到:

在江海

很多人记忆里多多少少

都会给这条“鲤鱼”留一个位置

上世纪末在外海

这门手艺养活过不少人



几根竹篾

几张红纸

一支画笔

不一会手艺人的手里

就做成了一条“生恭鲤鱼”

红彤彤胖乎乎的身体

点缀着金色的鱼鳞

可以提着玩

也可以在晚上点亮

寓意着“年年有余”

能在春节给大家讨个好彩头



如今

它被人们藏进记忆中

却是无数人心头童年的象征

每每讲到它时

都能回忆起那段美好的时光……



3月23日

外海街道生恭鲤鱼手工艺品

被列入江海区第四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3月26日

记者来到江海区外海街道街道五大祠

和该项目第二代传承人陈荣昌

学习如何制作生恭鲤鱼

今年已经76岁的荣叔身体非常硬朗,自己搬着制作生恭鲤鱼的大小器具来到五大祠,听说我们要学习制作生恭鲤鱼,荣叔脸上细细的皱纹笑得挤在一起,他说:“申请到了这个非遗,最关键的是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学习制作这门手艺。”


3月29日

该视频还登上了学习强国APP

生恭鲤鱼被全网关注!





50余年的坚守 “手艺活来不得半点马虎”

“生恭鲤鱼”是外海人用竹篾和红纸,按照鲤鱼的形态扎制而成的一种手工艺品,形态肥壮,象征着丰收,寓意年年有余。在70至90年代初,每到农历春节前,大人们会买一条鲤鱼给孩子,到了大年初二,孩子们就会身穿新衣,舞动着惟妙惟肖的“鲤鱼”走家串户,向屋主说祝福的话,主人家以红包答谢。

这在当时是新年必不可少的习俗,不少手艺人就以扎生恭鲤鱼为生,陈荣昌也是其中一位。1970年退伍回来的陈荣昌靠着扎生恭鲤鱼,养活一家老小。他说:“那个时候销量非常好,大年三十晚上还有人在我家里等,说一定要给他做一个,春节期间每日每夜地赶工是常有的事。”





荣叔骄傲地告诉记者,当时没有人比他卖得好,“即使再忙,我也很认真的地对待每一条鲤鱼,绝对没有粗制滥造。”荣叔边说编拿着身边的竹条开始制作。

他左手握住竹竿,右手拿起砍刀,先是“刷刷刷”几下把竹竿削光滑,然后手起刀落,把竹竿劈成细细的竹篾,再把竹篾内侧的竹节削平滑。荣叔说:“选材也是一门学问,鲤鱼身体上4根最主要的鱼骨架选用竹材一定要硬,而鱼嘴和鱼肚上的竹条要选嫩一点的竹子,韧性比较强。”

在扎鱼骨架的过程中,荣叔看到一旁一个绑好的鱼骨架,接口处红绳有一点点松动,他赶紧拿起来拆掉重做,他说:“坚决不能有任何瑕疵,手艺活来不得半点马虎,孩子们拿着这个鲤鱼要跑很多地方,一定要足够结实。”







现如今,荣叔还是坚持每年新春前制扎一些鲤鱼带到市场上卖,即使鲜少有人买,但是他却从未间断,荣叔说:“不赚钱,就是为了能让现在的小朋友知道,有‘生恭鲤鱼’这样的手工艺品存在,能让大家记住一些传统的东西。”

困境里的曙光 “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教”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孩子的玩意越来越多,年味越来越淡,过年带着生恭鲤鱼讨利是的习俗逐渐被时代的洪流吞没。现在,在外海,只有陈荣昌还在坚持做生恭鲤鱼。

荣叔有点落寞地告诉记者:“我女儿、儿子之前也做,现在都各忙各的工作去了,因为做这个没有什么经济效益。”

即使现在一年到头也卖不出去几条鲤鱼,但是荣叔却从未放弃,他说:“什么都在变化,你不变就会被淘汰。”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他在传统制作方法上不断改进提升。原来鲤鱼的外表用红纸粘贴,容易戳坏,荣叔就用珠片布、绒布取而代之,并加上镭射片、镭射纸等,在鱼肚子里放上铃铛、灯光,让“生恭鲤鱼”变得更加有趣。





近两年,在街道、社区的支持下,生恭鲤鱼第三代传承人陆月如带着荣叔通过街道妇联、社区服务的项目对接,纯手工制作了一大批鲤鱼在外海五大祠展示;并开设手工艺品制作免费培训课程入村居、入校园、入社团,引起了当地青少年和群众的学习兴趣。荣叔说:“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

据了解,陆月如还以生恭鲤鱼为创作题材制作了一批抱枕、杯子、书签、剪纸等相关文创产品。她说:“将来,我们还打算把生恭鲤鱼和外海面两项非遗项目结合起来,更好地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临走的时候

荣叔对记者说

好好学一定能做好

“你下次再来,我一定还教。”


站内地图 | 联系方式 | 政务新媒体链接
本站版权所有:江门高新区管理委员会    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    
主办: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备案序号:粤ICP备05085609号    粤公网安备:44070402440715    
网站标识码:44070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