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博

手机版

民政局

工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部委办局 > 民政局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江海区礼乐街道英南村:“三社联动”实现“三治共融”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文章来源:本网   更新时间:2022-06-09    浏览数:-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保护视力色:

分享到:

        英南村位于江海区礼乐街道最南端,辖区面积2.09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248人,农业户554户,设7个村民联络组。村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在册党员68人,村“两委”干部共5人,已实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经联社主任“三个一肩挑”。

近年来,江海区紧紧抓住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创建契机,以礼乐街道英南村为示范试点,不断强化组织建设,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德法并重,增进民生福祉,探索出一条“以‘三社联动’推进‘三治共融’,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英南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为全区农村社区治理提供了示范经验。

        一、坚持党群共建,依托专业社工力量,不断增强自治效能

        (一)发挥党员所长,全面推行党员责任岗制度。党员是推进基层治理,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基层党组织如何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把每一位党员打造成切实服务群众、示范群众、引领群众的一面旗帜,是必须加以解决的“第一道难题”。为此,针对无职党员参与村级治理积极性不高的现状,英南村党总支坚持群众需求导向,科学合理设置政策宣传、护村平安、文明风尚、脱贫致富、生态环保、互助爱心6大岗位,每个党员根据自身特长主动认领岗位并签订《党员责任岗承诺书》,实现党员参与乡村治理有平台、有岗位、有责任。自党员责任岗制度实施以来,英南村共开展责任岗履职活动200余项。2021年,英南村以创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员责任岗制度,新出台了《英南村党员责任岗考核激励方案》,通过月考、季考、年考,不断激发党员争先创优的热情,同时,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强化责任岗履职活动的组织、协调、宣传等工作,英南村党员责任岗制度展现出更大活力。实践表明,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强化制度、竞争激励,是调动党员积极性,进而成为示范和带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

        (二)激发村民动能,全方位实施村规民约积分管理制度。群众是推动基层治理、实现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实现治理能力提升、构建现代治理体系的智慧源泉。如何充分发动群众、有效组织群众,让群众成为参与基层治理,进而促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为此,针对村民主体缺位、管理量化难等问题,英南村大胆创新,引入社工机构协助制定村规民约积分管理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一是建立记分管理量化评价体系。将卫生、绿化、家庭、邻里、积极参与和家庭成员入党参军、获得乡镇级荣誉、以及获得市内外其他奖项或表彰的共计8类项目纳入日常积分考核,通过奖惩制度激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二是组建工作专班。成立由“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党员、社工、志愿者”组成的积分考评小组,以季度为周期,以家庭为单位,采取按次与按质相结合加分方式进行积分排名公示。三是强化积分运用。积分结果与“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最美村民”等荣誉挂钩;还链接了江门农商银行创新“有德即有得”农村金融良性引导机制,积分评选优秀的村民可获贷款优惠利率。积分制有效激活了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热情,改变了以往“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被动局面,真正实现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事务自己管的目标,且每年为村集体节约各类开支约40万元。实践表明,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心百姓切身利益,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发挥大家自治作用,基层社会治理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创新村民协商共治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依法选举、让人民的代表来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选举以外的制度和方式让人民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人民日报》曾刊文指出:“……涉及一部分群众利益、特定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部分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基层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基层群众中广泛商量。”“ 商量是个好东西,于事多有补,于民更有益。”英南村把“有事共商量”作为持续调动群众积极性的关键举措加以推进。在农村幸福院、户外公园等村民集中活动的场所建设室内、户外村民议事厅,引进专业社工定期听取村民、党员代表等意见,及时梳理整理归类,并向村“两委”反映,有效拓宽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渠道,村民自治活力显著增强。截至目前,英南村共组织村民意见征集活动14期,为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开展幸福院改造、推进垃圾分类、麦地围停车位管理、乡村大舞台筹备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有效维护了村民的切身利益。实践表明,充分运用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机制,坚持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涉及利益的事情集体会商,就能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进而汇聚起推动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

        二、发挥乡贤力量,凝聚社会组织合力,助推乡村德治建设

        (一)挖掘乡贤文化资源,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乡贤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空心化”、人才“留不住”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在更高层面上整合资源,破解人才短缺难题,英南村进行了积极探索:大力开展“寻找新乡贤”行动,选用热心乡贤担任村民意见征集活动固定成员、基层立法意见义务收集员等,定期邀请他们开办讲座,为村民讲好个人成长故事和先进事迹,发挥乡贤引领作用。整合海内外乡贤资源,集政府资金、社会资金共30万元,建成乡贤馆,陈列展示乡贤人文史料、村民日常耕种、生活的老物件,吸引更多国内外乡贤关注并积极参与到家乡发展,营造全村“知乡贤、颂乡贤、学乡贤”的良好氛围。实践证明,充分挖掘乡贤文化,有效利用乡贤资源,对开阔村民视野、丰富村民精神生活,乃至延伸基层治理和推进乡村振兴抓手是一条值得持续探索的有效路子。

        (二)凝聚社会合力,满足村民服务需求。在充分利用党和政府各类政策资源大力推动发展的同时,如何利用更多有效社会资源持续、稳定、多元服务基层治理,是需要探索推进的创新性问题。为此,英南村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成立村级慈善联谊会,将每年获得的约30万元慈善款项,用于奖励高考录取学生、筹办长者生日会、举办重阳团聚会、为60岁以上村民购买意外保险、运营儿童之家等公益慈善项目,尊老爱幼在英南蔚然成风。同时,通过创新“社工+志愿者”的服务模式,成立58人的党员义工服务队,2个社区社会组织、5个村民自组织,配对不同服务领域,带动社区志愿者超过1000人次为村民提供专业的志愿服务。通过实施“乐龄安居照顾计划”“老友记学堂”“舞动全城百姓健康舞推广计划”“430学堂”“居家安全改造项目”“长者生日会”等公益服务项目,为村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服务,受到大家高度评价。实践表明,通过创新方式渠道、整合利用资源,支持和强化关爱事业,党组织对广大群众的凝聚力、感召力得到实在提升,进而引领和推动乡风文明与乡村建设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三、营造法治氛围,强化社区平台建设,夯实乡村法治根基

        (一)普及法治观念,筑牢法治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开展普法活动是持续提升群众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我国普法工作已经进入“七五”阶段,在三十余年的普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随着新的形势发展,普法工作方式方法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为此,英南村先后建成英南法治公园、英南法治文化长廊、英南法治龙舟雕塑等与法治相关硬件设施,并健全完善了驻村律师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学法活动,推动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严格落实村级党组织书记小微权力清单、“四议两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督促党员干部依法依规履职。设置法律服务专窗,聘任法律顾问定期值班,依法把关村务决策事务,并对于土地、股份分红等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及时解疑释惑。实践表明,坚持贴近群众、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打造载体,严肃枯燥的法律条文将会变为群众生活中活生生的存在,进而成为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

        (二)打造基层立法点,弘扬法治精神。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为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国家立法提供了现实有效的途径,国家立法工作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集中民智,将极大发挥基层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聪明才智和“主人翁”精神。英南村在探索加强和推进基层治理的过程中,主动担当,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总结提炼蕴含其中的法治智慧,进而为国家立法提供鲜活支撑,在更大层面上实现治理实践的社会价值。为此,今年以来,英南村以打造江门市基层立法联系点为契机,先后成功改造英南户内议事厅和英南村人大代表联络室,并新增英南村民户外议事厅一处,动员群众积极参与立法工作,大大增进村民对立法工作的了解,提高了村民学法用法知法守法水平,增强村民对立法工作建言献策的能力,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英南基层实践。自成功创建江门市基层立法联系点以来,英南村虽尚未启动立法意见征集工作,但相关工作制度、流程、细则、工作人员架构与职责等相关准备工作均已就绪,各级人大代表也多次到英南村调研并提出相应指导意见。实践必将证明,英南村立法工作联系点建设实践将为国家立法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英南村构建的“三社联动”机制已展现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活力,助推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高质量完成党建公园、法治公园、七彩南堡、两河三岸景观、污水管网建设等民生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积极发展农村地产,盘活39亩留用地建成210套村民住宅楼,既解决了群众住房难问题,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率先在全区引进集农业观光、农产品采摘、农家乐等为一体的秾稼生态园,加快建设生态采摘园、农家乐、绿道观光带等配套设施,形成了经济、观赏、旅游和生态效益的多赢格局,成为人气爆火的“网红村”。下一阶段,江海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意见要求,以点带面,打造更多社区治理示范试点,最大限度激发基层发展活力,擘画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同心圆,为全面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江海样板”。


站内地图 | 联系方式 | 政务新媒体链接
本站版权所有:江门高新区管理委员会    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    
主办: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备案序号:粤ICP备05085609号    粤公网安备:44070402440715    
网站标识码:44070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