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男子以为自己很健康,结果却被诊断为结直肠癌
早期无明显症状,建议45岁后都定期做肠镜检查
俗话说“四十不惑。”但医生告诉你,四十岁不仅是人生成熟的标志,更是结直肠癌开始“瞄准”你的信号。近日,48岁的刘先生就被结直肠癌偷偷“盯”上了,只因他忽略了腹痛这个信号。
腹痛半年没在意,一查已是中晚期
很多人都认为癌症离自己很远,刘先生就是其中一员。平时身体强壮如牛的他,想都没想过他会与癌症挂上钩。
半年前,刘先生开始出现腹部隐痛,并且反复发作,但他觉得:“我每年体检都没什么大问题,可能就是肠胃问题吧。”因此,他一直没有放在心上,也没有就医。
直至最近一周,刘先生突然出现血便,看着那一抹猩红,他心里突然咯噔一下,赶紧来到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江海分院(江海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医生询问病史,给他做了肠镜检查后,告诉他:“你被确诊为大肠癌,已经到了中晚期。”听到这个消息,刘先生崩溃了,眼前仿佛一片漆黑。
大肠癌也叫结直肠癌,包括结肠癌、直肠癌,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江门市卫生健康局发布《2019年江门市城区肿瘤登记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我市城区户籍居民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前十名中,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占第二位和第三位。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江海分院脾胃病科陈锦彪主任说,现在结直肠癌发病率越来越高,与生活习惯脱不了干系。他说,饮食中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比例过高,不爱吃果蔬、喝水少的;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的;有抽烟、喝酒习惯的;滥用抗生素,肠道菌群失调的人都是结直肠癌的高发人群。“刘先生平时就有抽烟、喝酒的习惯。”
结直肠癌的预警信号
结直肠癌的发展历程犹如蝌蚪变成青蛙,也如新鲜的苹果逐渐变烂。早期大多没有明显症状,不通过医学检查很难发现,是典型的“寂静的肿瘤”,很多人一确诊即到中晚期。
但是,早期的结直肠癌在日常生活中仍会有一些“蛛丝马迹”,具体有以下几种症状:腹胀,腹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体重突然减轻、原因不明贫血;腹部有块;大便带血或出现黑色粪便、黏液血便;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或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进行;大便形状改变,变细、变扁或带槽沟。
“癌症不可怕,重要的是做好早期筛查。”陈锦彪主任表示,通过筛查可以发现和治疗腺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癌前病变,预防癌的发生,且早期治疗也可以提高结直肠癌生存率。
哪些人群应该进行结直肠癌筛查?陈锦彪主任说,年龄45-70岁,男女不限;粪便潜血阳性;既往有结直肠腺瘤息肉或炎症性肠病的癌前病变;结直肠癌家族史;结肠癌评分为高危人群。
江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
4月15日-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要养成规律进餐的习惯,饮食上要低糖、低油、低脂肪,多吃蔬果和粗纤维食物;生活上要有规律,多运动,保持大便通畅,规律排便;工作中要善于自我调节,做到劳逸结合,不要让自己长期处于高压的状态下;最好每两到三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疾病带来的风险。
肠镜检查真的能救命
肠镜是结直肠癌早诊断早发现的“利器”。在肠镜的直视下,可对较小的或有蒂的息肉等良性肿瘤采用圈套、电凝等将其完整切除。“因此,市民一定要定期做结肠镜检查,建议超过45岁的人群每两年一次,超过60岁的每年一次。”陈锦彪主任说。通过普及结肠镜的筛查及结肠息肉切除,可以大幅度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70岁的许姨,因反复腹部隐痛伴便血找到陈锦彪主任,由门诊拟“便血查因”收入脾胃病科。给许姨行肠镜检查后,在距离肛门6-8厘米处发现早期直肠肿瘤,后在总院专家帮助下给许姨做了根治术,免除了后患。
自2012年起,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江海分院已自主开展胃肠镜检查。9年多以来,该院充分利用辖区政策利好和医联体优势,按区重点专科标准打造脾胃病科。目前该院脾胃科有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3人,设有1个专家门诊,病床30张,拥有进口电子胃肠镜2台。由总院专家定期“下沉”到江海分院坐诊带教,聘请了南方医科大学消化系医学博士简燕婷主任医师担任首席顾问,引进7名消化科专家开展业务指导、科研立项等,建立起实力较强的消化内科人才团队,着力打造高质量消化内科临床教研基地。先后选派技术骨干到总院进修内镜诊疗技术、消化道早癌筛查ESD技术消化和专业护理,提升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在江海区政府和总院的支持下,该院脾胃病科发展已驶入“快车道”。从最简单的检查,到陆续开展食管癌支架扩张术、消化道镜下止血、“鲋田式”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这些都为确诊胃肠道肿瘤患者打下了坚实基础,真正做到了为江海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