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博

手机版

发展和改革局

政府信息公开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文章来源:本网   更新时间:2020-01-22 11:03    浏览数:-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保护视力色:

分享到: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0年1月16日在江门市江海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江门市江海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梁毅渝


各位代表:

       受江门高新区管委会、江海区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江门高新区(江海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各级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工作举措,按照“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总要求,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统筹推进“六稳”各项部署,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经济社会民生得到全面发展。在2019年度公布的国家级高新区排名中,江门高新区综合排名跃升至57位,实现“破六进五”,连续5年实现争先进位。

       (一)贯彻落实六稳工作,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夯实

         经济指标稳中向好。预计2019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增长4.8%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70.6亿元,增长15.2%,其中工业投资实现49.7亿元,增长20.3%,装备制造业投资实现38.9亿元,增长172%,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和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速排名全市第一;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7%,增速比去年翻一番;预计外贸进出口总额约247亿元,总量排名全市第三;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52亿元,增长8.2%,增速全市排名第一。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增长48.7%,增速全市排名第一。

        重点项目推进有力。2019年,我区共有重点项目95项,年度总投资154.5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79.60亿元,投资完成率达116.19%,超过时间进度16.19个百分点。69个市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14.85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35.04%。基本建立季度集中动工机制,2019年四个季度共推动4批、53个重点项目集中动工,总投资163.41亿元,集中动工数量全市排名第一。

        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工业增加值和工业产值总量在全市排名实现争先进位。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分别约21%、10%、22%,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73%、39%、52%,增速和占比均位居全市第一。集约节约用地达新水平,坚持以“亩产论英雄”,新准入项目投资强度达800万元/亩,承诺创税平均达50万元/亩,投资规模4亿元以上,建设容积率平均达2.5以上,均处于全省中高水平。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盘活闲置低效用地240亩、闲置厂房约3万平方米。

      (二)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领域工作有序铺开

       产业对接取得明显成效。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突破年”、“招商引资落实年”的工作部署,对接香港、深圳、广州等湾区核心城市一批优质项目和增资扩产线索逾100条,成功引进摩尔电子、富丽电子、康普盾等29个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计划总投资额超165亿元,其中摩尔电子项目计划投资达30亿元。举办2019江门国家高新区(江海区)投资环境推介会,超过400名港澳知名人士和深圳企业家代表出席,储备了一批优质项目线索。

       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深茂铁路江海段征地拆迁核查工作有序开展,先行动工段基本落实在我区。高新公共码头即将建成并投入使用。进一步对接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畅通与大湾区城市群的交通衔接。东海路改线、五邑路扩宽改造、会港大道、南山路、江睦路、连海路等工程进展顺利,全区“十纵十横”路网布局不断优化完善。

      “侨梦苑”平台持续优化。积极担当“侨梦苑”建设核心区和先行区职责,完善“侨之家”综合服务中心功能,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江海)暖心聚侨义工队,为华侨华人回乡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挂牌成立“江门企联侨梦苑创新服务平台”,整合省市创新资源,加强与香港、澳门社团以及企业的对接,组织29批共1900多位港澳及海外人士参观考察。充分发挥“侨梦苑”平台作用,大力开展优质项目上下游产业的“以商引商”、“以侨引侨”,引进和培育了大型侨资企业4家,投资额达60.67亿元,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0人,领军人才4人,海外及留学归国创新创业项目3个。

       创新创业环境显著改善。加强与广东工业大学新型材料团队、华工环境保护团队、香港科技协进会、香港科技园、香港城市大学技术成果转移中心等对接合作。全力支持港澳青年在我区创新创业,投资30多亿元建设创智城、江海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粤湾云谷等多个孵化载体平台。创立香港江门高新区青年创业创新协会,出台一系列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设置粤港澳大湾区综合窗口,为港澳居民在我区办事提供一站式咨询办理服务。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成型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集聚。重点瞄准高端机电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三大产业,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以德昌电机为龙头的高端机电装备产业集群稳步推进,德昌电机项目一期正式投产,汉宇集团、江益磁材等重点企业进一步增资扩产。优美科一期建成投产,以优美科项目为主引擎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日趋壮大,形成新能源电池材料、工程塑料、3D 打印材料、电子新材料等为主导的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聚集,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累计增长近50%,突破150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达35%;产业新龙头摩尔电子动工建设,同时促成企业将部分进出口业务转入我区,实现“拿地即动工”、“落地即产出”,再刷“高新速度”。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支持企业实施增资扩产和技术改造,全区完成技改投资41.4亿元,同比增长32.8%,增速位居全市前列。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关键前瞻技术产业化,得实计算机、鑫辉密封科技等5家企业成功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数排名全市第一,占全市获评总数三分之一。着力实施“智能制造”和“机器换人”工程,全区新增机器人应用超200台。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采取关停取缔、搬迁入园、升级改造、加强监管等有力措施,完成列入省清单290家“散乱污”企业和19家省、市级挥发性有机物重点监管企业“一企一策”综合整治,加快高污染、高排放企业淘汰退出,完成化工、玻璃等行业企业关停超50家,搬迁6家。

       园区建设提质增效。江海区产业转移工业园被评为全省唯一的泛珠三角区域工业和信息化合作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园区。江海产业集聚发展区纳入省产业园管理,园区范围从约403公顷扩展至约2330公顷,更多企业享受省产业园政策支持。大力推动绿色园区建设,推动安诺特、荣信、建滔电子等1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在全市率先启动5G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朗天照明、南大机器人、伟创科技、征极光兆等一批工业5G应用项目。全区完成近100个5G站点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升级迭代。

       (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

       创新引领有新成效。预计全年我区高企将超353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4.77%,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100%全覆盖。预计全年培育雏鹰企业15家、瞪羚企业13家。构建“9+10”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孵化育成体系,市级及以上孵化育成载体数达19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孵化器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国家级孵化育成载体数领跑全市。全区拥有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41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5家,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1家。我区2019年财政科技投入达1.63亿元,超额完成市考核目标。预计2019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将超过3.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 60.23%,两项指标均排名全市前列。2019年我区在国家“双创升级”项目考核良好,获得两批共3700万元扶持基金。

       科技金融人才有新突破。江门高新区金融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华润银行江门分行、江门农村商业银行江海中心支行、中国工商银行江门分行江港澳跨境金融服务联络处、中国人寿保险江门分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江门分公司等30家金融机构及金融服务机构进驻或意向进驻,着力建设科技金融示范区。成功组织107家企业申报2019年贷款贴息项目备案,其中71家获得市结算申报资格,共推动科技贷款达6.15亿元。推进毅达基金、启迪之星创业基金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更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围绕我区产业布局,依托我区龙头企业,大力引进海外高新技术人才,新增博士后5人,博士15人,硕士58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70人,高技能人才334人。成功举办首届江门高新区创新创业大赛,签约入围21个项目。成功举办首届江海区创新创业拔尖人才评选,选出2名创新拔尖人才和2名创业拔尖人才。在首届“高新工匠”评选中,评出各领域5名拔尖技能人才。

        知识产权工作有新进展。重点打造知识产权保护五大平台。与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合作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一站式”服务体系。成功争取广州市知识产权法院在我区设立知识产权巡回审判法庭。江门高新区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中心及知识产权法庭正式揭牌。组建广东省内首家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联盟,已有25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10家辖区企业正式加入。我区知识产权创造数量质量双提升,专利授权量达2110件,同比增长近13.26%,全区有效发明专利达936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3件,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

      (五)统筹推进城乡和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城市品质上新台阶。对标最好最优最需,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工作部署,把握城央绿廊作为江门唯一项目入选为万里碧道建设示范项目的优势,继续推进城央绿廊向东西两侧延伸,完成西江外滩湿地公园、船厂段四道贯通等六大节点项目建设。儿童公园、釜山人行天桥、江海云道、城市阳台等十大节点工程正加速推进,计划春节前完成工程建设。强力推进下沙水上人家棚户区搬迁改造,消除了该区域的重大安全隐患。商住综合体建设捷报频传,江海广场9月正式开业,成功引入计划投资30亿元的高端大型商业综合体万达广场,推动明泰广场落地建设,引入希尔顿、假日等国际知名酒店。东汇城、帕佳图、时代倾城、华发四季等商住项目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配套建设日趋完善。积极培育消费增长点,通过车展、消费节、旅游节等多种形式“造节促销”,消费力加快汇聚。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在江门市2018年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我区综合评价等次为“好”,以综合考核得分94.17分的成绩位列全市第一名。“三清三拆三整治”、村庄规划、村道路面硬化、村内道路硬化、村庄集中供水、村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设、村内保洁员配备、村庄雨污分流管网建设等8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上半年完成率均为100%,排名全省第一。持续推进全省唯一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12个试点全部通过验收。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高标准建设丰盛村等12条示范村。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探索会港大道以南连片集中开发的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建设湾区腹地万亩都市农业生态公园,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三大生产基地”,推进两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燃煤锅炉淘汰改造、重型柴油车整治等专项措施,完成全区26台生物质燃料锅炉整治任务。全力推进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麻园河、龙溪河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完成投资近6亿元,河道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建设,初步实现“长制久清”目标。投资2.8亿元用于新增3条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初步实现“不黑不臭”。积极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程,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建设。扎实推进河(湖)长制各项工作,围绕河湖“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全区河湖面貌明显改善。结合“创文”、“巩卫”部署,狠抓“厕所革命”工作,推动城市综合性公园、口袋公园、村居公园和党建文化公园建设,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社会民生保障进一步夯实。落实“促进就业九条”政策,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709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483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78人,扶持创业36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8%,低于3.2%的控制率。建成5家长者饭堂,有效解决了社区老人就餐难的问题。精准脱贫工作进展顺利,开展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改革试点工作,全区170户575人达到100%脱贫。粤桂对口扶贫取得新成绩,我区对口帮扶的大新县于4月28日成功摘帽,大新县人民政府驻江海区招商工作办事处正式挂牌。提高城乡低保补差水平,扩大社保覆盖面,建筑行业参加工伤保险、城乡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95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50元。

      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集聚。“三二一”工程学校相继落成,新增优质学位逾6000个。挂牌成立五邑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五邑大学第一附属小学。江海景贤初中、江门一中附属小学、江门一中附属实验学校三所新学校已经动工建设,争取明年7月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预计新增4620个优质学位,全区公办小学实现免费“晚托”全覆盖。大力实施“优才计划”,从“双一流”和“985”“211”院校招聘优秀毕业生及副高以上职称高层次人才118人,并提供120多套人才公寓给新入职的教师免费“拎包入住”。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一期正式投入使用,设立了8个江门幼师教学实践、教育科研基地,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以公办性质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学前教育水平。

       医疗事业进一步发展。统筹协调全区巩卫工作,积极创建广东省健康促进区。深入推进医联体建设,积极推动申报省经验推广,安排1500万统筹用于区人民医院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六项”政策投入。开展专科共建,建立专家坐诊制度,辖区居民能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服务。采取优化机构规划设置、实施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基层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推动基层卫生机构提档升级等措施,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拓展,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公共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落实市委市政府“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年”的工作部署,打造高品质、具有江门特色的综合性大型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区域文化新地标,依托陈少白故居成立的江海区博物馆正式启用,全市最大规模、高品质、全免费的市民阅读中心于2020年元旦前建成开放,“两馆一中心”项目室内设计方案最终确定,于明年年初进场施工,明年6月挂牌试运营开放。全力推进24小时自助图书馆覆盖城乡,建立“文体超市”,提升公共服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纵深开展扫黑除恶和“飓风2019”行动,加大对各类突出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全区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向好。全力加强食品安全、药品、化妆品等重点行业安全监管,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有效防控非洲猪瘟,做好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保供稳价工作,实现连续三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零事故,成功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抓好安全生产、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和森林防灭火工作。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全区退役军人工作体系逐步建立,拓宽退役军人就业渠道,举行“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全市首发拥军优抚银行卡,在全市首创法律拥军全覆盖的“江海模式”,有力维护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积极开展与七台河对口合作。全面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工作,物价、宗教、人防、地方志、反恐、保密、打传、双拥、禁毒、共青团、工商联、妇女儿童、综治维稳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七)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红利不断释放

       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制定印发《江门市江海区机构改革方案》和“1+1+12”的改革配套文件,涉改的29个党政部门完成机构改革的各方面工作。制定区领导班子及全区机关职级设置方案,推动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顺利实施。

       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持续深化。大力推行“先承诺后审批、边建边批”、“容缺审批”的审批管理模式,以项目为抓手,强化“落地为王”,牵头组织属地街道、相关部门围绕开工项目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确保重点项目广泛应用承诺审批和容缺审批,我区共有130个项目的相关审批采用承诺制管理,其中实施承诺制项目40项,容缺审批项目90项。项目审批平均提速1—2个月。放管服改革效果达最大化,再次跑出新的“加速度”。

      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再度缩减企业开办时间和优化审批流程,实现了开办企业1个工作日内办结。全力推进“证照分离”改革,简化市场退出机制。开拓“微信+智能化审批”服务,“微信办照”最快6分钟通过审批,147户市场主体通过微信端办理了营业执照。落实“5+X”休息日预约服务工作模式,打造休息日不打烊政府。全面铺开住所信息申报制,助力1334户商事主体申办营业执照。落实商事主体登记实名验证工作,保护企业和群众的合法权益。全面打造“一体化”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一网通办。

      国资改革稳健向前。率先推行国企“代建制”,充分发挥国企的主力军作用,高效完成区委区政府交办急难险重工程项目近50项。自主建设运营管理创新创业平台,管理物业超50万平方米,总进驻项目超180个,实现营业收入达3000多万元。

    

     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总结发展和改革所取得的亮眼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区仍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偏小,质量效益提升和新旧动能转换还需持续加力;二是经济对第二产业的依存度过高,第三产业发展仍有待加强;三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仍未完全建立;四是城市功能仍需继续完善提升。对于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树立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主动作为,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三、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意见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经济社会工作至关重要。做好202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市委“1+1+5”工作举措和区委“1+1+12”工作安排,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推动侨资源优势变成侨动力,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综合考虑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我区发展环境条件,建议2020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

     ——外贸进出口总额正增长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3.55%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市下达的年度计划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抢抓双区驱动战略机遇,打造湾区西翼高质量发展高新区

       高标准推进“三区并进、三业融合”工作。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多规合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及相关配套政策,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打造高新江海版“三区并进”。五邑路以北以城央绿廊、白水带综合休闲区、麻园特色小镇区建设为抓手,通过活化老旧社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生活环境等方式,打造城市品质提升示范区;五邑路以南、会港大道以北以中央商务区、高新产业新城、江海门户为抓手,通过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加快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和打造高水平创新载体、布局高端商业商住和休闲城市配套等方式,打造产城融合发展标杆区;会港大道以南以现代都市农业生态公园和乡村绿廊为抓手,积极探索集约化经营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大力发展高端农业、精品农业、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打造都市农业生态发展区,助推高新江海三产融合发展。

       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完善制定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文件体系,统筹协调12个专项小组全力推进各领域重点工作。构建“大招商”格局,用好四支专责招商小组,围绕我区三大战略集群,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等发达地区,开展精准招商、以商引商、以会招商,优先引进用地少、排放少、亩产税收高、技术含量高等“两少两高”项目,力争引进规模超5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发展。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发挥好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的“双区驱动效应”,实现高质量发展。

深化科技合作交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八大举措”,确保高新区排名持续争先进位。深化与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及省科学院对接,加强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交流和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引导和支持泛亚研究院建设成省、市级别研发机构,力促带动江门本地大健康科技成功产业转化和创新发展。深化与港澳的交流合作,开展青少年科技、创业交流活动,争取更多高端资源与我区科技、创新创业平台进行有机融合。

        提升“侨梦苑”的吸引力。充分发挥侨资源独特优势,与港澳合作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补齐“侨梦苑”在优惠政策方面短板,争取成功申报广东省第二批粤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通过做大做强高新区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推动港澳青年创业项目落户“侨梦苑”,吸引广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到我区创业就业发展。升级“侨之家”综合服务中心,壮实海外华侨华人义工服务队伍,提升惠侨服务水平。

加快湾区的“硬联通”。全面配合推进深茂铁路(江海段)建设工作,主动融入轨道上的粤港澳大湾区。做好高新公共码头运营衔接工作,完成物流园口岸服务中心办公场所和联检单位入驻。加快推进江中高速江海段扩建工程、会港大道、五邑路扩建工程、连海路、江睦路等项目建设工作,织密城市路网。

稳步推进民生领域合作。大力引进港澳优质资源,拓展与港澳在教育、医疗、文化和其他专业服务等领域的合作。服务好港澳发展,为港澳居民来我区创新创业、生活居住、就学就医等提供更加便利优质的条件。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

      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围绕高端机电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上下游进行靶向招商,严把项目准入关,继续坚持“亩均论英雄”,提高招商选资水平,努力打造成为产业链完整、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加快推动优美科、德昌二期建设;力促摩尔电子、矗鑫、富丽等重点产业项目加快建设。着力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提速建设进度,力促摩尔电子、利和兴、国机鑫辉、中电国际等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开展增资扩产。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深化工业互联网融合,助力企业“上云上平台”并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机器人应用,促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支持科恒、汉宇、量子高科等企业加快建设总部型企业,推动我区总部经济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落实减税降费措施,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壮大。

      强化创新引领作用。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在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突破,依托研发条件较好的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建立一批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加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重点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体制发展,进一步提升科研人员、设备、承担科研项目方面的能力。完善高企培育长效机制,支持科恒、量子高科、汉宇集团等重点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企业工程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做好高企引进工作,不断壮大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群体。重点建设好珠西科技产业创新服务中心,推动科技服务体系壮大发展。完善科技融资体系,高标准建设高新区科技和金融结合示范区。推动我区网络升级和5G应用,建设智慧城市和全光网城市。加快工业智能制造的步伐,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促进企业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支持企业通过产业转型、技术改造等方式补全产业链条,形成绿色循环经济。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推动化工等五大行业企业搬迁工作,促进重点行业实施清洁生产。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孵化载体以升促建行动,建设好创智城、粤湾云谷等重点项目,引导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建设专业孵化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珠西双创园”“江海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建设,打造高新区(江海区)创新创业核心区,争创“粤港双创合作示范基地”。支持区内高企与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合作,共建产学研平台。促进区人才发展促进会发展壮大,实施“人才管家”服务,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高层次人才解决生活就业等问题,打造人才工作品牌。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做活现代金融,以创智城产业带为核心,带动高新金融中心、“金融一条街”等载体集聚发展金融产业,实施企业上市培育,金融生态优化。提升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为经济发展引注新动能。积极培育引进有能力提供研发设计、节能环保、信息化、运行维护、智能制造等解决方案的企业,促进科技服务业提质增效。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发展跨境电商,开展汽车线上线下同步销售,鼓励有条件的街道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产业新业态。

       (三)统筹推动城乡区域协同发展,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高水平建设城市品质提升示范区,加快推进城央绿廊东西延伸,重点做好江海二路油湾片区和江门纸厂两个重要节点的改造提升,以“四道”串联儿童公园、江海云道、水上人家公园、西江外滩和城市阳台等特色主题景观,计划明年完成城央绿廊全线改造工程。加快麻园特色小城镇项目,全面推进区域商业街、主要道路、内街小巷改造提升和村级工厂连片改造,提升麻园片区城市品质;加快打造产城融合发展标杆区,重点做好产业加速园、电子信息产业港、智能智造港和总部科技园建设,并结合中央商务区规划,积极推进五星级酒店、金融、文教等业态发展,重点加快推进万达广场、明泰广场和“江海门户”建设,补全商业载体不足的短板。

       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高标准打造好都市农业生态公园,在全省树立创新型都市生态农业新名片。精细化打造乡村绿廊,建设水碧岸美的“碧道”与陆上“绿道”,推动生态与农业、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发展。按照乡村振兴总要求,科学编制和实施战略规划。深入实施农村社区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力推我区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工作全面纵深发展,发挥“三治融合”“三社联动”优势,形成一批立得住、叫得响、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经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做到“一村一品,一园一特”。实施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各项工作,推进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用好用活国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和资金支持,规范整治“三线”乱搭乱建问题,巩固好“三清三拆三整治”、河道“五清”、“百日拆违”、“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和农村重点易涝区的工作成果,补齐村居基础设施短板。

       构建绿色发展机制。全力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严格落实企业和工地限产减排,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继续推进充电站点建设。大力推动水环境综合整治,以黑臭水体整治为抓手,继续严格落实河长制,进一步推进“一河一策”综合治理,改善龙溪河、麻园河、马鬃沙河、石咀河等流域的水环境。强化重点行业企业监管,做好企业关闭搬迁污染防治,严控农业污染,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垃圾分类等举措。继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

      (四)切实办好民生实事,进一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贯彻落实“两线合一”,支持“融e购”、“江海义仓”等社会救助服务,建设“造血式”扶贫机制。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跟踪落实精准扶贫对象参保落实情况,巩固粤桂扶贫成果,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宣传工作,确保参保全覆盖。推进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和技能提升工作,重点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和贫困人员等重点群体进行创业就业,控制失业率。建设我区首个有影响力的人力资源招聘市场,定期举办公益性招聘会,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

       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全力以赴推进江门一中附中、江门一中附小和景贤初中的建设工作,努力把三所新建学校打造成示范性、标杆性优质品牌学校,打造“学在江海”金名片。落实学前教育发展目标任务,重点抓好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加快恒大幼儿园等3所公办幼儿园建设,完成每个街道都建成一所公办幼儿园的目标。推进“头雁工程”,加大高素质教师的招聘力度,整体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全面实施教育公平,完善随迁子女入学制度、高层次人才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制度,妥善解决外来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问题。

       全面实施健康江海行动。加强村卫生站等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实施提升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三年行动计划,打造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形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站为网底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借助医联体建设,打造三甲医院专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健康管理员+村医+中医药人才的家庭医生团队,实行网格化管理,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强化基层医防融合,增强群众对家庭医生团队的信心。进一步加强社会心理体系建设,建立和健全职业病防控体系。

        做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大文章。按照构建青少年友好型城市的理念,重点打造好儿童公园、“两馆一中心”、三大全民健身公园和阅读中心等一批活动场所,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完成第五次全国文化馆、广东省文化站评估验收迎评工作。继续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全域旅游,积极推介我区文化旅游项目,把《侨都记忆》打造成旅游精品节目。协助以江门演艺中心为龙头的文化企业开展各项业务,增强我区文化事业的影响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决打好扫黑除恶攻坚战,建设立体化防控体系,维护辖区社会大局稳定。建立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制,发展江海区特色的‘枫桥经验’,完善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健全和完善社区矫正工作制度,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保障,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双公示”和红黑名单制度管理。深入推进创建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做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推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打造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加快构筑产业园区知识产权强企群。推进商标品牌建设,大力推动产业园区开展高质量专利布局。提高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强化汛期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逐步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切实做好退役军人帮扶关爱工作。拓宽与七台河对口合作领域。谋划做好人口普查和各项统计调查,提升统计服务能力。深入开展打私、打假、打传、统计、物价、反恐、禁毒、查无、外侨、对台、档案、方志、人防、国防、双拥、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综治维稳等工作。

       (五)深化政府治理现代化改革,推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释放“放管服”改革实效。深入推进投资项目“承诺制”、“清单制”、“代办制”改革,优化项目报建审批流程,加快编制基准承诺标准。建立“容缺办理”机制,推进联合审图、联合验收、“标准地”等专项试点,进一步扩大容缺范围,简化审批流程,加速签约项目落地。

      建设数字政府。加强政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政务上云。大力推动部门办事系统与江门政务服务一体化办事系统的对接,进一步打通数据壁垒,打破部门界限、政务藩篱和信息孤岛,形成政务数据共享开放的格局,不断推进我区统一的政务数据库建设,加强数字监管,提高部门联动审批效率。

     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推进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活动,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持续推进行政执法监督全覆盖,进一步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快法治江海建设进程。加大实体政务服务大厅投入力度,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区、街道行政服务大厅综合窗口功能,主动对接电力、燃气、自来水公司等企事业单位进驻办事大厅事宜,积极协调解决现阶段群众办事的卡点和难点,真正让企业和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政务服务队伍,不断提升我区便民服务水平。

       各位代表,初心凝聚力量,使命激发担当。让我们在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人大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把高新区(江海区)建设成为创新型经济主导的高水平高新区而努力奋斗!



站内地图 | 联系方式 | 政务新媒体链接
本站版权所有:江门高新区管理委员会    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    
主办: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备案序号:粤ICP备05085609号    粤公网安备:44070402440715    
网站标识码:4407040001