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卫生健康局

工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部委办局 > 卫生健康局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江海区卫生健康系统医务人员:医者仁心永不止息

文章来源:本网   更新时间:2024-08-19 15:51    浏览数:-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保护视力色:

分享到:

江海区卫生健康系统医务人员:

医者仁心永不止息


  一身白衣,擎起健康希望;一盏无影灯,护佑生命安康;一颗仁心,传递救死扶伤、大爱无疆……医者,尊重生命,救死扶伤;师者,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据统计,截至2024年2月,江海区共有医师约600人,高级职称约150人。

  三十而立,三十而新。今年是江海区设区30周年,三十年里,一代又一代医疗事业人前仆后继,砥砺前行,谱写江海医疗事业发展的华丽篇章。他们一步一个脚印,扎根基层,走出行业特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接下来,江海区卫生健康系统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夯实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基础,聚焦群众健康需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增强群众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以服务的“小切口”,撬动看病就医“大民生”。

  一袭白衣,一腔热血,医者仁心永不止息。在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进这群生命护航者。

  张远平: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人物名片:38岁,从医13年,江门市中心医院江海分院(江海区人民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医师

图片1.png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是长眠在纽约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也是张远平工作的生动写照。意思是:如果有机会把患者病治好了,还需要你经常不停地对他(她)予以关心和帮助,并且全部用宽心安慰的话语来和他(她)交流沟通。

  “张医生很有耐心的,对我们病人都很好。”清姨因为轻微中风进入康复科,一开始她常常发呆,觉得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康复。张远平每天都密切关注她的训练情况,并不停地鼓励她,不断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适合她的训练方案。经过一段时间来的专业治疗,现在,清姨已经基本恢复身体机能,准备出院。

  像清姨这样,经过张远平的治疗、指导训练而康复出院的病人不计其数。张远平表示,每一位康复治疗的病人都要花上很长的治疗时间,少则数月,多则上年,朝夕相处下来,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感情已经很难再用简单的“医患”二字来形容了,慢慢地都成为了朋友。

  三年前,家住开平的冯先生中风到江门市中心医院江海分院(江海区人民医院)就诊,经过康复训练出院后也一直跟张远平保持联系。后来他不舒服第一时间联系了张远平,张远平私下为他联系到专家,发现冯先生竟然是神经性肿瘤。后来经过治疗,冯先生得以康复。“我们就像朋友一样,朋友有事,当然能帮就帮。”

  2011年大学毕业后,张远平就进入江门市中心医院江海分院(江海区人民医院)康复科工作,她表示很喜欢这份工作,“临床医学主要是以治疗、治愈疾病为主,但是康复的主要目标是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让患者重返社会。”在她看来,康复这门学科,不仅需要医生有专业的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和病人构建相互信任的桥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释放心理压力,为他们解决生活的困难。

  “看着病人顺利康复出院,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张远平笑着说,露出两个酒窝。

  林丹霞:朝着目标一直走

  人物名片:37岁,从医14年,江门市中心医院江海分院(江海区人民医院)普内科主治医师

图片2.png

  查房、坐诊、检查操作与治疗……这是林丹霞每天的工作,而这样忙碌的状态已经持续了14年。

  作为基层医院的普内科医生,林丹霞的工作涵盖了所有内科疾病的诊疗,从普通常见内科疾病到流行性传染病,同时,还兼顾老年病科、家庭病床还有部分常见儿科病的诊疗。这需要医生具备良好的诊疗素质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从临床学习到后来的坐诊治疗,进入工作岗位后的每次学习、每个任务,林丹霞都认真对待。

  面对消化内镜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江门市中心医院江海分院(江海区人民医院)也在积极探索最新内镜技术的发展。如今,林丹霞已经成为该院消化镜技术开展的主力。身兼病房门诊轮值、病历质控和消化镜等多项工作,林丹霞只能压缩私人时间去尽量完善工作,甚至很多时候得利用休息时间来完成任务。“虽然很累,但每当成功完成一例的治疗,心中的满足感往往又能让自己‘活过来’了。”林丹霞动容地说。

  跨越山海,紧密相连。自粤桂协作以来,两地不断深化专业技术人才互派交流。2023年,林丹霞挺身而出,主动报名,远赴广西做帮扶医生,利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当地贡献医疗力量。她时刻牢记医者使命,践行担当作为。

  工作虽忙,林丹霞觉得非常值得,她希望能一直为人民服务,减轻病人病痛。“朝着目标一直走就对了”,医者生涯,林丹霞还在继续。

  陈树财:“急”在分秒之间 “救”在生死一线

  人物档案:39岁,从医17年,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江海分院(江海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主治中医师。

图片3.png

  病痛不分时间,急诊不舍昼夜。急诊科,一个24小时不关门的地方,也是医院与病魔搏斗的第一战场,是医院内突发状况最多的地方。

  “快”“狠”“准”是陈树财工作的生动写照。作为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江海分院(江海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主治中医师,他已临床工作17年。每一次走进急诊室的大门,穿上白大褂,陈树财就会打起精神。在急诊科,每一个患者都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基础资料,但是这些人群中各种各样的疾病都会有,医生只能通过患者出现的症状,快速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及时抢救,同时又要明确病因,实施针对性治疗。这要求急诊科医生更要具备丰富的基础理论以及跨学科的知识、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在平凡而神圣的医疗岗位上,陈树财不断学习先进急救知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临床工作17年,他擅长急诊危重病的诊治和内科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糖尿病、痛风等,曾荣获“江海区优秀医生”、“先进员工”、“敬业职工”等荣誉称号。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专一行。”提及初心,陈树财说,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和痛苦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陈树财的妈妈是“赤脚医生”,小时候他看到妈妈每天忙碌地帮助村内的病者,帮助了很多人,且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妈妈那种助人为乐的热情激发了他当医生的念头,后来父亲患病,更坚定了他当医生的决心,希望日后可以为患者减轻病苦。

  17年,他以行动践行初心。陈树财曾经接诊一位急诊病人,了解到患者家庭困难,主动帮助其申请费用减免,经常会电话回访了解他的身体状况,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信任。“现在患者出现不适时,都会来找我看病,者使我深刻地体会到对待每一个患者都要有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才能问心无愧。”陈树财坚信,善待生命,收获精彩人生,他用行动阐释着基层医务人员的医者仁心。

图片4.png

  刘均贤:不负信任 为生命托举

  人物名片:48岁,从医24年,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江海分院(江海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外二科主任

图片5.png

  “刘主任你快来,有个孩子的手被割伤了!”下午5点,刚下了一台手术不久,刘均贤正想休息一下,就被急诊科的电话匆匆拉去会诊。

  急诊室里,16岁的小周手腕处直冒鲜血,不久前他不小心打破了家里的瓷器,没想到不小心割伤了自己的手腕。“当时他手腕的肌腱完全被切断,家里人非常着急。”了解患者情况后,刘均贤立刻对其进行了紧急的断腕缝合手术。手术一共进行了3个小时,刘均贤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线成功缝合好神经及肌腱让“断腕重生”。

  从医24年,这样紧急的情况并不在少数,“急”“忙”成为刘均贤工作的常态,常常是下了门诊就直奔手术室,手术室出来又与急诊科联合会诊,再一次进入手术室……刘均贤记得有一次凌晨1点,他刚刚入睡,就接到急诊电话,连忙奔赴医院,等手术出来,已经是早上六点。

  “没办法,我太喜欢这份工作了。”当被问到,为什么能对这种忙碌的工作一直保持热情时,刘均贤笑着说,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日常。回想自己的医生梦,是源于他的母亲。刘均贤母亲身体不太好,常常需要看医生,他从小立志当医生,为家人、为患者解除病痛。

  尽管工作忙碌,刘均贤还是坚持出门诊。“我在江海工作了20几年,很多患者都很信任我,会特意来找我看病。”刘均贤说,有时候不在门诊,也会有患者直接询问“刘医生去哪里啦?”在刘均贤看来,这是患者对他的宝贵信任,而他能做的就是不负信任,用医术托起患者生命。


  来源:江海区卫生健康局(江门日报记者何雯意,通讯员:何雨潞)


站内地图 | 联系方式 | 政务新媒体链接
本站版权所有:江门高新区管理委员会    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    
主办: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备案序号:粤ICP备05085609号    粤公网安备:44070402440715    
网站标识码:44070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