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将至,气温骤升
进入“龙舟水”天气,雨水频繁
江海疾控中心提醒您,当心这些健康风险来“光顾”!
登革热
登革热是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病人→伊蚊→其他人”的途径传播。在严重情况下,登革热可以致命。目前并无登革热特异治疗方法,控制媒介伊蚊、预防蚊虫叮咬是避免登革热的最佳方式。
当前已进入“龙舟水”集中降雨时期,随着夏季气温升高和降雨增多,蚊虫进入繁殖活跃期,媒介伊蚊密度呈上升趋势。且六月即将迎来端午假期和毕业季,出游需求激增,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将所有增加,前往登革热高发区域旅行的市民需做好防蚊措施,警惕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
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处于登革热疫情高发期,今年以来报告例数创历史新高!我国也发生了登革热由境外输入引起的本土传播。江海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做好以下防控措施:
1、预防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及时清除或倒扣闲置的积水容器,清理花卉托盘等易积水器具和倾倒家中垃圾。
2、在室内应安装蚊帐、纱窗等防蚊用具以减少蚊虫叮咬可能。
3、前往户外场所时提前使用驱避剂,尽量不在蚊子活动的高峰时段(早上7-10时和下午4-7时)在树丛、草地、垃圾桶旁逗留。
4、尽量避免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如必须前往应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裤长袖减少暴露,降低被叮咬概率。
5、近期前往东南亚、南美地区的归国人员,归国后14天内如出现发热、皮疹或全身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并说明旅居史及蚊虫叮咬史,及早诊断,尽早治疗。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该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
目前已进入手足口病高发期,应做好以下预防措施:
1、学校或托幼机构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追踪制度,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2、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3、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需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75%酒精对肠道病毒是无效的);
4、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5、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6、提高自身免疫力,多参加户外活动,保证充足睡眠、营养平衡;
7、适龄儿童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特别是在家庭内、托幼机构、学校、工厂企业等集体单位易发生聚集性传染。
“龙舟水”天气期间,容易发生暴雨或水灾,居民聚居地的环境、水源等易受病原体的污染;进入夏季,游泳者增多,易接触被污染的水,如不注意个人卫生,很容易通过接触等途径感染红眼病。
预防“红眼病”需从讲卫生、勤洗手、不揉眼做起:
1、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睛,如确实要触摸眼睛,则要彻底洗手;
2、不要与别人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卫生用品,用流动水洗脸和手;
3、不要与他人共用眼药水等可能接触眼部的用品;
4、红眼病患者应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在家中不与其他人员共用洗脸盆;
5、红眼病患者在痊愈前,应尽量避免前往人群聚集的商场、游泳池、学校、工作单位等公共场所,以防传染他人。
食源性疾病
米酵菌酸是食物被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后产生的一种毒素。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环境(26~28℃是该菌的最佳产毒温度),该菌可大量生长繁殖,广东省年平均气温和近期的气温正适合此菌繁殖。
米酵菌酸中毒具有毒性强、病死率高、耐高温三大特点。在合适产毒条件下长时间存放以及被椰毒假单胞菌产毒株污染的食品,易引起米酵菌酸中毒,如发酵玉米面制品、久泡鲜木耳银耳、湿米面制品(如河粉、凉皮)等。
远离米酵菌酸中毒牢记以下几点:
1、正规渠道购买冷藏保存。选购时选择新鲜的、保质期内的食物;购买食物时尽量选择小包装,不囤积食物;认真阅读产品标签,检查外包装有无破损;购买的淀粉类制品要冷藏储存,最好在当天食用完;家庭作坊自制食物风险不确定,建议谨慎购买、食用。
2、不食用变质食品。泡发木耳、银耳前应检查其感官性状,发现受潮不应食用;不能食用隔天泡发加工的银耳、木耳及其制品;当发现发酵玉米面制品、淀粉类制品有酸味、酒味等异味,或常温保存、食物变粘等现象,需要全部丢弃。
溺水
夏天是儿童溺水事故多发季节,家长千万要警惕,防止溺水意外。
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高风险溺水地点:
4岁以下儿童的溺水高发地点,主要为家中蓄水容器如水缸、浴盆等。
5-9岁儿童溺水高发地点,涉及水渠、池塘和水库等。
10岁以上儿童由于自主活动范围更大,发生溺水危险的地点可扩大至湖泊和江河等。
加强防溺水教育,须教会孩子始终做到“六不两会”:
1、不私自下水游泳;
2、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3、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4、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5、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6、不熟悉水性、未掌握施救方法的情况下绝不能擅自下水施救;
7、发现险情会相互提醒、劝阻并报告;
8、会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
来源:江海疾控、广东疾控、佛山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